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誦讀國學“仁義禮智信”,滋養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由 因先生看天下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07

晨讀對韻用什麼方法背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

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提倡孩子們誦讀國學經典,

可以

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

是滋養人一生的文化食糧!

誦讀國學“仁義禮智信”,滋養孩子受益一生

一、 國學學習建議

1、

不求甚解唯求略懂

學國學能懂大意即可,《論語》是春秋時期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聽起來很是玄乎,但國學教材上都有譯文,像《論語》《論《詩》》: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把譯文稍微讀一讀(孔子說:《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純正)再去讀原文,意思大致就懂了。

我們主張學國學“不求甚解”, “不懂暫且放過”。因為經典感悟是一輩子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到一定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也就是說孩子未來的事我們無需拔苗助長。

2、

不求形式只求熟記

傳統文化的種子要紮根,就在一個“熟”字!指名讀、分角色讀、對讀、按節奏讀、按韻律讀……我們就是希望孩子在反覆的朗讀中熟記經典。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為學童制定《童蒙須知》裡就指出: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熟讀熟讀,多讀就熟。

從表面上看,孩子熟記的只是國學經典的文字語言,其實,更內化了經典的思維、審美、價值情感。

3、

不求質變先求厚積

清人陸世儀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

2-10歲孩子大腦神經功能分工不明顯,其學習是全腦學習,是一生中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有著超強的吸納力。讀經典,應該像四個胃的牛吃草一樣先吃進去,然後慢慢“反芻”!

“食用”多了,自會有所醞釀發酵,將來理解了,或生活經驗成熟了,自然就能質變。多選多讀,若能日誦數千言,而時時記於胸,何患文辭之不富,而筆下之難就也?

我們就要利用好學生朝代這一段時光,多讀多誦,大量積累,厚積薄發。

4、

不求全懂但求自悟

多讀多背是我國蒙學教育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雖然有一些不足,但培養出了一大批國學大師:梁實秋、王國維……。

重閱讀、重感悟是我們學習國學的準則,利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引導孩子們反覆朗讀、自悟自得,國學經典自然會潤物細無聲。

對於孩子熟記的經典詩文,他們究竟懂不懂、懂到什麼程度,我們則無須頂真計較。

二、 國學課參考教學環節:樂讀——熟讀——吟讀——悟讀

1、

樂讀——感受經典魅力

這一環節中,教師不講解,不提問,就是讓孩子捧起國學書自由自在地讀,以讀得正確、流利為準則,讓孩子們在朗朗書聲中享受國學經典帶給他們的種種樂趣。

2、

熟讀——厚積經典言語

國學教學和語文教學有聯絡,更有區別。“熟讀”關鍵在於“多讀”。接龍讀、師生對讀、教師引讀、完形填空讀、轉換語境讀、聽讀等就是讓孩子反覆朗讀厚積經典的言語。

當然,要想讓國學經典成為孩子們的永久記憶還需要不斷重複、滾動背誦,溫故知新。

3、

吟讀——承傳經典韻律

國學節奏鮮明,像《弟子規》《三字經》三字一句,像《笠翁對韻》韻腳清晰,配以優美的旋律,孩子們即可隨著韻律吟唱。如:打拍子讀、歌詠式讀、配樂讀、按韻律讀等都可以,既悅耳又賞心。

4、

悟讀——活化經典內涵

“悟讀”,教師創設生動情境、提供鮮活事例、提取閱讀經驗,讓孩子聯絡生活實際、拓展閱讀空間感悟經典的內涵。

三、 國學培育貴在堅持

1、

保證國學誦讀時間

A、每天四誦:

晨讀、午閱、暮吟、夜誦

清晨,我們朗聲誦讀,稚子童音古韻悠長;溫暖的午後,我們靜靜閱讀,名著經典潤澤童心;清風、明月悄然交織時,親子共讀伴隨孩子進入甜蜜夢鄉。

B、

每課一練、每週一課

每節語文課課始3分鐘、每週一節國學課、

每週國旗下各班誦讀展示

等,讓學生自覺背誦國學經典,之乎者也,怡然自得。

2、

開展豐富的國學活動

每學期,學校可組織

經典誦讀大賽。評出班級 “誦讀小明星”,年級 “誦讀十佳”,學校 “誦讀優秀班級”。

每年設立“讀書節”,學校組織大型國學吟誦表演。全體參與,集體誦讀,場面恢弘,令人振奮。國樂合奏、國學情景劇、課本劇等更是春風化雨般的浸潤與薰陶。

3、

國學德育融合滲透

國學教學的最終歸宿在人格的養成和提升,因此,可將國學與德育相結合,與升旗典禮、晨間出操、班隊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

孩子們在國學的薰陶浸潤下,言行舉止都得到了一定的約束和規範,努力成為有修養的謙謙君子。

歡迎關注【因先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