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作者:由 字說心與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3-02-05

網名過味是什麼意思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鮮豔的鬱金香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小篆中的尠

前些天我寫了一篇關於“聽”字簡化字和繁體字的演變的小文——《“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一位網名叫獨自等待59的好友說:“

甚少’”簡化為‘鮮’令我無法理解。

”他所說的“

甚少

”就是這個“尠”,音xiǎn,大概這個字不常見,一時沒有打出來吧。其實不僅現在,就是在使用繁體字的時代,這個字也很少有使用的。如《辭源》對這個字是這樣解釋的:“少。同‘鮮’,‘尟’的俗字。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孔子又稱知德尠。《論語·衛靈公》作‘知德者鮮矣’。”從這些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尠”是一個俗體字,也就是非正式場合用的字;二、它的正體是“尟”;三、表示這個意思時,通常情況下是使用“鮮”這個字的。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辭源》對於正體的“尟”是怎麼註釋:“尟:少。同‘鮮’。《說文》:‘尟,是少也。’《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鄭(玄)作“尟”。’”這段註釋,我們可以看出:一、“尟”這個字的意思,在文獻中一般用“鮮”這個字來表示;二、《說文解字》收有這個字,其意義古今沒有變化,只有一個“少”的意思;三、文獻中使用“尟”的地方很少,同樣一段文字,有的版本使用了“尟”,另外的版本可能就會使用“鮮”。如果覺得《辭源》編輯出版較晚,可能是受到了簡化字文化氛圍的影響,才有如此註釋的;那麼,我們可以看一下《康熙字典》對這兩個字的註釋:

尟:《廣韻》、《集韻》息淺切,《韻會》、《正韻》蘇典切,竝音燹。《說文》:“少也,從是少。徐曰:‘是亦正也,正者少則尟也。’”今人借用“鮮”字,經傳竝從“鮮”。《集韻》:“或作‘鱻’、‘尠’。”

尠:《廣韻》:“俗‘尟’字。”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楷體尠

(說明:《字典》中對“尠”字註釋比《辭源》簡略得多,僅引用《廣韻》中一句話說明“尠”為“尟”的俗體,沒有單獨釋義,也沒有使用的例證。對“尟”的釋義較為完整,其“《廣韻》……竝音燹”一段為釋音,所引《廣韻》、《集韻》均成書於北宋初,《韻會》即《古今韻會》,黃公紹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前編過一部《古今韻會》,熊忠在此基礎編著了《古今韻會舉要》,成書於元初。《正韻》指《洪武正韻》,成書於明初。“徐曰”所引用的為《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臣鍇曰”,即北宋徐鍇對《說文解字》中許慎註釋的解說。)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亦作尠。《易·繫辭》鄭本:君子之道尟矣。虞本:尟不及矣。《西京賦》:慘則尠於驩。經傳皆以鮮、以罕為之。《爾雅·釋詁》:鮮,罕也。鮮,寡也。鮮、罕皆即此‘尟’字。”(按:“尟不及矣”亦見《繫辭下》。)

從《康熙字典》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中的註釋也能看出,“尟”在古代文獻中是不太常用的字,它所代表的意思常假借“鮮”來表示。因此,相較於“尟”字,“鮮”是一個常用的通行字,其本字“尟”則少有人使用。所以,我們現在沿用了這個通行字,並把它規定為正體,其他字形則作為異體字。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成語鮮為人知經常被使用權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鮮”這個字。

《說文解字·魚部》:鮮,魚名,出貉國。(貉音mò,古代北方之國名。)從魚、羴(shān)省聲。又同部:鱻,新魚精也。從三魚,不變魚。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鮮魚

依照《說文》,鮮本為一種魚的名字,出於北方的貉國。我們今天使用的新鮮的“鮮”字,本字為鱻,意思為新鮮的優質魚。所以,表示新鮮意思的“鮮”字,也是假借字。《老子·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裡的“鮮”所使用的就是“鱻”的本義:新捉的魚、活魚。河上公《老子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意思是,烹製小活魚不能去魚腸、不能去魚鱗,放入鍋中不能擾動,擔心它會被烹成肉糜。治理一個大國,也是這樣,應當無為而治,政府的作為太多,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好好的一鍋菜,被你攪成一鍋鹹糊塗。“鮮”字的本義幾乎沒有人用過,以致現在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魚種了。後泛指宰殺的

魚鱉鳥獸,《尚書·益稷》:“暨益奏庶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臘必用鮮。”《左傳·宣公十二年》:“獸人無乃不給於鮮?”又《襄公三十年》:“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引申為鮮明的意思。《易·說卦》:“震為雷,……其究為健,為蕃鮮。”《疏》:“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繁育而鮮明。”此義後世十分常用。《漢書》六九《辛慶忌傳》:“性好輿馬,號為鮮明,中是為奢。”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月與寶相射,晶光爭鮮妍。”新殺的獸禽則味道鮮美,引申表示一切美好的事物。《詩·邶風·新臺》:“燕婉求之,籧篨不鮮。” 陶淵明《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唐·李郢《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詩:“麥隴虛涼當水店,鱸魚鮮美稱蓴羹。”在表示這些意思時,鮮的讀音為xiān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鮮妍的花朵

古代文獻借鮮表示少、罕見,即“尟”的意思,早在先秦文獻中已經十分普遍。這時,讀上聲xiǎn。《詩·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左傳·隱公三年》:“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鮮矣。”又《僖公二十年》:“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甚少”、“是少”很少見,尠、尟成了“鮮”

鮮明

鮮讀上聲時,還有一個現在已經不大常見的意思,即不正常死亡,

也是從罕見、少有的意思引申出來的,讀音也是

xiǎn

。《左傳·魯昭公五年》:“叔仲子謂季孫曰:‘帶受命於子叔孫曰“葬鮮者自西門”。’”杜預注:“不以壽終為鮮,西門非魯朝正門。”孔穎達《左傳正義》:“叔孫餓死而帶言葬鮮,知不得以壽終者名之為鮮。言年命鮮少也。”

這樣,我們便可以清晰地知道“鮮”字各義項之間的關係了。鮮的本義為一種北方的魚的名字,但極少見到使用。它經常使用的意思是作為“鱻”的假借字,即新鮮的魚、活魚。引申為表示一切新鮮、鮮美、鮮明之義,這時讀平聲。另一個常用義是作為“尟”的假借字來使用的,即少的意思,這種情況下讀上聲。假借“鮮”字的兩個本字“鱻”和“尟”,即使在古代文獻中,也是很少被使用的,所以“鮮”反而成為這兩個意思的常用字了。“尠”是“尟”的俗體字,一直沒有廣泛認可,古今文獻中使用極少。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漢字,更大意義上是一次漢字的重新規範,只是在這次規範中,把原來不被認可的一些筆畫較少的俗體字、甚至仍在使用的古體字規定為了正體字,也就是規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