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作者: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10-12

福建安溪有什麼特殊的風俗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雨中的安溪,雲繞著山,山抱著雲,別有一番韻味。這是一個可以讓人與世無爭、無慾無求的地方,這也是一個會輕易讓人動情的地方,靜謐,清秀,綽約如處子之美。

相傳宋元豐三年,閩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田地龜裂,莊稼枯乾,安溪百姓心急如焚。原籍永春縣小岵鄉的普足禪師在蓬萊山上設壇祈雨,大雨瓢潑,三日乃止。歡呼雀躍的百姓挽留普足禪師長期居住,大師見此處石泉清洌,巖峰聳峙,便構屋架椽,建成清水巖寺。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清水巖寺

後普足禪師圓寂,鄉人刻沉香木像敬奉,號“清水祖師”。安溪先民移往臺灣之時,把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等故鄉神明迎請到臺灣分靈供奉,目前全臺有保生大帝分爐六百多座、清水祖師分爐三百多座,是僅次於媽祖的第二和第三大信仰,這也成就了安溪與臺灣之間特殊的“佛緣”。

如今,十個臺灣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安溪人,他們遷居臺灣的同時除了把佛文化帶過去之外,也帶去了烏龍茶鐵觀音等茶葉品種及製作技藝。風靡全球、聞名遐邇的鐵觀音,如今已儼然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這剛柔並濟的三個字,這源遠流長的壺裡乾坤,不僅道出了輾轉千年的一段茶文化,更沏出了安溪人與茶之間的深厚緣分。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安溪產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清水巖志》中有這麼一段優美的文字:“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小小的一座安溪縣城,溫潤的氣候,四處山巒疊翠,雲霧繚繞,猶如仙境一般。所謂“名茶藏名山,名山出名茶”,也惟有如此宜人的水土,方能孕育出真正的茶中精品來。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安溪萬壺館內收藏著30000只年代、形態、大小各異的茶壺。

安溪歷代名人輩出,文化積澱深厚,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清代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

李光地康熙五年中舉人,九年成進士,累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自幼好學虛心請益,果毅不拔。在平定三藩、統一祖國和治理河患等方面有諸多建樹。病逝後,康熙諭諸臣“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李光地強調“讀書最怕是無疑”,主張學者要務實,被譽為閩學派領袖。

李光地與茶也很有緣分。傳說他母親懷孕時回孃家,一天晚上突然要臨產,因當時風俗習慣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李光地母親的孃家生怕在屋內生孩子會搶去風水,於是就要李光地母親在房後露天一棵高大的茶樹下生產。臨產時“天地有靈”,地上冒出閃光照亮著,故取名李光地。李光地生在茶樹下,從小就愛喝茶(鐵觀音)並贈送鐵觀音茶給皇帝,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他能活到76歲,也算是長壽之人。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李光地故居

行走在歷史悠久的安溪,領略著璀璨的人文和靈山的風采,得以享受人生長長旅程裡的一個暫停、紛紛擾擾後的片刻寧靜,我想遊人應該會更能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所蘊含的深意和境界吧。

作者/來源:東方文化雜誌

安溪:得自然而靈、得人文而異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