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必背考點」音樂史——名詞解釋(第一彈)

作者:由 可可學姐帶飛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1-26

樂曲有幾個部分構成

「必背考點」音樂史——名詞解釋(第一彈)

~ Hi 這裡是可可的豆子

收納袋

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

被分到一顆由

可可姐

精心烘焙的

“高能量的可可豆”

噢~

藝術考研不迷茫,

可可學姐

陪你上岸!

大家好吖~我依然是你們熱愛分享藝術考研乾貨的可可學姐!

今天我們來分享

藝術考研——必背考點

音樂史——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GIF

——

中國古代音樂史部分(先秦——兩晉南北朝)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第一彈

名詞解釋:分點背更清晰、分點答拿分高

一、

1.簡稱

,大多是先代傳下來的古樂舞。

2.其包括黃帝時代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大韶》(孔子評價“盡善盡美”)、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它們由

一、

3.其內容是

六代樂舞

。其內容和功用概括為:《雲門》—祭天神;《大咸》—祭地神;《大韶》—祭四方;《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先妣;《大武》—祭先祖。

“六舞”或“六樂”

最高樂官大司樂掌管

1.八音是我國音樂史上

頌揚各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

的科學

二、

二、

分為八類,即

八音

,稱為八音。

2.八音名稱始見於

,它標誌著我國古代器樂藝術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成熟的階段。

3.金屬樂器有鍾、鎛等;石類樂器有磬等;絲類樂器有琴、瑟、箏等;竹類樂器有簫、篪等;匏類樂器有笙、簧等;土類樂器有壎、缶等;革類樂器有鼓、建鼓等;木類樂器有柷、敔等。

最早

樂器分類法

按製造材料的不同將樂器

金、土、石、木、絲、革、匏、竹

1.湖北隨縣擂鼓墩遺址出土的

周代

2.

(順口溜:金石革木,土絲匏竹)

3.它是我國十二音體系中

三、

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樂器。

4.它的發現充分反映了我國音樂文化在戰國初期的高度發展水平,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重大意義。

三、

曾侯乙編鐘

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

1。半音關係在商代就已經出現,到了周代逐漸發展成為十二律。

它是目前同類出土樂器中已知數量較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音域較準,儲存較好的樂器。

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係

2。十二律依次是指: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四、

十二律

1。“旋宮”是周代產生的轉調理論,即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可以在十二律中選擇任何一律作為宮音,其它各音隨宮轉換律位,從而建立起十二個不同調高的音階來。

2。

。如果按五聲音階排列,就形成了一個六十調的宮調體系;如果按七聲音階排列,就是一個八十四調的宮調體系。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十二律律名最早見於《國語·周語》之中

五、

五、

1。樂府創建於秦代,興盛於漢代,是以

旋宮

的音樂機構。

2。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下令改組並擴充樂府機構,樂府由此呈現出興盛繁榮的局面。當時的樂工曾達到上千人,分工精細。作為音樂機構的樂府逐漸衰落,但樂府一詞卻代代傳承下來。後來,人們把漢代樂府採集的歌謠,以及魏晉南北朝直至唐代可以入樂歌詞,或似樂府風格的作品,都稱之為樂府。

3。北宋後期

一百卷,儲存了從上古至唐、五代的歷代樂府作品,是歷代樂府歌曲的歌詞總集,被人們譽為中古時期樂府歌曲的百科全書。

一個音階以何律為宮音即稱為何宮

六、

樂府

1.鼓吹樂是以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為主兼有歌唱的

2.由於樂器配置和應用場合的不同,鼓吹樂又有幾種不同的稱謂:

採集、改編民間音樂為主

3.鼓吹樂的主要作用是演奏壯軍威的軍樂以及典禮音樂。一般都有歌辭,是帶有歌曲性質的音樂作品形式。

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

七、

鼓吹樂

1.相和歌又稱相合

2.相合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沒有伴奏的歌謠,即稱為

;後逐步發展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了樂器伴奏,即為相和歌。

3.它不僅取一人唱,眾人和的應答形式,而且加入了樂器伴奏,唱的人還要敲打一種節奏性樂器——節。

4.相合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作為一種俗樂歌曲,其內容和形式均有廣泛的群眾性。

器樂合奏形式

①黃門鼓吹 ②橫吹 ③騎吹 ④短簫鐃歌 ⑤簫鼓

八、

相和歌

1.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相和歌與南方的

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民間音樂,是相和歌的進一步發展。

2.包含

徒歌

這一順序。

3.清商樂的主要成份是南方民間音樂,如

九、

,分為歌曲與舞曲兩大類。具體表述為:

(1)吳歌即民歌,又稱為“吳聲”,以表現愛情生活為主;

(2)西曲又稱為“荊楚西聲”,內容大多是抒發遊子思歸的別離之情,西曲的歌曲稱為

商樂

吳歌、西曲

1.百戲始於漢代,漢代以後的百戲,又稱為

平調、清調、瑟調的周朝“房中曲”——漢代相和三調——魏晉時的“清商三調

2.漢代百戲表演場所在

,漢代百戲在表演過程中通常有

吳歌和西曲

“倚歌”

3.百戲內容大體包括雜技、武術、幻術以及某些民間歌舞雜樂、雜戲。

4.表演專案約有二十多項,大致分為四類:一是歌唱奏樂的化妝表演;二是角觝戲和有故事情節的角觝戲;三是雜技;四是武術。

十、

十、

百戲

1.歌舞戲是南北朝末年興起的一種有故事情節和角色表演,載歌載舞,或兼有伴唱與伴奏的表演形式,即以歌舞演故事。

2.歌舞戲的重要節目有

3.

散樂

平樂觀

音樂伴奏

1.《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我國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最初可能是產生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散”是一種樂曲的種類。現存的

十一、

中。

2.全曲以正聲為主體,展現了聶政的思想情緒從怨恨到憤慨的發展過程,刻畫出他的堅強意志。正聲之前主要表現了對聶政命運的同情與慨嘆,正聲之後則主要表現對聶政英勇壯舉的歌頌與讚美。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變化和發展。《廣陵散》的音樂內容,反映了漢以來人民不滿封建迫害,讚揚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3.全曲共有45段,分為六個部分:

十一、

歌舞戲

《大面》、《缽頭》、《踏謠娘》

歌舞戲實質上開闢了近代戲劇的先端。

1.相和大麴是漢魏時期在相和歌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兼有器樂演奏的歌舞曲,是含有多段體的大型歌舞作品,為相和歌的最高發展形式。

2.相和大麴的結構因素包括:“

十二、

”。具體分析為:

十二、

是樂曲的序曲或引子部分;

廣陵散

是樂曲的主體部分,由若干“解”的中小型聲樂曲構成;

是全曲高潮部分,速度較快,見樂曲的結尾處。

《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

1.文字譜是古琴減字譜尚未發明之前的一種原始記譜方法。

2.它是用

十三、

3.透過規定的定弦法,將左右兩手固定的指法標記在一定弦位上,間接地記錄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的節拍、節奏的資訊。

相和大麴

豔——曲——趨

“豔”

何承天,南宋人,他在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創造出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何承天是世界上最早用數學計算來探索十二平均律的人。

“曲”

“趨”

十四、

十四、

文字譜

1。漢代樂府領導者,早年是宮中太監,因“性知音,善歌舞”,被漢武帝封為“協律都尉”。

2。李延年善歌唱及作曲,史載“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並且根據西域音樂《摩訶兜勒》創作出“新聲二十八解”,他也是

文字記述彈琴的指法和絃位

1。我國古代琴曲,相傳為

十五、

所作,最早見於

何承天新律

中。樂曲塑造了一個醉酒者的形象,反映了阮籍表面灑脫而內心痛苦的情感。

2。樂曲採用三拍子節奏,並在弱拍出現長音,中間大跳音程,造成節拍輕重顛倒的效果,刻畫出醉者步履蹣跚的神態。樂曲手法簡練、形象豐富、思想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