首頁 > 俗語

小詩童讀杜甫的“決眥入歸鳥”“一覽眾山小”有感

作者:由 塵世小詩童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5-24

童讀作什麼

Hello,大家好,這裡是塵世小詩童,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下古典詩歌的鑑賞和感悟,是不是非常期待呢?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有更新喲!

今天小編主要跟大家聊聊前人對杜甫《望嶽》的評析,以及小編對他們評析的理解和鑑賞。杜甫早期作品《望嶽》詩云: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估計大家都讀過這首詩吧,小編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不過當時不太懂其意,在社會大缸爐歷練多年後,現在才有了自己的一番體會。

小詩童讀杜甫的“決眥入歸鳥”“一覽眾山小”有感

杜甫

明末文學家王嗣奭在《杜臆》雲:“‘蕩胸’句, 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解釋得比較精到概括。杜甫因近嶽(東嶽泰山)望山而作此詩,上句是因見高山上面層雲繚繞而心胸為之清曠,下句是借極目看歸林之鳥以宣達泰山的廣遠,與起句的“齊魯青未了”相呼應。“決眥”即“極目”義,儘可能地看高遠空闊處罷了。

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雲:“目眥決裂,如於飛鳥之歸處。”把決眥解釋得過死,把“入”眥又說成是眼睛的追蹤,恐未必合。今人亦有注云:“決眥,形容強度使用目力。“決”,裂開,“眥”,眼眶。“歸鳥”,飛還山林的鳥。“決眥”句,形容凝神遠望。山中飛鳥,極遠極小,收入眼瞼,有使眼眶幾乎睜裂的感覺。”這是採蔡氏箋意而申明之,小編覺得這形容得同樣有過火處。

小詩童讀杜甫的“決眥入歸鳥”“一覽眾山小”有感

其實領會詩詞裡的誇飾之詞,要掌握分寸,接之以從容,明白了他是怎麼一檔子事,就夠了;不宜太咬文爵字,解詁得明明白白、確確鑿鑿,反致有損藝術效果。

結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他總會有一天登臨到泰山的絕頂,把天下的群山都踏在腳下。因為這時是在山麓望嶽,很可能興起這樣的念頭。當然他有事象徵性的。《孟子 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詩正是把它化為韻語作結。論意境,不過是表達出封建社會里儒生文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般志向罷了。可是歷來把杜甫尊為“詩聖”,遂把詩人這一篇早期的,並沒有登峰造極的作品給捧上了天,許多注家都說了些過譽的話。

浦起龍 《讀杜心解》雲:“公遊齊魯,在開元二十五六年間,公集當以是為首。”按創作的年月編次先後,是可以的。他又說,“杜子心胸氣魄, 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豈惟攜剋如年月云爾。”“壓卷”是壓在諸卷之上,列為第一的意思,這就未免抬得過高了,而且也等於說杜詩以後在沒有發展,豈非欲益反損?

杜集共有《望嶽》詩三首,此首望東嶽泰山,後在華州時有望西嶽華山詩,晚年流寓湖南,又有望南嶽衡山詩。近人有說杜甫體弱多病,只望嶽,不登山。其實這也只是他們的想象之辭。

小詩童讀杜甫的“決眥入歸鳥”“一覽眾山小”有感

望華山詩有:“稍待秋風涼冷後, 高尋自帝問真源。”可見到秋風涼後,是準備登山的。望衡山詩也有:“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也有登山的打算。這首說“會當凌絕頂”,後在夔州作《又上後園山腳》,曾追述雲:“昔我遊山東, 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可證杜甫終於上到泰山的東南巖日觀峰了。

這首《望嶽》詩,是現存杜詩中較早的一首,尾句反映出他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很深,後來的“致君堯舜上”,“竊比稷與契”,忠臣辭憤激”,“儒術豈謀身”……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新唐書》說他“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必有所據。“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在他自己是自負的話,其實這正應該是他自知的話;只惜他身在廬山中。歷代封建王朝本是利用儒家思想鞏固反動統治的,為了它本身具有的保守、反動與頑固性,所以業儒者必腐,杜甫是一箇中毒甚深的典型。

杜甫的現存早期作品尚有《游龍門奉先寺》一首,尾句雲:“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王嗣奭說:“讀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這裡結語是上應起句的“已從招提(僧侶)遊,更宿招提(寺院)境”,即景生情,只是一般的感喟,不必是什麼“萬慮皆空”的禪理。有人把此詩看成是杜甫佛家思想的具體表現,並因此排除了杜甫的儒家思想,恐怕有點過於勉強了。

好了,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大家對小編今天關於《望嶽》和對杜甫延伸的理解,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呢?不妨留言告訴我吧!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你的每一個支援,對於小編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創造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