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唐詩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作者:由 華輿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16

白居易相當現在什麼官職

如果說中國的詩壇是一片高原,那麼唐詩無疑屬於這片高原最為輝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國家統一、疆域遼闊,李白詠歎“黃河之水天上來”(《將進酒》),杜甫面對泰山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岑參遙至西域領略雪山、大漠風光……因此唐代的山水詩,無論境界之闊大,還是風格之奇偉,都遠在前代同類作品之上。

唐詩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浙江杭州“青山行不盡2——唐詩之路藝術展”。(中新社發 童笑雨 攝)

同時,唐朝的民族大融合為文化交融和繁榮奠定了基礎,人才大家層出不窮。比如,李白、白居易之先世出自西域,元結、元稹、獨孤及等出於鮮卑,劉禹錫先世出於匈奴,皆為顯例。漢字書寫的詩歌成為唐代各民族共同的情感表達工具,也構建了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因此,這種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是唐詩在整體上超越前代詩歌的主要原因。

唐詩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全唐詩。(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初唐四傑”、盛唐氣象、中唐流派和晚唐夕照

初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及第一個舉起詩歌革命大旗的陳子昂。這個時期的唐詩氣象萬千、雄渾博大,進入了唐詩繁榮的準備階段。

唐詩在盛唐時期達到了全面繁榮的高潮。由於國家繁榮、社會安定,詩人可由多種途徑實現人生的追求。有的以俠士面目出現,成為熱情的進取者,希望透過從軍立功等途徑施展抱負;有的則以隱士面目出現,成為恬靜的退守者,希望幽居山林以獲得生活與心境的寧靜。

這兩種人生態度,是盛唐詩題材取向的基礎,並形成了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邊塞詩派。

王維、孟浩然等人作品,以清新秀麗的語言描繪幽美的山水景色和寧靜的田園生活,詩人的心靈沉浸在美麗自然的懷抱之中,濾去現實生活中的名利雜念,從而構成了靜穆空靈的境界。

盛唐邊塞詩的思想傾向與情感內蘊都比較複雜,高適、岑參等人的主要作品多以唐王朝的邊境征戰為表現物件。詩人們描繪塞外大漠的奇異風光,塑造邊關軍民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表達了保家衛國、建立功勳的人生理想。

所謂盛唐氣象,就是那個時代富於浪漫氣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詩歌中的集大成。最傑出的代表首推李白。深邃的思想、驚人的天賦、豐富的內容,使得他當之無愧成為盛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與李白齊名的偉大“詩聖”杜甫,則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深刻全面地反映現實生活。

唐代中後期,先後出現韓愈、柳宗元、張籍、李賀、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風格不一的傑出詩人。他們的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王朝走向衰落過程中的社會危機和民間苦難,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中唐詩壇如百花齊放。一個流派以白居易為首,包括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他們強化了詩歌的諷諫美刺功能,藝術風格平易近人;一個流派以韓愈為首,包括孟郊、賈島、盧全、李賀等,他們在藝術上勇於拓展新境界。

晚唐詩壇上最著名的詩人,要數杜牧和李商隱。杜牧的詩風受杜甫、韓愈影響較大,以清新峭拔為特徵,擅長七絕。李商隱以七律著稱,結構精緻、語言瑰麗,內容則以抒身世之感、寫家國之哀為主,與杜甫詩風一脈相承。從總體上看,晚唐詩歌的美學特徵類似於秋花、夕陽,唐詩到此時也就進入了尾聲。

何以最高峰之李白

唐詩成就的最顯著標志,是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傑出詩人。他們不但是唐詩中的最高峰,而且是整個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唐詩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演員在人工月亮前吟誦唐詩宋詞。(中新網發 楊華峰 攝)

從青年時代的仗劍出蜀,到殘暮之年的投軍自效,李白始終是奮發向上的雄豪之士。儘管入仕的道路非常曲折,入朝後的遭遇也令人失望,但他的凌雲壯志並沒有隨之消減。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詩中:以無比輕蔑的語氣批判黑暗勢力,表示決不同流合汙;以無比豪邁的氣概宣揚自己的理想,決心遠離汙濁的塵世,迴歸純樸清靜的自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的詩歌則成為激勵人們永不放棄的“勵志詩”。

李白詩中洋溢著衝破羈絆的自由意志。他的思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絕不侷限於某家某派。李白對儒家尊崇但不迷信,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學的核心內容。李白對道家的崇尚不遜於儒家,道家睥睨萬物、高蹈塵外的超越態度以及擺脫傳統的解放精神都非常符合他的性格。除了儒、道之外,李白對縱橫家、神仙家、佛教等思想也都有所汲取。他不盲從任何權威,始終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意志,嚮往神仙家遺世獨立、超越時空侷限的理想境界——這就是李白留給我們的巨大精神財富。

何以最高峰之杜甫

“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

出生於儒學世家的杜甫,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終生服膺儒學。從檢索中可以看到,杜詩中共有44個“儒”字,其中有一半是他的自稱。杜甫好以儒家的祥瑞鳳凰自比,念念不忘的那個鳳凰也是他自己的化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杜甫,也是如此。他對人生抱有堅定的信念,把安邦定國視為自己的使命。

唐詩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北京人藝話劇《杜甫》。(中新網發 李春光 攝)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這樣自述其志。他為何要自許周朝的祖先稷、商朝的祖先契?對此,明代文學家王嗣奭在《杜臆》中解讀:“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元無他奇,只是己飢己溺之念而已。”“己飢己溺”之念是一種高度的使命感,杜甫身體力行地將儒學思想付諸實踐,用自己的整個生命豐富、充實了儒學內涵。

儒學的核心就是仁愛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杜甫正是弘揚儒家精神的唐代大儒。尤其可貴的是,杜甫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地將仁愛之心推至天下蒼生。在一個秋風秋雨之夜,茅屋被大風颳破了,全家人徹夜不得安眠,此時此刻的他竟然如此抒願立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一部杜詩,我們不妨稱它為“儒家精神的詩語表述”。杜甫用精美絕倫的詩歌語言闡釋了儒家的內在精神。杜詩不僅是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何以最高峰之白居易

從唐代起,白居易的詩歌就受到日本等東亞鄰國的高度重視,其影響早已超出國界。出身官宦家庭的白居易,祖、父兩代都是明經出身的低品級地方官。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也比較接近社會下層的生活,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兵荒馬亂的時代、顛沛流離的經歷,使得白居易寫出了《新樂府》。曾經任左拾遺、充翰林學士的從政生涯,讓他始終以勇於進言為己任、以天下興亡為己責,滿懷熱情地為朝廷獻計獻策。白居易寫了大量以政治批評為主要內容的詩歌。這些詩歌的主旨與他的諫疏相一致,就是間接地向朝廷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嚴重問題。此類諷喻詩共172首,其中以50首《新樂府》和10首《秦中吟》為代表作,他旗幟鮮明地發出了自己的宣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而被白居易稱作“感傷詩”的《琵琶行》乃後世傳誦極廣的名篇,堪稱其代表作。千古絕唱《琵琶行》無論敘事、抒情還是描寫,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化境。最能打動讀者的,無疑是詩中流露出的詩人對素昧平生的琵琶女的滿腔同情——琵琶女和身為朝廷命官計程車大夫,身份天差地別,但“異質同構”的命運使他們偶然相逢,並且產生了由衷的同情和強烈的共鳴。《琵琶行》最精闢深刻、最震撼人心的詩句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中國人生活的昇華,那麼唐詩就是中國人文化高度的寫照。(完)(原標題:唐詩: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

作者/莫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