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作者:由 潮商Plus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9-13

潮汕人為什麼扛大旗

潮汕人是一個敬重神明的族群,敬神樂生的生命意識十分強烈。全國祭祀神祗260多種,潮汕有200餘種,故潮汕有俗語“潮汕姿娘三件好,舂粿、拜神、哭”。

潮汕人崇拜的神明多種多樣,有觀音菩薩、番公耶酥等進口神明;有媽祖、水仙爺等全國性神明;還有獨自創造的地方性神明,如三山國王、雨仙爺、捕蛇爺等。當中,三山國王最為著名、最負影響,是潮汕民間最崇拜的地方保護神。

保駕護國的傳奇故事:三山國王崇拜的由來

首先是“肇跡於隋”的傳奇故事。相傳1400多年前,中原有三位俠義之士,一個叫連傑,號清化,生得眉清眼秀,是教書先生;一個叫趙軒,號助政,臉似重棗,蠶眉鳳眼,是個屠夫;一個叫喬俊,號惠威,豹頭環眼,黑臉鬍鬚,是燒炭者。他們都有—副忠心赤膽,義俠心腸,且能文善武,故結為異姓兄弟。南北朝時,五胡亂華,長期混戰,人民慘受干戈之苦。出於護國庇民之心,他們協助隋朝開國君主楊堅,殺子諸王,平定天下,完成帝業,因而被隋文帝封為駕前開國三大將軍。隋煬帝之後,越王楊侗即位,宇文化及引兵來攻,他們又助隋拒敵,打敗了宇文化及,救了楊侗,被封為大元帥。但是,他們三人不貪人間榮華富貴,在一個夜裡,掛了大印,寫下留書,走出中原。他們來到了東遼地界,找到三座高聳入雲,風景秀麗的山峰——巾山、明山、獨山,便隱居修行而成正果,成了三山之神。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其次是保駕李世民的傳奇故事。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東遼犯境,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兵至“三江越虎城”,李世民急於要見夢中賢臣,聽信軍師徐茂公之言,只帶三百兵丁,到野外行圍射獵。突然,他見草叢中竄出一隻兔子,唐皇便策馬引弓追趕,獨自跑了一二十里,兔子不見了。這時,前面忽來了一人,此人正是遼東大元帥蓋蘇文。唐皇一見,嚇得膽顫心驚,魂不附體,撥馬便跑。蓋蘇文見唐天子不帶兵將,不覺大喜,馳馬追趕。唐皇逃到一個大山口,兩邊是懸崖峭壁,前面是一條大河,已無路可走。李世民想:“我寧死於水中,決不為敵所擒。”於是,他縱馬一躍,誰知馬蹄陷於河灘。情況危急萬分,他只有高聲呼救……

這時,驚動於此處的三山神,明山神道:“我等本屬中原,寄居異國,今日唐天子有難必須速往救援。”巾山神說:“我們今居東遼,享受當地香火。此事若被子民聞知,恐今後沒人來祭祀了。”獨山神道:“二哥所言有理,我們要救唐皇,請大哥想個兩全之策。”明山神想了一下說:“我們已不露面,可引一替身前來救駕,我等還可施法相助。”巾、獨兩阻山神齊聲叫好。於是,他們三人駕起祥雲,飛向“藏君山”上空,明山神化成一匹白馬,巾山神化作一個赤馬鞍,獨山神化作一支方天畫戟,降落在“藏君洞”口。

且說這蓋蘇文追至烏坭河邊,見唐皇閒於河灘,便道:“李世民,想不到今日你命該在此喪!”他正想舉刀取唐皇首級,忽聽得頭頂鵝毛峰上有人大喊:“蓋蘇文,休得猖狂!”他忙丟開唐皇,揮刀迎敵。原來此人就是驍勇善戰,多次立下戰功的薛仁貴。他因受張士貴所騙,便和八個金蘭兄弟住於“藏君洞”。他今日生病留在洞裡,忽聞洞外有呼救之聲,急走出洞外,又見洞口站著一匹毛白如雪的戰馬,旁邊還放一支方天畫戟。薛仁貴立即跨上馬背,持起方天戟,那白馬立即騰起四蹄,飛也似地奔向白坭河。他見了蓋蘇文,便直奔下來,大敗遼元帥,救了唐朝天子。

其實,薛仁貴救駕之功,乃三山神之力。因三山神都是化身,未能向唐皇領賞受封。三山神想,這巾山、明山、獨山,屬東遼地界,非唐之疆土,得回中原另找三山居鎮方可。於是,三山神離開東遼,駕上雲頭,周遊中土群山。到了嶺南揭陽縣霖田都河婆上空,只見下面層戀疊嶂,中有玉峰聳起。兩溪環抱,三山鼎峙,景色清幽。真湊巧,這三山也叫巾山、明山、獨山。三神大喜,立即按下雲頭,降落於此三山。大王爺連傑鎮於居中的明山;二王爺趙軒鎮於東面的巾山;三王爺喬俊鎮於西方的獨山。

可是,三山神初到霖田,無人知曉,叫誰給他們建廟奉香火呢?一日,有一位陳姓鄉民于山中見到:一個白麵騎著白馬,一個紅面騎著赤馬,一個黑麵騎著黑馬的將軍在前面走,便趕上去跟在他們後面觀看。他被引到明山的石穴前,三個將軍便無影無蹤了。只見石穴中有一株古楓樹,樹上開著蓮花,其色紺碧,大者尺許,異香撲鼻。他感到十分奇怪,奔跑告訴其他鄉民。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附近鄉民紛紛跑來觀賞。不覺天空中又出現三個分乘白、紅、黑戰馬的將軍,眾鄉民見了,紛紛叩頭跪拜。有頃,三位將軍不見了。鄉民們認為他們是三山之神,大家便在這裡築廟,塑造神像供人祭拜。從此,三山神常顯聖護國佑民,潮汕各地人民也前來朝拜,香火甚旺。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再次是三山國王受封於宋的傳奇故事。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元以來,由於稱帝較早,兄弟內訌,四夷未平。南有南唐造反,北面北番屢犯邊境,西方西域作亂,故連年刀兵不斷。傳至太宗趙炅時,北漢劉繼元尚未歸順,宋太宗帶領韓國公率兵親征北漢。劉繼元陳兵太原城下,與宋兵對峙,相持不下。忽一日,兩軍正在交鋒,勝負難分,突然,漢兵有如山崩地裂,紛紛潰逃。原來,戰場上出現三位魁梧雄偉的將軍:一個白麵,一個紅面,一個黑麵,分騎白、赤、黑三色戰馬,向漢兵衝殺,宋兵大捷,劉繼元城下投降,但尋三位將軍時,早已無影無蹤了。宋師入城後,城上空雲層又現三位金甲將軍,與陣中一模一樣,雲中飄一面旌旗,上書:“潮州三山神”五字。宋君臣合掌向天朝拜,片刻,三位金甲神不見了。

宋師凱旋迴京後,宋太宗即命韓國公偕大將木坑公到潮州查訪三山神下落。在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境內,尋得三山神廟址。韓國公回朝奏知宋帝。宋太宗以三山神護國有功,遂下旨封贈: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稱“明貺”,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

基於上面三個關於保駕護國的傳奇故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的三山國王便成為潮汕民間十分崇拜並流行的地方保護神。

潮汕民間關於三山國王保駕護國的傳奇故事,還有三山國王救宋帝昺。南宋末年,宋帝昺因元將張弘範追趕,從福建進入廣東。一路上愴惶逃跑,翻山越嶺,到了嶺南揭陽北面霖田都一帶,心才稍安。他見這裡,三山環抱,林密山高,便想在這裡歇息,好睡個安穩覺。誰知剛睡得酣,忽被四面喊殺聲驚醒。宋帝昺急忙下床,準備收拾逃跑。過了一會,不見元兵追來,便問陸秀夫:“陸丞相,朕剛才聞得四面人聲吶喊,疑為元兵又到,為何此刻不見動靜?”陸秀夫稟奏道:“萬歲,是三山國王在此鎮守……”宋帝昺嚇壞了:“這還了得,前有人鎮守擋了去路,後有敵兵追趕,豈不是走投無路了嗎?”陸秀夫忙道:“萬歲勿憂,這三山國王原是三位山神,曾助先帝太宗皇平定北漢,太宗皇敕封為三山國王。萬歲聽到殺聲,定是三山國王領神兵在此保駕。”宋帝昺道:“但願神靈助朕抗元復國,日後當加封贈之。”後來,張弘範帶兵追到,山裡忽衝出了白、赤、黑三位將軍,大破元兵,救了宋帝昺……

豐富文獻:三山國王崇拜有史之載

現存最早記載三山神廟是《宋會要》。《宋會要》卷一二三六中之“三神山神詞”條:“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賜廟額明貺”(古漢語中,貺意為恩賜。“明貺”是對他人恩賜、贈與的尊稱)。

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卷一百《廣東南路·潮州·景物下》載:“獨子山:在揭陽縣,西溪地曰淋田,有山鼎峙,一曰飾山,一曰明山,一曰獨子山。”

明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等編纂《大明一統志》卷八十《潮州府·山川·三山》載:“三山,在揭陽縣,西溪地名淋田,三山鼎峙,曰明山、巾山、獨山,上有明貺廟。”

記載三山國王崇拜的文獻還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戴景所纂《廣東通志初稿》卷二《山川下·潮州府·揭陽縣三山》;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郭春震所纂《潮州府志》卷一《地理志·揭陽》;嘉靖四十年(1561年)黃佐所纂《廣東通志》卷十四《山川》;萬曆三十年(1602年)郭鯡菲所纂《廣東通志》卷三十九《潮州府·山川·三山》;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穎所纂《順治府志》卷八《山川部·揭陽山記》;康熙元年(1662年)顧炎武所纂《肇域志·廣東一·潮州府·揭陽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林杭學所纂《潮州府志》卷二《山川·揭陽山記》;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顧祖禹所纂《讀史方輿紀要》卷一0四《廣東四·潮州府·揭陽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金光祖所纂《廣東通志》卷三《山川上·揭陽縣》;康熙年間所纂《古今圖書整合·方輿彙編·職方典》一三三三卷《潮州府部匯考·潮州府山川考一》;雍正八年(1730年)郝玉麟所纂《廣東通志》卷十一《潮州府·揭陽縣》;雍正九年(1731年)陳樹芝所纂《揭陽縣誌》卷一《山川》;乾隆十年(1745年)蕭麟趾所纂《普寧縣誌》卷二《建置志·廟祠》;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周碩勳所纂《潮州府志》卷十六《山川·揭陽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劉業勤所纂《揭陽縣誌》卷一《山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劉業勤所纂《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三四四《潮州府·山川》;嘉慶年間所纂《嘉慶大清一統志》卷四四六《潮州府·山川》;道光二年(1822年)阮元所纂《廣東通志》卷一0六《山川略七·潮州府·揭陽縣》;同治年間毛鳴賓、郭嵩燾、桂文燦等修纂《廣東圖說》卷三十四《潮州府·揭陽縣》等。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宋會要》中所用的是“三神山”一詞,尚未見有“三山國王”的說法。現存文獻中最早使用“三山國王”一詞,並把三山國王傳說系統化的是元代任翰林國史院編修的江西廬陵人劉希孟。至順三年(1332年),劉希孟應潮州路總管王元恭之邀,寫了《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劉氏在《明貺廟記》中說:“世傳當隋時失其甲子,於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

寫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的還有明代禮部尚書盛端明《三山明貺廟記》、明代陳理《重修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等。清代鄭昌時編撰的《韓江見聞錄》,也有潮汕人三山國王崇拜的記載。

見詩現文:三山國王崇拜的歷史見證

唐初名將,時任左郎將、嶺南行軍總管的陳元光,於唐儀鳳二年(677年)為平亂而駐軍霖田,到廟裡祭神,並寫了《祀潮州三山神題壁》五言詩三首:

其一

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也隱者,韜晦忘其名。勝蹟美山水,妙思神甲兵。精誠諒斯在,對越儼如生。木石森騶伏,雲煙拂旗旌。雨暘祈響應,龍鳳勃碑銘。清此符神潔,香芹契德馨。三山耀神德,萬歲翊唐靈。

其二

孤雲悅我心,一點通神意。流泉濯巨靈,深谷豁神智。魈魍神之兵,黎庶神所庇。精氣蝕彼天,名山妥靈地。嶺表開崇祠,遼東建神幟。六字動天威,九重頒歲祭。相其翊國忠,我與三神契。

其三

孤征東嶺表,冒雨一登臨。再拜煙霞霽,群峰奎壁森。獨山峰聳閣,巾谷水鳴琴。

明山卉木翳,遙林雲霧深。瞻廟開明貺,平遼新穢侵。神飈號萬籟,列宿獻千禽。

樹尾揚旌帛,山頭鏃茸金。葵陽烘固介,華露潤華簪。鼎立崢嶸勢,鍾聞杳靄陰。

綰荷權作勺,掏水洗懷襟。瀑布流觴詠,豐碑駐馬吟。三山香火地,萬古帝王欽。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因淫雨傷及莊稼,民眾祭神求雨有驗,故派耆壽成宇,備少牢(一豕一羊)之奠,寫下《祭界石神文》(即後來被封為三國王神):“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遣耆壽成宇,以清酌少牢之奠,告於界石神之靈曰:‘惟封部之內,山川之神,克庥於人。官則署立室宇,備具服器,奠饗以時。淫雨既霽,蠶谷以成,織婦耕男,忻忻衎衎,是神庥庇於人也,敢不明受其賜。謹選良月吉日,齋潔以祀,神其鑑之。’尚饗!”

廟宇眾多,流佈廣泛:三山國王崇拜的充分表現

“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之後,“潮州府屬於的潮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揭陽、潮陽、豐順等九縣內,都有立祠奉祀”,三山國王逐漸成為潮汕人的信仰崇拜。鄭昌時在《韓江聞見錄》一書中說:“三山國王,潮福神也。城市鄉村,莫不祀之”。潮汕有俗語稱“人有三衰六旺,神有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信仰主要存在於廣東省東部講福佬話和客家話的人群之中。隨著潮汕地區居民不斷向外擴充套件、移民,三山國王成為粵東、閩南、東南亞、香港以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臺灣的三山國王信眾就有600萬人之多。他們定每年農曆2月25日為“國王生”,這一天絕不出海。

最早的三山國王祖廟位於今揭西縣河婆鎮西約2公里的玉峰山下,又名“三山國王廟”、“明貺廟”、“霖田祖廟”,俗稱“大廟”,自隋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揭西霖田三山國王廟,除正殿的三位山神王爺外,天井兩廂,前廳兩側,還有神將兵馬60尊,各司其職。大廟正中,是一山寨大堂,三位山神王爺,一位黑臉,一位紅臉,一位秀臉,均坐鎮於大堂之中,注視來客。大殿兩旁的六尊立像——上馬官、下馬官、文官、武官、廚官、鬥印官和後殿的三位夫人也屹立不動,或慈祥端坐。前廳兩邊配祀兩位文武官,是唐宋兩代的欽差,文者是唐代,官居舍人,武者是宋代,為太宗派出的韓指揮,相傳是奉旨來潮詔封三位救駕的“恩人”,但因找不到受封之人,無法回朝復旨而死在潮州。

揭西霖田三山國王祖廟於2010年5月被定為廣東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9月祖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列入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灣每年都會組織好幾百人的大型祭祀團隊,前來揭西祖廟舉行隆重的“三山國王祭祀大典”。

三山國王廟宇在廣東東部地區相當普遍地存在。劉希孟在《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中指出:“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遠近人士,歲時走集,莫敢遑寧”在潮汕鄉村地區,三山國王一般被當作社神(潮汕民間稱為“地頭爺”),基本上是一社一廟和一村一廟(叫“地頭宮”或“王爺宮”)。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據統計,國內外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有1000多座。作為三山國王廟發源地的揭西,就有200多座;潮州61座,汕頭77座,揭陽(不含揭西)108座,梅州17座,汕尾24座,共287座;福建汀州府和廣東惠東、東莞、新安(包括香港)等縣也有零星的三山國王廟。臺灣170座左右;東南亞180多座。揭西霖田祖廟是所有三山國王廟宇的鼻祖,故潮汕有俗語稱“三山國王霖田宮——正莊”。

獨特的遊神活動:三山國王崇拜民俗形式

在潮汕,各地都有遊三山國王民俗活動。《韓江聞見錄》這樣描述三山國王在潮汕地區被祭祀的情形:“有如古者之立社,春日賽神行儺禮。酢飲酣嬉,助以管絃戲劇,有太平樂豐年象焉。”潮汕遊三山國王民俗活動最具規模、最有影響的是揭西河婆三山國王遊神活動。

河婆三山國王遊神活動每年都舉行遊神,但大殿的三位山神王爺都沒有出遊,而是由祀于山神左右的文武二位神偶“木坑公王”和“指揮大使”代行出遊。出遊時,百姓皆稱其為“大廟爺”。

每年冬耕過後,由大廟儀仗隊的司鼓手挑著籮擔到各寨去“放符”(三山國王“鎮宅靈符”)和“放奏摺”(供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灶君奏玉皇之用),進行義賣。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之前,先請三位王爺開視新春巡視路線,是大溪下——細溪上,還是細溪下——大溪上,以神前擲三下聖茭而定,然後出示敬告。

農曆正月初二,大廟中就請出前廳文官“木坑公王”和武官“指揮大使”作為全權代表,出遊“六約”(民國以前的清代霖田都管轄的村落二百多個,分為“六約”,即象門約、獅頭約、龍潭約、南山約、馬駱約、員埔約),巡視大鄉小村,視察民情,關心疾苦,與民同歡。

廟中則選好請神的“香公”廟祝、抬轎的“神夫”和吹鼓手。起駕由一對馬頭鑼開路,接著是一對高高舉起的大燈籠,燈籠大字標寫“恭迎聖駕”、“合境平安”,接著就是肅靜、迴避和敕封的三山國王等大牌,緊跟就是擎五鋒旗、標旗,還有兩面特別醒目的大黃旗,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紅字,用一對長長的青竹杆舉起,旗尾各留存一束翠綠的竹葉,象徵著綠竹迎春,吉祥如意。這兩面大旗,也代作隊伍的飯頓旗。這個核心的儀仗隊伍,由管理大廟的楓樹寨人組成,一般都在30人左右。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出遊開始,先經馬頭、廟壠進入河婆圩,沿路逢村必停,信眾都在村口迎駕祭拜。進入河婆圩後,河婆圩迎神有一“壯鼓隊”,每家青年必備一冬瓜大鼓集合成隊,經事先訓練,步伐整齊,雄姿赳赳,左手挽著大鼓,右手揮槌齊鳴,大鼓靠在左膝蓋,又左腳開步撐著大鼓前進。從上圩到下圩,下圩各商號門前各擺供品祭拜。是晚就由圩中膘漢抬著“大廟爺”走大街,各商號從樓上懸垂一串串鞭炮。鑼鼓一催,鞭炮齊鳴,響聲如雷貫耳,整條大街硝煙瀰漫,濃煙滾滾,膘漢們抬著“大廟爺”在濃煙中賓士,來回數次,直到鞭炮燃放漸弱,才打開門樓讓“大廟爺”衝出大街到上湖寨。但初二該晚,“大廟爺”一定要在楓樹寨歇馬住夜。這事出有因,該村前祖昆蘭公是擴建大廟的施主,這昆蘭公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官授福建省古田知縣,晚年謝職歸鄉,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建“三山國王”祖廟廟宇,並捐優質田10畝(共28丘),耕牛一頭,犁耙各一副,鍋頭一口,立碑留念。另外還要一提的是,“大廟爺”出遊“六約”時,經過南森鄉曲湖村的下倉閣,一定要停鑼息鼓。為什麼?“未有大廟宮先有下倉宮”,以此來表示尊敬。

出遊一圈,巡視二百多個村落,哪個村落安夜,哪個村落歇馬,那個村落停步(客家話叫“攔社”),一切以一對黃旗的示意而定。這對黃旗到村之後,直直插下高高飄揚,示意要在此歇夜;黃旗若斜靠在公廳前的屋簷,示意要在這裡歇頓(午餐或晚餐);若黃旗擎著,就示意只是歇腳(停頓一下,繼續前進),在村中曬穀埕停一停,待“爐下子弟”跪拜完畢即行。鄉親稱這對黃旗叫飯頓旗,各村父老即按示意接待,各家各戶迎神祭拜。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潮商,最崇拜的保護神是這位“KING”!

遊神到主村,各家各戶有集結神廟、祠堂祭拜的,有巷頭巷尾、家門口祭拜的。“大廟爺”歇馬之後,就由村中壯膘大漢抬起,按村中規劃的路線遊巷,儀仗隊跟著行進,村中長老提燈籠隨後,滿街滿巷,鞭炮垂迎,此起彼伏,全村歡騰。

“大廟爺”遊村巷完畢之後,就抬到村中或村邊廣場,四周人群集結圍觀,人群前面還高舉著一串串的鞭炮,廣場中間鋪滿稻草,準備進行一場火的考驗,驅去邪氣,培養青年的膽略,訓練英勇善戰精神。抬舉“大廟爺”的膘漢,個個驍勇,如猛虎下山,表現出一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向上精神。他們為保駕“大廟爺”,先將“大廟爺”的須、帽、雙掌卸下,禮炮(地銃)一響,埕中稻草燃起熊熊烈火,膘漢扛著“大廟爺”急速衝入火海之中,繞著猛烈的火堆衝跑,人群中持鞭炮者也紛紛圍上前去,伸長竹竿將鞭炮掛到神轎上,有的纏在膘漢的脖子上,滿埕鞭炮震天,場內場外都高喊著“舉呀!舉呀!”喊得聲嘶力竭,全場沸騰,狂歡至此升達頂點,這火海歡騰無處可比。直至埕中火勢漸滅,又響起禮炮,場外儀仗隊傳來了慢板行鑼,預告即將過村。“大廟爺”衝出火海之後,抬“大廟爺”者均先後下跪,將入場前卸下的須、帽、雙掌,端莊安好,由下一村迎駕的隊伍交接。

這一遊神從正月初二開始,至回廟一般需二十天左右,此時已是春耕大忙季節。“大廟爺”回廟,楓樹村一片歡騰,迎接隨“大廟爺”回家的親人,全村舉行大會餐,大大小小吃頓團圓飯。

注:本文原標題《三山國王:潮汕民間最崇拜的地方保護神》,作者陳友義

宣告: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