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種菜、賣菜、買菜、管好菜,武漢市民菜籃子裝滿幸福獲得感

作者: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1-12-13

買菜賣菜什麼意思

民以食為天,食以菜為先。改革開放40年,武漢市民的家庭餐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1984年打響全國菜籃子改革第一槍,到如今成為蔬菜流通大樞紐。一大批武漢農業人齊心協力,讓這座城市的菜籃子收穫滿滿。

連日來,記者踏訪田間地頭,探尋各級市場,傾聽在武漢走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種菜人、賣菜人、買菜人與管菜人的青春故事,體味武漢市民菜籃子裡,滿滿的幸福獲得感。

他種菜四十年

從地下防空洞到連片鋼架棚

見到餘龍飛時,他正在東西湖香飛農業園裡採收“大葉”——這是各種生魚片刺身的“墊菜”,身價不菲。

“1980年從黃陂蔡榨中學畢業後,我就跟著表叔研究食用菌,種植當時很少見的平菇。”這位出生於1963年的老農民,17歲時被當時的武漢市石膏裝飾材料廠引進,在地下防空洞裡種菜。

乘著改革開放的利好,餘龍飛學習到福建種植銀耳的經驗,不斷琢磨技術,在1985年成功種出了自己的白木耳,又為本地菜貢獻了一道“山珍”美味。

1990年,餘龍飛患上了過敏性鼻炎,轉而做起農業服務,接觸到更多蔬菜生產,卻自感知識不足,在1993年成功申請到日本大分市交流深造。

一排排鋼架大棚讓蔬菜實現提前量產;專業生產蔬菜的農民協會實現市場供給的充分多樣……打開了農業新視野的餘龍飛回國後,種起了西蘭花、西芹、芽菜、秋葵、紫背天葵等各類特種蔬菜。他還在漢陽黃金口村做起了5畝鋼架大棚:“從純露天生產,到80年代末的竹子大棚,再到冷涼紗、地膜、竹架棚等,我終於有了大面積鋼架大棚。”

餘龍飛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武漢農業人一直在學習新知識,跟上新變化。如今在東西湖擁有連片大棚的餘龍飛,找到一個實現菜籃子長久富足的模式:按照技術分工,幾十個農戶種一種菜,每種蔬菜都實現標準化、集約化,市民的餐桌就會種類更豐富,供給更充足。

她賣菜四十年

從菜場小商販到行業大龍頭

當22歲的餘龍飛為自己成功種出白木耳而歡欣鼓舞時,時年18歲的同鄉蘭桂娥終於“豁了出去”,到漢口前進二路的菜場做起了小商販。

那是1985年,改革開放實幹創新的種子已在武漢育苗、開花。剛剛成年的蘭桂娥,把一家人的生活都放在了菜籃子裡。

年齡小,賣起菜來又樸實單純講信譽,蘭桂娥的回頭客特別多:“越是小生意,越要講誠信,才能聚少成多,樹立口碑。”

1988年,武漢率先踐行菜籃子改革,蘭桂娥賣的蔬菜品類越來越多。“把菜賣進大超市是蘭氏蔬菜的一個大轉折。這也是改革開放後,蔬菜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蘭桂娥說,她在1998年把自己的蔬菜先後送進了中百倉儲、武商量販、中商平價等多個大超市,年供應量以十倍級飆升。

又一個十年過去,蘭桂娥又推出了吃起來更新鮮方便的“淨菜”,並在黃陂自建基地規模化種菜、統一性批發——整個供銷蔬菜產業鏈就此成型。

時間來到2018年,曾經的菜場小商販已然成為行業大龍頭。蘭桂娥說,這一切都源自時代向前發展的機遇,起始之處就是改革開放,市場因此變活。

市場活了,菜就活了,吃菜的人也就活得更好了。

蘭桂娥說,這種獲得,確實要感謝改革開放。

她買菜四十年

從一週老三樣到幸福選擇難

如果餘紅豔知道在前進二路菜場買菜更實惠,她可能就會成為蘭桂娥的又一位常客。

1982年,新婚的餘紅豔在漢口民族路安了家,她每天都會到花樓街裡的菜場買菜:“那時能選的菜不多,為了省錢,就圍著土豆、白菜、蘿蔔這類菜來買。”餘紅豔說,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她家的餐桌才慢慢豐富起來。

那個時候,餘紅豔家附近的滿春菜場紅火起來,不僅菜品多,價錢也便宜,還有更多水產品和肉類,尤其是鯰魚、鱔魚等品類,讓喜歡吃魚的餘紅豔一家有了口福。

現在依然在滿春菜市場裡做生意的魚販董紅六回憶起那段歲月特別激動:“那時候年輕啊,天天到集家嘴的江邊進貨,回到菜場就有人等著買魚。”董紅六說,菜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以後:“經過這十多年發展,能賣的菜越來越多,買菜的選擇也更多了。”

餘紅豔也記得,她給家人制作一週選單時,每天都能安排新鮮不重樣的蔬菜魚肉。

如今,董紅六和餘紅豔幾乎已經習慣了身邊花花綠綠的新鮮蔬菜、魚肉蛋品,但卻總是會在看到各種新奇蔬菜時,一定買來嘗一嘗。

原來,他們的菜籃子裡,早已裝滿了幸福的獲得感。

他管菜四十年

從改革第一槍到全國大樞紐

當1988年國家啟動實施“菜籃子”工程時,28歲的胡體良已經在武漢的蔬菜流通管理行業裡,摸爬滾打了整整十年。

那是一個人最好的青春十年。

走過改革開放初期的艱苦卓絕,武漢鳴響了全國菜籃子改革的第一槍,自此進入發展快車道,這一跑就是30年,跑成了全國蔬菜流通大樞紐。

“改革開放四十年,武漢菜籃子水平應該算走在全國前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已成為武漢市農委資訊市場處處長的胡體良把“管菜”四十年的心路,歸結到了四個字:大、多、新、快。

大,就是菜籃子需求大、市場體量大、生產規模大、流通半徑大、科技作用大;多,就是菜籃子產品多、終端數量多、政府投入多、農產品出口多、生產主體多;新,就是產品新鮮、故事新奇、業態新特、管理方式新穎;快,就是菜籃子生長週期快、物流週轉快、產銷資訊對接快、調控應急響應快、安全責任事故處理快。

四十年來武漢菜籃子建設工程的所有變化與成就,胡體良都歸功於改革開放。他說,實踐已經證明,只有改革,菜籃子質量才會越來越安全;只有改革,菜籃子體系才會越來越完備。也只有改革,市場才能越來越活躍;只有改革,老百姓生活才能越來越便捷,越來越有獲得感,越來越幸福。

楚天都市報記者 曹磊 通訊員 文劍 殷旭 王璐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