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作者: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7-02

chamberlain怎麼讀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本週起每週推出“一週藝術人物”,掃描並評析國內外一週話題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近一週來,威尼斯傳來了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總監關於策展方向的陳述——“祝你生於亂世”;而土耳其監獄裡的女畫家因一封違規寄給塗鴉藝術家班克西的書信,再次回到公眾視野。在國內,

從“射墨書法”到川美教授的盲寫書法,則映證了當下書法界的魚龍混雜,在一些學者看來,這些“江湖書法”其實與真正的書法有著天壤之別,內在還是文化修養的短缺與文化軟骨症。

重慶|四川美院教授張強

“江湖大師”的盲寫書法與文化軟骨症

書法界一直魚龍混雜,繼“射墨書法”之後,四川美院教授張強的“盲寫書法”又“火”了。據《新京報》此前報道,一段影片顯示,手持毛筆的書張強在書寫中扭過頭來,遮蔽自己的視線,任憑筆墨在一張被美女扯動的宣紙上肆意流淌;另一些畫面上,他更是直接在穿著白絹的女性身上揮毫潑墨,一頓操作下來,美女臉上、身上沾滿了墨汁。被網友戲稱為“江湖大師”的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張強,曾任四川美院美術學系系主任、重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

2013年獲得省部級專家“兩江學者”終身榮譽,現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藝術學與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針對

其“盲寫”作品不是書法而是塗鴉的質疑,他迴應稱,這是“放棄控制性,追求純粹的書寫”,“帶有先鋒性的東西,大家怎麼罵,我都理解。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藝術是什

麼。”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張強的盲書表演,其書寫多暴露於鎂光燈下

張強並不僅僅在國內進行盲寫,他也在英國表演過女性身體書寫。據一些藝術網站報道,當時英國觀眾舉場譁然,質疑與追問,“為什麼在女人身體上書寫?!為什麼不讓女人在你身上書寫?!”張強當時回答稱:“我們是當代藝術家,不是乖乖仔,是思想利刃對於男女表面虛偽關係的洞穿,而不是所謂‘女權政治正確’的符號標榜與概念圖解。”

不過,這樣的觀點在一些資深學者眼裡卻不值一駁。一位任教於知名高校的書法史學者認為,當下各種“江湖雜耍”式的書法亂象頻出的背後是文化修養的蒼白與“軟骨症”,他們一方面沒有文化自信,對於中國書法的理解一方面十分淺薄,但對西方當代藝術的真正核心也同樣知之不多,內心深處的一種浮躁導致用淺層次的當代藝術觀念理解中國書法,這與那些對中國文化同樣理解淺薄的一些西方策展人一拍即合,“一些已經可歸入走火入魔的境界。”

除了這些類於書法界的江湖雜耍者,有觀點認為,即便一些名聲較大的書法家由於文化修養的短缺,也熱衷於與商業結合,譁眾取寵,如杭州的一位知名老書法家即時常秀出“掃帚型”毛筆,當眾表演,“所謂的‘書法’,對他們來說,有時更多就是表演,這與中國書法的本質其實是天壤之別。”(文/吳正)

威尼斯|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總監羅夫羅奧夫

透露

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

策展方向:祝你生於亂世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羅夫羅奧夫(左)

據The Art Newspaper報道,7月16日,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總監羅夫羅奧夫(Ralph Rugoff)在威尼斯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透露了他的策展思路。他表示,明年的雙年展將聚焦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的社會功能:娛樂和批判性思考。

在策展陳述中,羅奧夫解釋了展覽的主題名稱“祝你生於亂世”(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的由來。他說,這句話可以追溯到1936年英國政治家奧斯丁張伯倫(Austen Chamberlain)的演講,通常被認為是一句從中國傳入的“罵人話”。張伯倫將這句話用在反對希特勒的演講中,而羅奧夫則將它同如今的假新聞現象和“另類事實”(即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可能得到不同的“事實”)聯絡起來。和假新聞一樣,“祝你生於亂世”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假文物”,事實上在中國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羅奧夫認為,藝術和藝術家可以引導人們“如何在‘亂世’生活與思考”。和往年的雙年展著手移民、衝突等現實問題不同,羅奧夫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它和世界秩序的差異,在於它挖掘另類事實的潛力。雖然他對雙年展藝術家和專案的選擇尚未公開,不過他指出,展覽旨在聚焦那些挑戰思維習慣的藝術作品,關注不被人注意的事物,並且質疑文化邊界。

身為策展人,羅奧夫向來認為觀眾也是藝術作品的完成者。他將自己對雙年展的期望描述為一場能夠讓人深入參與並學習的有趣經驗。“展覽最重要的不是展出什麼,而是觀眾如何將展覽體驗應用到今後的生活中,這是2019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願景。”(文/錢雪兒)

土耳其迪亞巴克爾|女藝術家兼記者澤拉多安

土耳其迪亞巴克爾|女藝術家兼記者澤拉多安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澤拉多安

據The Art Newspaper報道,據The Art Newspaper報道,土耳其裔庫爾德女藝術家兼記者澤拉多安(Zehra Dogan)違反監獄規定,向塗鴉藝術家班克西遞出一封書信,對今年3月在紐約創作壁畫《釋放澤拉多安》抗議她被捕的班克西表示由衷感謝。

7月17日,班克西在Instagram個人賬號貼出了兩頁手寫信及一份英文翻譯,並配上標題:“我收到土耳其迪亞巴克爾監獄的一封來信。”

信中,多安首先描述了她的處境:“來自一間飽經血腥折磨的地牢,一座處處受禁的城鎮,一個不被認可的國家。”此信實為非法,多安解釋說,由於監獄對她實施“溝通禁令”,她不能打電話或寄信,於是“我只能暗中寫信並設法投出。”

去年3月,多安被判處2年零10個月監禁,原因是她在社交網站上貼出一張畫,畫中被土耳其安全部隊掃蕩過的努塞賓庫爾德城一片焦土。

一年後,班克西與另一位塗鴉藝術家聯手,在紐約的一面牆上創作了70英尺高的壁畫,描繪了多安在獄中的情景——多安肖像、被困鐵窗,並用一支筆示意鐵窗。幾個晚上,班克西在壁畫上方展示了多安原畫的影象。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2018年3月,班克西與另一位塗鴉藝術家共同在紐約的一面牆上創作了70英尺高的壁畫《釋放澤拉多安》,抗議女畫家被捕入獄。

信中,多安還描述了犯人們可以聽到“幾十架戰機起飛時恐怖的聲音,它們要去轟炸我們美麗的土地、高山和城市。”她寫道:“每天都從報紙中讀到你認識的人被殺害,這樣的感受無法形容。”獄中自殺已是常事,“生活在此,生命難捱。”

信的末尾,多安表達了她和獄友得知班克西抗議後的喜悅,“儘管遠離我和我的同胞,但是他的所為是對連一張畫都難容的扭曲政權的最好迴應。”多安寫道。

據一位遊說政府釋放多安的運動團體的發言人說,獄中的多安沒有畫布和顏料,她在手邊的廢紙上,用食物、飲料甚至鮮血“作畫”。(文/陸斯嘉)

土耳其女藝術家因畫下獄,班克西塗鴉抗議、公開秘密來信

美國紐約|策展人尼基哥倫布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尼基哥倫布

據Artnet報道,《Parkett》雜誌的前執行編輯尼基哥倫布(Nikki Columbus)最近對MoMA PS1提起訴訟,原因是美術館在得知她最近生下孩子後撤銷了對她作為策展人的聘用。這一訴訟令MoMA PS1備受指責。日前,社交平臺Care2上發起請願,要求美術館方面出臺支援職業母親的制度。截至7月16日,已有超過1。8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字,要求博物館方面出臺支援職業母親的制度。

“如果公司和機構歧視職業母親,會使有能力的應聘者被排除在工作機會之外,這對她們的家庭和未來都會帶來傷害。”請願書上寫道,“一個為世界帶來美好的機構竟然會做出如此醜陋的舉動,這讓人難以接受。”

據Artnet報道,2017年4月,MoMA PS1首席策展人Peter Eleey就美術館策展人職位應聘一事和哥倫布進行了聯絡。當時哥倫布已經有5個月身孕,考慮到說出懷孕可能會影響應聘,她沒有告訴館方。同年8月,PS1正式向哥倫布發出入職通知,邀請其九月開始擔任策展人,哥倫布提出在家辦公的請求,原因是她尚未從7月時的分娩中完全恢復。然而,得知這一訊息的Eleey責問她為何在兩個月前沒有告知自己。幾天後,MoMA PS1向哥倫布發出信函,信中稱,館方無法滿足她提出的條件,根據溝通結果,她自己已經拒絕這份工作。而當哥倫布回覆說想要這一職位時,PS1的營運長Jose A。 Ortiz告知她,入職提議已經失效。最終,哥倫布只能對MoMA PS1館長Klaus Biesenbach 、營運長和首席策展人Peter Eleey提起訴訟。

根據美國平等就業委員會頒佈的懷孕歧視法案,女性沒有義務告知未來的僱主自己是否懷孕。

MoMA PS1的一位代表拒絕對這一事件發表評論,而表示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所有的應聘者和員工得到尊重。“我們提倡平等就業,反對任何歧視,”這名代表說道(文/錢雪兒)

女策展人因生育被MoMA PS1撤銷聘用,萬人請願反對歧視

上海|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

一週藝術人物 |書法成了雜耍,威尼斯要祝“生於亂世”

楊志剛(左)與王小明

近期由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科技館聯合主辦的首屆“藝術與科學”學術研討會,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分析了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何以誕生在上海以及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何以誕生在南通,他認為,當時的一批先賢為什麼要倡導建博物館?有一個很突出的時代背景是那個時候的維新變法,這裡面康有為、梁啟超和張謇們敏銳地把握到了博物館“公共性”這一重要特徵,以此作為改造中國的“工具”。上海文理學會成立之時,《北華捷報》曾撰文指出,這是處於這個古老國家“發生巨大變革的前夕”。他說:“當年博物館學的興起,是很重要的文化現象。西方的博物學是在近代科學體系下的一種博物學,這是一個源頭;還有一個源頭,是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博物知識。這兩個源頭在中國近現代博物館現象的發生發展史上融合在一起。博物學的興起,體現了知識結構的裂變,是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程序必然帶出的一種轉型,和當時啟蒙思想是聯絡在一起的。”(文/陸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