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作者:由 歷史的味道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06-27

聖帝殿供奉的是誰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進香

去南嶽衡山旅遊,第一站是南嶽古鎮。進入南嶽古鎮,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成群結隊的善男信女,頭扎紅布條,身著黑衣黑褲,胸前掛著一個紅肚兜香袋,帶著一臉虔誠,在古樸的麻石街道上川流不息。有些隊伍中,還舉著一面上書“南嶽進香”的紅旗,齊唱朝香歌曲,引得遊人駐足觀望。顯然,香客也是南嶽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南嶽古鎮有南嶽大廟、祝聖寺、大善寺、黃庭觀等著名宗教場所,其中以南嶽大廟的香火最為旺盛。南嶽大廟是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廟宇,佔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建築鱗次櫛比,飛簷高聳,雕樑畫棟,氣勢恢宏,是一座集皇家祭祀、民間朝聖、道教宮觀、佛教寺院於一體的宮殿式古建築群,人稱“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大廟欞星門

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古鎮北端,坐北朝南,前有壽澗水,背靠赤帝峰,左右不遠處分別有東、西壽澗。據說這個位置是衡山的風水寶地——龍穴。從風水角度看,南嶽大廟的選址確實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佳地要素為一身。大廟入口處的“天下南嶽”石坊,據說是宋真宗

的手跡

南嶽大廟平面呈長方形,主體建築依次由欞星門、奎星閣、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九進四重院落組成,另有碑亭、迴廊、廂房、鐘鼓樓等附屬建築。黃色琉璃瓦屋頂,標誌著這是一座由皇帝賜建的廟宇。大廟圍牆外兩側,有“八寺八觀”,即東側有八個道宮,西側有八個佛寺。大廟主體建築是皇家建築風格,兩側的道宮和佛寺則為民間廟宇建築風格。用八寺八觀圍繞中間的大廟,自然是想營造眾星拱月的效果。東面的八觀還象徵“紫氣東來”,西面的八寺則寓意“西方極樂”。這種建築格局可謂獨具匠心。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大廟總平面圖

南嶽大廟的核心建築是正殿。正殿坐落在兩米多高的石臺基上,高31米,面積1895平方米,是整個大廟最高大的建築。正殿內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衡山的72座山峰。正殿裝飾大量採用木雕、石刻、泥塑、彩繪等藝術作品,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殿外臺階四周用麻石欄杆圍繞,柱頭上雕刻有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等圖案,欄杆中嵌有144塊漢白玉雙面浮雕。浮雕刻畫《山海經》中的典故,花卉鳥獸,千姿百態。殿宇的樑柱、屋簷、門框各處,雕刻有許多神態各異的蛟龍,栩栩如生,號稱“八百蛟龍護南嶽”。

正殿又名聖帝殿,裡面供奉著6米多高的南嶽聖帝坐像。據專家考證,南嶽聖帝就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祝融。祝融是軒轅時代

黃帝

手下掌管火的官員,負責教黎民以火熟食、生火禦寒、舉火驅獸等事務,被後世尊為火神。因火是紅色,所以火神祝融又稱赤帝。後來

黃帝

委派祝融主管南方事務,祝融於是遷徙至衡山。祝融死後葬于衡山,成為了民間傳說中的嶽神。衡山的最高峰因此被命名為祝融峰,祝融葬身之處被命名為赤帝峰。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大廟聖帝殿

早在秦漢時期,衡山主峰祝融峰頂就有祭祀祝融的岳廟。隋朝時,為方便皇家祭祀和民間朝聖,官府又在山下興建了大廟,取名司天霍王廟。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聽取道士司馬承禎的建議,在五嶽各修一所真君祠,統管各地山神。大廟於是被改建為真君祠。此後,歷代帝王對嶽神禮遇有加,御封不斷。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嶽神為“司天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加封嶽神為“南嶽司天昭聖帝”。嶽神就這樣又演變成了南嶽聖帝。宋元明清各代,南嶽大廟先後進行了十六次重修擴建。

南嶽大廟現存建築建成於清朝光緒年間。光緒五年(1879年),湖南巡撫王文韻聘請舉人李元度主持重修被大火燒燬的南嶽大廟。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22歲中舉,33歲投筆從戎,加入曾國藩的湘軍,升按察使,後因與太平天國作戰失利,放歸鄉里。李元度接受重修南嶽大廟的任務後,殫精竭慮,歷時三年,將南嶽大廟正殿重修一新,並增建了行祠、御碑亭、御書樓、注生殿、轄神祠等建築,大致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規模。李元度還編纂了26卷、共40餘萬字的《南嶽志》,儲存了大量珍貴史料。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大廟簡介

南嶽大廟有三大神奇之處。首先是佛道並居一廟,堪稱奇觀。佛教與道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歷史上兩教經常鬧摩擦,為何能共處一廟同奉南嶽聖帝?這事得從唐玄宗說起。唐玄宗是一位崇尚道教的皇帝。他將嶽神納入道教體系並修祠、加封,目的是提升道教的地位。當時南嶽的僧人大約感覺到了潛在的危機,便主動編了這樣一個故事與嶽神套近乎:南嶽佛教開山祖師慧思初到衡山時,曾與嶽神下棋,並連勝三局。依照“贏家所求,輸家必應”的慣例,嶽神問慧思有何所求。慧思請求賜一小塊地盤建寺廟。嶽神同意了,並讓慧思以擲錫杖擇地,杖落之處方圓百丈歸慧思使用。慧思把錫杖向空中一拋,最後落在擲缽峰東麓。慧思於是在錫杖落地之處伐木取石,修築了般若寺。所以,僧人聲稱嶽神也是南嶽佛教的保護神。為表明對嶽神的尊敬,般若寺還在寺內闢出專殿,鑄造了一尊八千斤重的嶽神銅像進行供奉。這樣一來,嶽神成了南嶽佛道兩教共同供奉的神靈。南嶽大廟出現佛道並居、香火相通、和諧共處的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火神祝融

其次是六次浴火重生,千年不衰。南嶽大廟自隋唐以來,屢遭火災。有史可查的大火就有六次,每次都被燒個精光。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南嶽聖帝是火神出身,火氣太重,所以大廟容易著火。這種說法當然屬於臆想。實際情況是,早期的南嶽大廟建築多為磚木結構,且大量採用木雕進行裝飾,由於大廟內常年香火不斷,自然容易發生火災。不過,儘管南嶽大廟屢遭火災,可每次都能浴火重生,而且規模越建越大。這就說明南嶽大廟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都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南嶽聖帝顯遠不顯近。意思是說,遠道而來的香客比本地人朝拜聖帝更為靈驗。南嶽大廟每年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數以百萬計,許多人是年年進香從不間斷,可南嶽本地人除了大年初一給南嶽聖帝拜年之外,平時很少朝拜聖帝。這大約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距離產生美”——距離能夠引發人們美好的想象。

在南嶽大廟的宣傳資料上,有這樣一段神來之筆,令人久久難忘:風雨滄桑,更替輪迴,多少帝王已化為泥土,多少英雄已歸隱江湖,而南嶽大廟依然紅牆黃瓦,翠柏森森,眾生雲集,香火嫋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文/謝志東)

南嶽大廟千年傳奇:佛道並居一廟,六次浴火重生

南嶽衡山導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