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一代名將李如松之死:到底是出塞中伏,還是被部將通敵出賣?

作者:由 自嗨寶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2-16

李如松和李成梁誰厲害

萬曆二十六年四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侯慶遠給明神宗朱翊鈞,報告了個稱得上晴天霹靂的壞訊息。

明神宗的愛將李如松草率陣亡了。

兵科給事中侯慶遠奏言,屬者李如松,搗巢中伏而死。

”(《明神宗實錄》)

侯慶遠對李如松的死深表惋惜,並且認為李如松的死對遼東的影響很大,因為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坐鎮遼東事務了。

明神宗自然也是悲傷的,所以下令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不但准許他的兒子承襲官爵,而且額外允許再封他一個兒子為指揮使,並且都允許世襲下去。

然而這並不足以彌補李如松戰死所導致的消極影響。

那李如松這樣的一代名將,為什麼輕易的中伏戰死了呢?是真的不慎中了敵軍圈套,還是被部將出賣陷入陰謀了呢?

一代名將李如松之死:到底是出塞中伏,還是被部將通敵出賣?

1、李如松是自己輕敵中伏的?

李如松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絕對是非常輝煌的,畢竟萬曆三大徵參與了兩個,援朝抗倭打出了大明國威。

如果不是在萬曆二十六年意外戰死,平定播州楊應龍肯定會有他的身影,萬曆三大徵的軍功就會被他湊齊了。

那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為什麼會戰死嘞?

在萬曆二十年底,李如松以提督身份率軍入朝後,先後收復平壤、開城等地,雖然在碧蹄館受挫,但最終還是震懾了倭寇。

甚至他還敗中求勝,用精兵奇計焚燬倭寇的龍山糧倉,致使倭寇缺乏糧食而被迫後撤,已經算是極限用兵的典範了。

隨後就因為明朝與日本進行封貢議和,萬曆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就宣告結束,李如松也率援朝主力回國。

萬曆二十五年,他被明神宗欽點為遼東總兵官,儘管朝中文武爭相上書反對,但是都被萬曆帝頂著壓力按下。

李如松對萬曆的信任和垂青深表感激。

一代名將李如松之死:到底是出塞中伏,還是被部將通敵出賣?

遼東總兵董一元罷,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言路復交章力爭,帝置不報。如松感帝知,氣益奮

。”(《明史·李如松傳》)

正是因為李如松對萬曆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所以他對遼東軍務的處理更加用心,有他在不允許有任何敵虜勢力囂張。

轉而就來到萬曆二十六年四月,蒙古土蠻部或者土默特部入犯遼東,作為總兵官的李如松肯定要身先士卒進行反擊。

實際上如果僅僅是進行反擊驅逐,李如松肯定不會輕易戰死,因為李如松部遼東軍戰鬥力還是挺高的。

所以李如松不僅僅要驅逐了土蠻部,而且還決定對他土蠻部斬草除根,一勞永逸地解決虜寇入侵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搗巢”計劃。

就算不能真的剿滅土蠻部,至少也要對其進行重創,讓其數年不敢再入侵遼東,下安遼土,上報皇恩。

李如松已經把土蠻部驅逐了,他是在追擊搗巢深入塞外的過程中,不幸中了土蠻部的埋伏,導致自己草率的身死塞外。

甚至最終連屍骨都沒辦法找到,畢竟他已經遠離大明控制的境內了,所以萬曆給他修建了衣冠冢以供祭祀。

土蠻寇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明史·李如松傳》)

當然《明史》也是根據《明實錄》編撰的,《明神宗實錄》記載道:

虜寇遼東,總兵李如松遠出搗巢,死之

。”

此外如《國榷》《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鑑》等正史,基本上都沿用了《明神宗實錄》的說法,認為李如松在追擊搗巢的過程,不幸中伏身死。

甚至《明史紀事本末》中,還抨擊了李如松過於自大輕敵,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土蠻等部闌入塞,如松恃勇將輕騎襲之,中伏敗沒。

就非常像碧蹄館之戰的翻版,不同的是碧蹄館中伏李如松突圍出去了,而搗巢土蠻時卻意外身死了。

但問題是,儘管正史中都眾口一詞,李如松真是草率中伏殉國的嗎?

2、李如松是被部將出賣戰死的?

明朝中後期有一名軍工火器專家,那就是多次改進明軍火器的趙士禎,他有一本名氣很大的著作《神器譜》。

裡面講解了各種火器的製作、使用和陣法等。

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作為和李如松同時代的人,他在書裡面提到了李如松的死,而且跟諸多正史的記載都截然相反。

他記載李如松被部將出賣才不幸戰死的。

換而言之,這不是李如松草率輕敵,也不是李如松失算大意,而是對李如松的一場精心背刺。

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洩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曝骨塞外。中國有殞將覆軍之辱,伊誰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餘可知矣

。”(《神器譜》)

他提到李如松的部將中,有一位叫做李平胡的歸順者,受到李成梁和李如松兩代提攜,給予他高官厚祿進行拉攏。

實際上趙士禎這幾句話並不是瞎說,李平胡的確是出身於漠北部落中,而且很早就投奔到李成梁帳下。

但是差李平胡在《明神宗實錄》《明史》中的表現,基本上都是以彪悍忠勇的形象出現的,多次奉李成梁之命擊敗入侵的虜寇。

李成梁退隱後他又效命於李如松,在援朝抗倭中也表現得忠心護主,同時也立下戰功居官至遼東副總兵。

按理說已經是功成名就,符合趙士禎所說的“高官厚祿”,但不知道為啥會在李如松搗巢時,偷偷洩露李如松出師搗巢的時間。

結果導致土蠻部以逸待勞,輕而易舉地埋伏了矇在鼓裡的李如松,制使李如松葬身塞外屍骨無存。

所以李如松是被部將出賣而死的。

長久以來,因為這條記載屬於孤證不立,所以關於李如松身死的著作中,雖然偶有提及,但並不被主流採用。

然而我找到了一條可以作證的新記錄。

錢謙益的《牧齋初學集》中,很偶然地提到過李平胡的簡短生平,這就又涉及了李平胡自身的真假謎案。

李平胡者,寧遠伯成梁家丁也,善戰,累官都督,東西虜皆呼三都督,得罪亡命去

。”

這段記載前面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後面說李平胡“得罪”,犯事後居然出逃而去了。

這事在正史中同樣不見佐證。

不過別急,咱們接著往下看,這事還有反轉。

東事起,有自稱平胡來歸者,言李氏舊事甚悉

。”

也就是援朝抗倭開始後,突然有個自稱“李平胡”的人投奔遼東,說起來李成梁、李如松的陳年舊事,基本上都跟親歷者一樣。

但是後來經過辨認和查證,這人根本就不是李平胡,但跟李如松家的確有關聯,要不然也不會知道那麼多李家事。

這人叫羅三傑,是李如松乳孃的老公,但遼東高層包括李家人在內,並沒有戳穿羅三傑的冒牌身份。

因為原先的李平胡實在太猛了,所以遼東高層決定利用羅三傑,假冒李平胡震懾蠢蠢欲動的諸部。

與之餼,假其名以懾虜,而勿使虜見也

。”

所以這位李平胡,顯然不是原先的李平胡,那出賣李如松的李平胡,會不會是羅三傑嘞?

羅三傑突然從虜部歸來,而且單單冒充因罪逃亡的李平胡,是不是受土蠻部指使嘞

不得而知。

關於李平胡因罪逃亡的事,在《資善大夫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郝公神道碑》中載:

部署諸將,宿勁兵以待虜入,互為犄角,動應指揮,靡不以全收勝者。苟違節制,雖驍敢戰如李平胡,矜勝僨師,與怯懦逗遛者同簿問

。”

據此可以看出,李平胡應該是違背軍務節制,才被遼東高層給問罪了,然後就給亡命跑路去也。

於是有了後續羅三傑冒名頂替的事。

當然這雖然能片面佐證《神器譜》中,部將出賣李如松而導致戰死的說法,但仍然是不夠全面和缺乏實證。

3、李如松是明知有伏兵還衝進埋伏圈的嗎?

在趙士禎的《神器譜》之後,李如松本人的墓誌銘也於近年出土,裡面更加詳細記載了李如松戰死的前因後果。

李如松在驅逐土蠻部入侵後,提兵五千人深入塞外進行追擊搗巢,而且他已經偵知前面有敵軍埋伏了。

並不是誤打誤撞衝進了包圍圈,而是在明知道前面有伏擊的情況下,還是一頭紮了進去準備死磕一場。

業已明知當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轉戰數百里,誓不還縮一步,斬馘不下數百,往來出搗萬眾中如無人。

可見李如松及部屬的戰鬥力實在彪悍,長驅直入塞外還能主動衝進伏擊圈,跟虜部殺得有來有回不落下風。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那就只能說明李如松是個猛將,而絕對算不上名將,因為這跟鐵憨憨沒有區別。

實際上李如松非常的精明,他怎麼會明知有伏擊還衝進去嘞,天底下哪有這麼簡單的送人頭啊?

李如松敢這麼做就必然有他的道理。

實際上他已經做了充足的接應和部署,根據墓誌銘中記載進行推測,他的作戰計劃應該是這樣的:

在偵知前面有伏擊的情況下,李如松率數千精銳一頭扎進去,故意充當誘餌給敵軍點甜頭,吸引敵軍主力全出包圍自己。

在兩軍廝殺到難解難分之時,事先得到李如松安排的李平胡、張玉等部,開始從側面和身後對敵軍進行突襲和反包圍。

這樣裡應外合就能重創乃至於全殲敵軍。

使李平胡、張玉輩有一軍策應,虜乃亦不知少多倉卒,一轉瞬,腹背夾擊,豈不更成奇捷

?”

實際上這就是碧蹄館之戰的翻版。

碧蹄館之戰時,李如松的前鋒查大受、祖承訓等,被倭寇包圍在碧蹄館後,李如松率領援兵衝進埋伏圈增援。

就在雙方都血戰到一定程度後,李如松安排的後軍楊元部殺來,開炮從外圍進行策應和突襲,不但成功搭救了李如松,還重創和擊退了倭寇。

這次李如松的安排也一樣。

但是很遺憾,李平胡和張玉等部,沒有及時趕來接應,因為接應的明軍已經被擊潰了,而且李平胡等人也已經戰死了。

深入中伏,死之,裨將李平胡、張玉等,並陣沒。

”(《國榷》)

由於無人接應,李如松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前後夾擊敵軍的計劃宣告破產,李如松也進入生命倒計時。

眼看著敵人越來越近,自己部將士兵越來越少後,李如松揮劍殺死了自己心愛的戰馬,然後徒步與敵軍進行肉搏。

最終絕望地死於敵手。

綜合草率中伏死、部將出賣死、斷絕外援死三種說法,最靠譜的應該是斷絕外援死了,因為這更符合李如松膽大心細的用兵方略。

自李如松戰死後,遼東幾乎無可用之將,遼東軍政事務開始一地雞毛,萬曆有心提拔李如柏、李如梅等,但都不能取得李如松那樣的效果。

如果李如松能多活21年,或許薩爾滸之戰的結局就會改寫,或許壓根就不會有薩爾滸之戰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