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作者:由 希望1275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7-12

古代水囊怎麼攜帶

小規模的如日本戰國,與村鬥相當。50人到100人規模已經很大了。但戰鬥時間短還是可以的。可大規模戰爭該怎麼辦呢?

正在打仗的時候,上廁所和吃飯會有時間嗎?畢竟戰場上生死交加的時候,對方不會等你的。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俗稱戰場絞肉機。是不斷更迭,一波推著一波的。不由得你不上。

像中國動不動就40萬大軍,100萬大軍之間的戰鬥規模,打起來可能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而戰爭結果瞬息萬變,這個時候的一舉一動可能會決定著戰爭的勝敗走向,統帥會同意嗎?後面督軍的衛兵會同意嗎?

我的看法是不會同意,但士兵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咱們慢慢來捋一捋: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首先要明白個問題,古代戰爭不是一窩蜂地亂上,而是分批次有節奏的,吃飯上廁所也要保持節奏:

你認為的戰爭是烏拉一堆人衝上去,互相亂砍,昏天暗地的,其實並不是。比如明成祖朱棣最愛用的戰術就是,部隊擺好陣型正面剛,他或者親信帶領騎兵側面不同角度衝擊敵方,造成一種我人很多,你中埋伏了的假象。用這個策略讓他如願以償贏得了很多勝利。

這不是電視劇中單打獨鬥捉對廝殺,兵力都是分批投入戰鬥的,前鋒部隊,主攻部隊,包抄穿插部隊,後備部隊等等都是要各兵種、團隊互相配合的,弓弩手,長槍兵、刀兵,騎兵、步兵等等。

所以,大規模的戰鬥,除了愚蠢的將領之外,英明的指揮者都是非常善於指揮士兵,保持陣型不變髮型不亂的。這種情況下,別說吃飯上廁所,順帶泡個妞也沒啥問題。因為前面有人替你頂著,替換著就地解決也就是了。不過要抓緊,因為有可能下一波你就要替換上去,給別人方便的機會。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其次,軍隊隨身攜帶肉食乾糧飲用水,保證隨時食用:

安營扎帳首選的地方就要靠近水源,方便取水做飯。這同時也方便了士兵攜帶飲用水。比如馬謖丟失了街亭,就是在山上被人圍困,下山取不了水,自然無法生活做飯,丟失了軍心,最後一敗塗地。

士兵隨身攜帶水囊和一定的乾糧,保證隨時補充體力。這是好理解的,畢竟戰場不可能隨時隨地做飯,而且你也不知道戰鬥什麼時候打響,有備無患。關鍵是數量問題,現在軍隊拉練可能會負重20斤-30斤的重量,其實古代很可能要比這個重多了。

根據《武經總要》和《宋史》記載,步人甲由1825片甲片組成。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但問題是,盔甲就這麼沉重,哪還有多餘的地方放乾糧,就算帶了乾糧,也帶不了多少吧?其實這種盔甲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佩戴,至少是士官才能穿戴的。普通士兵只是有統一制式的服裝就可以了。優點是輕便,缺點是不抗揍,一捅就穿了。

所以,他們攜帶個5斤-10斤的乾糧和飲用水是沒問題的。更何況有些騎兵就更享福了,根本不用自己隨身帶著,如蒙古等遊牧民族甚至還有牛肉乾與酸奶這種奢侈品,吃飯還是好解決的。餓了隨時抽出來吃也就是了,但要挑空閒的時間,不然被人偷襲一刀可就得不償失。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第三,上廁所才是最令士兵頭疼的,特別是在對戰當中:

在造營紮寨的時候,士兵會修建廁所。

畢竟幾十萬人,這個數量是驚人的。

為了避免影響水質,要離營地稍微遠些,避開下風口和水源,挖坑填板子造旱廁,走時要掩埋。

當然,很多士兵也會選擇就地解決,既節省了時間,也避免廁所造成擁堵引發士兵的內部矛盾。

這種情況到了戰時,也就顧不上那麼多了,特別是遭遇戰

一方面,士兵的飲食比較粗糙,打仗的時候更是資源匱乏,能吃到米也就不錯了,就地採摘野菜輔食。

三國時期魏國司馬懿問蜀國使者,諸葛亮尚能食否,蜀國使者說丞相每天食米一斗,實在太少了。司馬懿說諸葛亮命不久矣,這麼工作吃的又少,還不累死嗎?

古代戰爭時,幾十萬大軍在戰場上是怎麼上廁所的?

一斗啊,以現在人的飯量來看,諸葛亮也挺能吃的呀,為啥司馬懿和使者都說吃的少呢?原因就是沒有什麼配菜,只吃乾飯,人能受得了嗎?丞相的生活水準都是這樣,可想而知士兵的飲食多麼單調。這種全部碳水的飲食,帶動的就是士兵的便秘。上廁所的意願不多,能活下來再說。

另一方面,即使戰鬥中有想去廁所的意思,也只好自行解決了。打起仗來,是乾淨不了的。像現在電視劇中服裝整潔,遊山玩水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灰頭土臉才是常態。畢竟能在戰場上活下來才最重要。

總的來說:小型戰爭時間短,有充分的解決時間。而大型戰鬥,有陣型變換和好的指揮官,可以換著來解決。正在戰鬥途中,只好不管不顧就地解決了。這是冷兵器戰爭的無奈,不是現代人能夠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