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作者:由 數英DIGITALING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2-18

許知遠為什麼坐牢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繼《一個桶》之後,賈樟柯又拍微電影——快手電影院上線《有家小店叫童年》,故事的來源於快手上使用者分享的文具店的故事。一家三代守著小鎮上的文具店,像一棵樹一樣在這裡生長、根系舒展,父親老去,女兒又接管,一箇中國版《山茶文具店》的故事。

演員李曉川在裡面扮演父親,他之前在《送你一朵小紅花》中飾演失去女兒在醫院門口哭泣的父親,讓人印象深刻。如今在微電影中的飾演為了和家人在一起而,依然真實動人。

有人說,賈樟柯怎麼去快手拍影片了?或許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需要糾結的事。賈樟柯在鈦媒體APP的對話節目「何謂對話·中國創造者」 中談到短影片風潮時表示,自己不是短影片使用者,

但如果一個短片能賣到30億,他也會去拍短影片

。從默默無聞的地下電影到名震四海的國際影壇,從要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同一天上映的文藝片鬥士,到為新片宣發跳霹靂舞找李宇春演唱主題曲,再到為快手拍攝短片,賈樟柯逐漸擁抱主流,他變了嗎?

或許時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完整的賈樟柯。

快手是slogen從“看見每一種生活”變成“擁抱每一種生活”。看見是一種存在,擁抱是一種接納。從內容角度,最早讓人從鏡頭下看到中國縣城青年生活的,是賈樟柯,再是後來的快手。

時代在變,賈樟柯的敘述主題從未變過,無論是35毫米的寬屏,還是DV拍攝的窄屏,它們在賈樟柯電影裡交替出現,都是他電影宇宙的一塊塊拼圖。他講青春、講情義、講小人物,貫穿始終的線索,除了永遠的女主角趙濤,

更深刻的情感核心是鄉愁。

一、賈樟柯的鄉愁宇宙

電影誕生100週年的時候,賈樟柯拍攝了他的首部長片《小山回家》。此後二十幾年,賈樟柯就開始反覆拍攝家鄉汾陽,汾陽這個山西默默無聞的小城,從此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文化符號;而他鏡頭下永恆的女主角趙濤,也從一箇中學的舞蹈女教師,走向國際電影節摘下影后王冠;而賈樟柯,從地下電影的一個抗爭的符號,成長為一個在國際電影節和各種資本間遊刃有餘的中國導演。

按照電影學術語的解釋,

“所謂電影宇宙,並不是僅憑几部續集電影便可擔此稱號,需要獨特的世界觀、無限延伸的故事體系、龐雜的人物關係等,給觀眾以電視劇的形式講述每部電影間的劇情和聯絡,是成為電影宇宙不可或缺的條件。”

賈樟柯從1995年起拍攝的《小山回家》、《小武》、《站臺》、《任逍遙》……和他的紀錄片、訪談、書一起,組成相互聯絡,相互解釋的電影宇宙。甚至有人說,賈樟柯電影最好的解讀者是他自己。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小武》劇照

他鏡頭下的斌斌、小季、巧巧、小武、崔明亮、尹瑞娟都有彼此重複的影子,他們都是苦悶、孤獨想出去、想做點什麼的迷茫縣城青年,但外面的世界,卻是荒誕的《世界》。

他反覆挖掘這些人物的成長線,巧巧由舞女到黑社會老大的情人再到入獄的女犯,再到回到山西開麻將館的女老闆,趙濤扮演的這一個個相似的角色,總有一條尋夫的情感線。無論是在《江湖兒女》中去三峽找斌哥的巧巧,還是《三峽好人》去找丈夫的沈紅——剛好她遇上了來尋找離散16年妻子的韓三明。

他鏡頭裡的人物總是在尋找什麼,但最後只是找到一片廢墟。年少出走的人,沒有找到應許之地,只看到回不去的青春,回不去的故鄉。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有的人說,賈樟柯在重複自己。昏暗的迪廳裡,《Go West》響起,沈濤和張晉生在迪廳跳舞,巧巧和斌哥在迪廳跳舞,

人物的感情戲總是在這些隱秘的角落一遍遍地重複

。對於年輕時喜歡跳霹靂舞的賈樟柯來說,這是他靈感出發的地方,反覆地書寫青春,是賈樟柯的懷鄉。

賈樟柯所有電影中,最終讓我落下淚來的,是《山河故人》趙濤最後在雪地中起舞的片段。穿越過大半生情愛糾葛、家破人散的趙濤,平靜而孤獨地活了下來,所有的一切都過去了。

如果說《站臺》中趙濤在房間裡起舞的片段還是青春的迷茫與不甘,那《山河故人》片尾的獨舞就是歷盡千帆後的大雪茫茫真乾淨。

她最後只剩下了自己,也把自己還給了自己。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山河故人》雪中獨舞片段

二、賈樟柯的離去與歸來

或許他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中還是小眾,但在小眾電影中,他又是大眾,嗅覺靈敏的資本們知道,投資賈導,至少不會虧本,所以他的電影十幾二十年地拍了下去。《山河歲月》上映前宣發,他請來李宇春演唱,巡迴跳霹靂舞,觀眾電話密集而來,“你變了”。對此,他只是覺得對方挺可愛,說,“他只是不懂市場的運作。”就像至今還有人說韓寒,你變了,韓寒說,如果他還和17歲時一樣,那這麼多年就沒有一點成長。

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在名利場遊刃有餘的中年男人了,但觀眾不願意。既然你做了精神領袖,就要替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我們可以在平庸的日子裡苟且偷生,你不可以投降。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賈樟柯從未變過,他變的是做人的一種姿態。

《十三邀》中,賈樟柯戴上墨鏡從雪地走來,就像一個地方老大,任性、俗氣、不拘小節,圓融與鋒芒共存。但他永遠在拍故鄉和遊子,在拍離去與歸來。他同時也在拍攝失去家鄉人的故鄉,永遠回不來故鄉的遊子。被大水淹沒的三峽和移民的渡船在他的鏡頭下反覆出現,讓沒有去過的人也心生震痛,永遠回不去,永遠不再見,小人物的生離死別被大工程的水泥封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賈樟柯在《十三邀》中與許知遠對談

23歲的賈樟柯放棄山西作家協會的挽留離開汾陽去北京,後來故鄉在他的電影裡從未離去,他像一個蝸牛,揹負著故鄉遠行。45歲時,他又因為霧霾回到汾陽。有人說,汾陽的霧霾不比北京差到哪去,但賈樟柯覺得不一樣。他回到了汾陽鄉下,開了一家叫山河故人的餐館,進門口9座獎盃,是《山河故人》的勳章。

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最後一天,賈樟柯宣佈了離去,平遙電影展交給了政府。這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離開和迴歸,賈樟柯和電影節剝離開來會怎樣?他說在參加電影節這幾年都沒有好好看過電影。或許他可以再次做回那個年少時週末和父母一起去電影院的少年,也可以回到餐館和老友聊天。老友不關心電影,只關心他沒有孩子,以後怎麼辦。

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講回家,如今他可以真正回家。

三、從地下電影到快手電影院

賈樟柯的電影在地下隱秘流傳多年,讓很多人都欠他一張電影票。後來他的作品也到了聲名顯赫的國際影展,也到了院線的大螢幕,也到了全民爆火的快手小螢幕,媒介在變,但內容的本質從未變過。《有家小店叫童年》中展開一個冗雜的街角,方言對白響起,我們就知道賈樟柯的沒有變。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年輕時,他堅持用街頭的混音,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混音師接受不了而離開,時間洗滌,這種街頭感的聲音處理成為了賈式符號,他也因為那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而使得他的電影接近作者電影。

“創作最可貴的是作者。所謂作者就是帶有你自己口音的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他在《賈想》中寫到,“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受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他的鏡頭下,沒有宏大的敘事,英雄般的史詩,而是一個個的小人物。張藝謀要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天下》,賈樟柯則把鏡頭指向了小鎮青年。有金庸要寫郭靖楊過的傳奇,就有楊叛去寫金兵破城門時的《小兵物語》。

有時候我覺得他和周星馳有一種共情,星爺的鏡頭下總是寫小人物,只是他會極盡誇張、風格化地講述小人物的傳奇,而賈樟柯是一種不動聲色的記錄,更接近紀錄片風格,

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拍劇情片時,也有著更接近日常生活的銀幕時間節奏

。在賈樟柯的電影中可以看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來的手持攝影、長鏡頭風格,不加評判地記錄和講述是一種智慧的講故事方式,上帝的節奏。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大話西遊》劇照

我們更多人是普通人,在銀幕中看到自己的那一刻,剎那間就在茫茫人海中被看見。被看見就是一種存在。《小武》中的主角最後被戴上手銬,像一隻狗蹲在街頭時,甚至會讓人想到至尊寶離開城樓走向大漠的背影。

繼蘋果《一個桶》後,賈樟柯又給快手拍微電影了,他變了嗎?

《小武》劇照

賈樟柯是什麼時候發現了認知的秘密,所有宏大的概念,其實只是被建構,而看得見的日常,卻不被看見。避開媒體的一個個議題,快手中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被直接呈現出來,生活虛化的輪廓開始消失,真實得以被看見。

四、歸鄉——天涯共此情

地形上更容易逃離的海洋文明鼓勵人們外出闖蕩,也孕育了早期的民主

,古希臘的神話中都流淌著弒父的血液,西方宗教中的十字架從一點出發向四面擴張。

而多山、地域遼闊的大河文明更鼓勵落葉歸根,發展出了成熟的集權

,文化中的孝和父權相互纏繞,中國傳統的太極圖便是基於兩點的內迴圈。但隨著改革開放,背井離鄉成為常態,而每年的春運成為世界奇觀,CNY廣告也成為品牌必爭之地,不僅是賈樟柯在兢兢業業創作著家鄉,在全球化加速的程序下,

鄉愁成為被時代放大的共情

《鄉土中國》中說,“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達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洩出外,負起鋤頭另闢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洩出外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賈樟柯是那個外出、發跡的人,他也回家了,

人生是一個圓形敘事

還鄉是創作中一脈相傳的母題。

遠到神話中奧德修斯的英雄歸旅,近到眼下密集的回家主題的CNY廣告;從《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史記》高祖的鮮衣怒馬富貴還家,項羽的兵敗不肯過江東;從《紅樓夢》一塊石頭下凡塵到回到青梗峰下,到《小王子》走遍群星最後回到出發的星球。無論是文學、音樂、雕塑、電影、繪畫——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本初之點。

鄉土社會口耳相傳契約漸漸被各種現代化規則取代,但總有人恪守著一些本真的東西,像《有家小店叫童年》裡面小孩子間的江湖俠義——賈樟柯拍了二十年現代的影像,2016年拍了古裝武俠片《在清朝》,

他總是在關注那些活在時代命運的夾縫中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些脆弱的羈絆

,那些早已消失在故紙堆中的,文化上的鄉愁。

技術的發展刺激著媒介的更迭,電影、短影片、直播、遊戲……5G時代來臨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內容形態衝擊我們的眼球,但內容的本質從未變過。古龍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在創作中一味去追最熱形式的人往往沒有抓到它們爆紅的本質,

有內容創作能力的人只是換了個內容平臺創作而已,蘇格拉底活到今天可能也會成為一個UP主。而作品中那些真實地打動過我們的東西,會一次次地從文化中甦醒過來,與我們重逢。

參考資料:

1、【影片·何謂對話】短影片會取代電影嗎?賈樟柯說:給錢就能取代

2、賈樟柯你變了,賈科長你又變了!

3、賈樟柯為什麼告別平遙

4、賈樟柯,不曾真正離開的那座城

5、綠妖對話賈樟柯,我為什麼要離開縣城去北京

作者:yoyo

數英使用者原創,轉載請標記來源:數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