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作者:由 湖湘澤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3-13

鬧天宮如何獲得齊天大聖鬥戰勝佛

在中國,不知道《西遊記》故事的人寥寥無幾,這得益於僅次於暑假神劇《還珠格格》的86版《西遊記》電視劇,作為一部經典的影視劇,它影響了幾代人,尤其是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一角,給美猴王奠定了最為經典的形象基礎。

時至今日,很多已經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未曾重溫這部劇的人,只要音樂想起,閉上眼睛,腦海中都有猴子騰空翻越、大鬧天宮、真假美猴王等場景,誠可謂是歷歷在目。還記得小時候,看完真假美猴王后,內心極為澎湃,熱血如燒開般沸騰,奔出門去,就與老哥一人操起一根竹棍,開始效仿美猴王幹架,最後手被打了一棍,腫了幾天……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影視劇《西遊記》的形象,也定格為很多人心目中師徒四人的形象。以至於後來在看到星爺導演的一系列根據“西遊”改編的電影后,有種刷三觀的感覺,認為人物形象太醜,難以接受。

就《西遊記》原著來說,

與其說是唐三藏帶領徒弟們的西天取經的歷程,倒不如說是行者悟空的修行心之路

。讀完原著的感覺是:星爺完美重現了取經之前的齊天大聖,而六小齡童將後期行者的情與義演繹得出神入化。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整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孫悟空的成長與改變。到尾聲時,雖然已經身處天竺境內,唐僧仍時有嗔怒,八戒依舊貪嘴不願行路,沙僧還是一如既往的沒有什麼存在感,唯有行者,從最初的輕狂,到後來的剋制,到更懂情義,處事更加周全,佛心更加堅定,最為重要的是,未曾失去嫉惡如仇的本心……

在書中,我更多看到的,不是唐僧對悟空的諄諄教導,而是是悟空對唐僧佛心的引導與渡化。

由文及人,孫悟空的修行與成長經歷,恰如你我常人的成長曆程。都有年少輕狂,目中無人的時期,也難免會有在現實中碰到頭破血流、痛哭流涕的時刻,五行大山壓下來的時候,誰都會有無助與絕望。在人生的路上,各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層出不窮,或憑自己的能力戰勝,或尋求各種資源解決。敗則一無所有,勝了,你就是佛!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每個人都是行者,都在西行,一路斬妖除魔,磨練心性。此路上,有人心智不堅,有人始終如一。心智不堅輕言放棄,或能力不匹配者,最終只能如其他取經人一樣,在流沙河淪為白骨;始終如一不懈前行不斷修行者,終究勘破萬物,不惑且知天命,最後從心所欲!

因此讀《西遊記》,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可以從孫悟空身上,看到自己的曾經,現在,從而指引未來。

齊天大聖

孫悟空出生於東勝傲來神州的花果山,乃一石猴,出生即不凡,書中說他目運兩道金光,射衝斗府。後來在確定猴王的地位後,他遠赴海外,踏上了學藝之路,猴子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出發八九年,還未遇到師傅,很多時候都是在鬧市打轉。但在求學路中,他始終堅定不移,並自學了人類的語言與禮儀。在飄過兩個大洋之後,最終得遇名師,學到不凡的技能。

習得一身本事的猴王,正如當年的我們一樣,心比天高,年少輕狂,在回到花果山之後,闖入龍宮找尋兵器,在如願拿到如意金箍棒和逼四海龍王贈送一身加攻加敏的套裝之後,依然持棒打將出去,可見其驕狂。

悟空將金冠、金甲、雲履那穿戴停當,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對眾龍道:“聒噪!聒噪!”。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之後鬧地府,勾銷生死簿後,又是一路棒打出了冥府。後在天宮擔任弼馬溫一職,嫌官職低微,再一路棒子,從御馬監打出南天門,下界快活去了。後來被封齊天大聖,奉命看守蟠桃園,又監守自盜,把一園桃子,熟的吃的幾乎不剩。在得知蟠桃會可能沒有邀請他的情況下,欺騙赤腳大仙,變化成其模樣提前進入宴會,盜飲御酒,再竊取仙丹,最後大鬧天宮,攪得天宮雞犬不寧,猴子的輕狂,在《西遊記》裡前幾章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猴子的輕狂,在於其依仗自己的能力,希望憑一己之力,讓自己能夠隨心所欲,不受拘束

。需要的,拿過來,不滿的,反抗去,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這是一種反抗精神,但這種精神並不純粹,因為一切都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

。所以最終的結果,總不如人意,自己揹負一座大山的壓力五百年之久,家園也被一把火燒的寸草不生,猴子猴孫流離失所,日日戰戰兢兢,夜夜如履薄冰。

這樣的情況,我們何嘗沒有?年少時,覺得世界都是自己的,而錢是用來撿的。只有成為了社會人,碰過壁,才知道世界總是那個世界,錢上常有血汗。還記得大學時,跟室友夜坐扯談吹牛,這個說畢業三年內,買臺寶馬開開,那個說寶馬不算,買賓士大氣。畢業五到十年了,才發現,手頭的存款,莫說寶馬,寶駿都還要湊點……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悟空最初的轉變,是在戴上緊箍咒的一刻,此時有了約束與責任,不能也不敢再任性妄為。而內心真正的轉變,個人認為是三打白骨精後。

猴子被逐後,回到花果山,看到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巖倒塌,林樹焦枯,內心悲憤不已,此時的他,才知道自他被壓五行山後,花果山已被天將焚為焦土,五百年來寸草不生,而他的猴子猴孫,被獵人組團來獵殺。生者用來耍猴;死者剝皮剔骨,醬煮醋蒸,油煎鹽炒,當做下飯食用,慘不忍睹!

猴王此時終於知道,自己當初的輕狂,給族類帶來了何等的災難。最後猴王一口氣,噴死上千捕獵猴類的人馬,也算是最後一次任性輕狂吧?他的鼓掌大笑,在我看來,卻是笑中含淚……

大聖按落雲頭,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獵戶。

就讓我任性

任性這最後一回

用這儀式,告別曾經年少

從今以後,我將是行者!行者悟空!

告別曾經的自己,接受全新的自我,無論是出於無奈,還是本心,都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毅力。回首往事,不論是驚天動地,抑或是碌碌無為,那一聲再見與珍重,總充斥著無盡的不捨,揮手而去,留下的不僅是雲彩,還有自己曾經的背影。

告別過去,孫悟空成為孫行者!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孫行者

齊天大聖變成孫行者,對讀者來說,是一種遺憾,因為他的大鬧天宮,與整個體制做鬥爭的精神與行為,是我們所向往而又不能做到的: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雖然這樣的精神大都是源於他自身的慾念,但我們都能夠理解與包容。因為一則我們自身有著這樣驕狂的少年時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做了我們想做而無法做到的事情。誰不想任性妄為,隨心所欲?做到了的人,我們是不希望他失敗與轉變的。

他最終的失敗,雖然為多數讀者所不喜,但個人認為,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人不可能隨心所欲,社會勢必會給你牽絆,須知一山更比一山高,從西行路上來看,就算是一隻小妖,往往也有強大的背景。

他的皈依,對他自己來說,更是性格的昇華,從小愛到大愛,從依從自己內心的慾念到普度眾生,是從幼稚到成熟穩重的一個跨越。

西行路上,孫行者內心雖仍時有不平之氣,但已不再肆意妄為,最為可貴的是,他並沒有丟掉自己懂恩義、嫉惡如仇的本心。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很多讀西遊記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從師徒四人一起至最終到達靈山,唯有行者的內心,是真正在不斷成長與昇華的。西行路上,當唐僧因天竺遙遙無期而灰心喪氣時,行者就時有引導。

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記得。”行者道:“你雖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說了,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

那長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可以說,行者一路的降妖伏魔,實際是一路降服自己的心魔。七十二變應對八十一難,修心的路上,行者走的比唐僧更遠。

鬥戰勝佛

猴子有從齊天大聖到行者的轉變,再到鬥戰勝佛也就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了。

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鬥戰勝佛。

如來的冊封是對行者此行最好的總結:“隱惡揚善”是遵從本心,“煉魔降怪”是修煉禪心,消解內心的惡念與私慾,“全始全終”是對信念的一以貫之。如此,怎能不成佛?

《西遊記》:由齊天大聖修成鬥戰勝佛,孫悟空的修心煉魔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西行路上的妖魔再多,磨難再苦,心中一片至誠與堅定,何處不是西方?在我看來,自最初的轉變開始,從只圖個人慾念到決意普度眾生開始,從小愛到大愛,行者就已經是鬥戰勝佛了。

由此想到《西遊降魔篇》中唐僧關於大愛與小愛的詮釋。唐僧最初堅持大愛,不敢面對內心的情愛,從而受盡磨難,最後參透大愛包含小愛,眾生之愛皆是愛,終於成佛。

男女之愛也包含在大愛之中,眾生之愛皆是愛。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的痛苦;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西遊記》的終章,以眾佛規整的報佛號結尾,充滿著儀式感。這樣的儀式,讓人內心安寧莊重的同時,又不覺肅然起敬。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全始全終,信念不改,修成鬥戰勝佛,從此真正從心所欲,不逾矩!

結語

《西遊記》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其給予不同的讀者太多不同的感受,之所以偉大,是其給予不同閱歷的人不同的感悟。但無論如何,不論猴子是當初的齊天大聖還是後來的鬥戰勝佛,在人們心中,他都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形象,他在西行途中表現出的情義與堅定的信念,將始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