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作者: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4

土暖氣裝水空調怎麼樣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嚴寒天氣

凜冬已至。這幾年可能大家都有個感覺,冬天似乎是越來越冷了。其實這也不是大家的錯覺,據相關報道顯示,去年冬天的氣溫就比以往低了幾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幾場雪。那麼在這麼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禦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說,一般都有暖氣,禦寒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南方人雖然沒有暖氣,但是可以選擇開空調或者電暖爐幫助保暖。可是,在古代,這些暖氣、電爐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過古人是如何抵禦嚴寒的?這篇文章就來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禦寒保暖的。

一、皮草和紙衣

人雖然貴為自然界最高階的存在,但在進化過程中,能夠抵禦寒冷的厚實的毛皮逐漸褪去,這導致我們的禦寒功能有所下降。一旦外界溫度過低時,人體的熱量就會逐漸喪失,感知到寒冷。所以,從原始人開始,人類就開始製造衣物覆蓋在身體上幫助禦寒,其中獵物的皮毛往往是最好的原料之一。但是,這種說法尚存爭議,畢竟原始人相對於現代人來說身體素質更好,抗寒能力按道理來說也更好,所以他們製作衣服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美觀,還是為了禦寒,尚未可知。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原始人獵殺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

唐宋以前的這段時期,人們主要還是靠動物皮毛製成的衣物來禦寒。一般來說,有錢人家往往選擇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貴重獸皮製成的裘,普通人家則選擇更為常見的粗糙的羊皮、狗皮製成衣物。

可想而知,保暖禦寒的效果還是有所欠缺的。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古代裘衣

到了唐宋,造紙技術逐漸發展,造紙原料也越來越容易獲取,人們用紙製成禦寒物也越發常見——紙衣、紙被。

特別是宋代紙衣、紙被,為了增強拉力,使紙的使用壽命更長,更是選用了楮樹皮紙——這種樹皮做出來的紙,更加耐磨耐扯。

宋代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製紙衣業,有專業的生產程式:一為處理、製作合格的紙衣料。《文房四譜》中的《紙譜·三之雜說》中記載

“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兩煮之,不爾,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恆。灑乳香等水,令熱熟陰乾”。

二為柔韌紙張,將幹紙張卷在箭桿上,運用各種手段使其柔韌;三為剪裁縫補,增添襯裡等工序,裁成衣服形狀的便是紙衣,裁成大塊方正形狀的便是紙被。《紙譜》中還有一段對紙衣保暖效果的闡述:

“山居者常以紙為衣,蓋遵釋氏雲‘不衣蠶口衣’者也。然服甚暖,衣者不出十年,黃面而氣促,絕嗜慾之慮。且不宜浴,蓋外風不入,而內氣不出也。”

據此可知,紙衣應該還是十分保暖的。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紙衣取暖”

宋末元初以後,棉花開始傳入內地種植,人們漸漸發現棉花製成的衣服比紙衣更暖和,所以慢慢的棉衣、棉被就代替了紙衣、紙被,成為人們常用的禦寒物。

二、熏籠、手爐、湯婆子

俗話說:“冷從下起,打從罵起。”人感覺到冷一般是從腳底開始的,捱打是從捱罵先開始的。現實生活中好像也確實如此。所以,想要保暖,就必須給手腳做好保暖措施。在今天,針對四肢冷的情況,我們有火籠、熱水袋、暖腳寶等各種保暖用具,其實,古人也有這樣的小型取暖神器,如熏籠、手爐、湯婆子等。

熏籠,是放在火爐上用竹篾鏤空編織的竹罩籠,爐中置炭、添香草生火以後,便可用來薰衣、燻被、薰香。從出土實物來看,熏籠很小巧,高度在20釐米左右,與現在使用的火籠相似,因此很多人認為如今常用的火籠很可能就是由熏籠演變而來的。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手爐,由提柄、爐罩、爐身、爐足構成,小巧精緻,又稱“袖爐”“捧爐”,是由火盆逐漸發展演變而來,透過燃燒傳遞熱量以達到保暖防寒的目的。這裡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為了防止燙傷,手爐專門採用雙重結構設計:中間內膽專門用於燃燒木屑或礱糠散發熱量,內膽外的保護罩則負責間接導熱。簡而言之,即內膽燃燒加熱內膽外壁與保護罩外壁之間的空氣之後,把熱空氣的熱量傳遞給手,從而緩和了溫度,避免了燙手。

關於手爐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的時候,由於南北氣溫相差甚大,他一時間難以忍受南方陰寒潮溼的氣候,就命令工匠打造一種可以驅寒保暖的器具。最後,這名工匠打造出來的器具便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手爐。手爐最大的優點便是小巧精緻、便於攜帶,所以很受宮中嬪妃們的喜愛。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清乾隆 掐絲琺琅鎏金團鶴手爐

湯婆子,又稱“湯媼”“錫夫人”“腳婆”,是一種金屬圓壺,一般以銅、錫製成。它應該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古代保暖神器,其使用方法與現在的注水式熱水袋類似,都是往器具裡注入沸水,然後密封,儲存熱氣,用以保暖。在古代湯婆子很受歡迎,無論是朝廷貴人,還是民間百姓,都喜歡用它。其一是因為它可作為夜間禦寒的好物,其熱量能保證一晚上優質睡眠;其二是因為它堅硬不易損壞,使用起來也沒有負擔

所以,時至今日,熱水袋也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湯婆子

三、寫九、畫九

相較於前面所提到的物質上的保暖神器,“寫九”、“畫九”就更傾向於精神上的保暖。

“寫九”

,顧名思義,側重於“寫”,古人在寒冷天氣來臨時會開始臨摹印有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

等包含九個字且每個字均為九筆字樣的

雙鉤描紅圖

,他們相信,每天臨摹一個筆畫,八十一天後,塗滿整幅,

便是“管城春滿”之期

,即春天到來之時。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寫九

“畫九”

則側重於“畫”,多描繪帶有九朵九瓣素色梅花的

“素梅圖”

,一樣是每日描繪一瓣,塗滿八十一瓣時,便是一派“耕牛犁地”的春日氣象。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畫九

“寫九”、“畫九”一般是文人墨客的保暖“神器”,

在故宮養心殿西側的燕禧堂中,至今還掛有一張塗滿硃色的《九九消寒圖》。

這一保暖“神器”讓文人們可以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透過寫字、繪畫來緩解對冬天寒冷、肅殺的不適。在他們心中,心靈之冷更甚肌膚之冷,所以只要心暖了身體自然也暖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寫九”“畫九”何嘗不是自古以來文人風骨和雅趣的體現。

回看古人,寒風凜冽,沒有高科技的他們如何抵禦嚴寒?居然穿紙衣

“九九消寒圖”

文史君說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特點——春暖花開、夏日炎炎、秋風蕭瑟和寒風凜冽。每當提起冬天,人們都會感受到一股寒意。本文雖然只挖掘了古代保暖“神器”的冰山一角,但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取暖“神器”和現代取暖產品有相似之處,這不禁讓人讚歎古人高超的技藝!“寫九”“畫九”更是讓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對待冬天的情趣,或許,在寒冬中,我們也應該找尋一些事情打消這寒意。

參考文獻

李崇寒:《古代冬季取暖的N種方法》,《小康》2018年第2期。

林碩:《暖閣春初入 長遣四時寒——古代宮廷的取暖生活》,《北京檔案》2019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