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何氏父子的山東情緣:父親曾任山東學政,兒子手書濟南歷下亭名聯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8-03

祭何大夫文

文|韋欽國 

何凌漢(1772—1840),字雲門,號仙槎,清代湖南道州人。何凌漢幼時家貧,讀書時“夜不能具燈,恆燃松枝”,刻苦攻讀終有所成,獲嘉慶十年乙丑科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官累至工部、吏部、戶部尚書。何凌漢仕宦生涯除在京城任職,更與多地文教富有交集:先後任廣東鄉試副考官、福建鄉試主考官、山東鄉試主考官、山東學政、浙江鄉試主考官、浙江學政等職。

清道光二年為壬午鄉試之年,這年秋八月山東鄉試在濟南貢院舉行,國子監祭酒何凌漢、編修牛鑑擔任本次鄉試正副主考官。兩人慧眼識才,錄濟南府長清縣孟毓藻為解元,次年孟毓藻高中進士。何凌漢品行端正、辦事謹慎,鄉試結束被“就地提拔”為山東學政,不久其夫人及兒子來濟南隨侍。

何紹基系何凌漢的長子,他記載了何凌漢督學山東期間家人隨侍一事:“(道光二年)秋,父凌漢任壬午科山東鄉試主考官,留督學政……後與二弟紹業、三弟紹祺奉母廖夫人出都,隨侍父于山東。”事實上,何氏祖籍原本為山東益都(今青州),宋金交戰時為避戰亂才南渡湖南道州。

道光三年何凌漢來泰安府檢查士子學業時,長子何紹基、次子何紹業、三子何紹祺亦一同隨往。“父凌漢典試山東之際,故隨侍之,猿叟錄以奉長輩……”(猿叟即何紹基晚年自號)。泰安試院建於乾隆十九年,設施相對完備,何紹基兄弟三人隨侍父親何凌漢時暫住於此。何凌漢巡視泰安期間蒞邑庠、考學子,何紹基兄弟則登泰山、臨碑帖,何紹基登泰山後曾賦詩《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頂癸未》,詠贊泰山日出之美:“曉色澹無邊,遊憑足力先。石根深不土,山色古於天。日上高霞直,氛清大地圓。俯看登陟處,人事起炊煙。”

道光五年,何凌漢調離山東學政,何紹基兄弟一同離開山東。在何紹基諸兄弟中,何紹基與山東交往最深,且在濟南住的時間最長。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晚年號猿(蝯)叟,道光十五年鄉試解元(第一名),次年丙申恩科進士二甲第八名,授庶吉士。何紹基與父親何凌漢一樣,為官生涯與文教多有交集,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曾出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正副主考官及四川學政,晚年在多地從事書院教育。在一生中,何紹基與山東有過三次重要交集。

第一次發生在道光二年至道光五年何凌漢擔任山東學政期間,何紹基與母親及兄弟隨侍濟南,先後隨父巡學泰安、淄州、青州等地。

第二次是約30年後的咸豐二年。這年六月何紹基獲任四川學政後奉詔進京,六月初六從郯城進入山東地界。《蝯叟乙未歸湘日記》載,這次何紹基在山東境內歷時21日,一路經郯城、沂州、新泰、泰安、濟南、德州,在德州乘船沿京杭大運河進京。

六月十四何紹基到泰安。29年前他隨父親巡學泰安時曾與兄弟登泰山觀日出,但這次“有云陰……不得登也”,雖未能登山卻去了“茶棹滿地,古樹垂蔭”的岱廟。六月十五何紹基來到濟南,在此逗留9天。他到濟南第一件事是買新靴,日記載“入濟南,西門買靴,至濟東道署”。30年前,何紹基曾在濟南生活3年多,對濟南應當是熟悉的,因時值雨季,舊鞋盡溼,在西門換買新靴再自然不過。

何紹基六月十六的日記資訊量很大:“學使署別將三十年,一切尚如昔,唯我兄弟種竹作池者已成一片荒地。先公瑞蓍書屋匾額亦佚去。舊僕李得現隨展雲,據云此匾為西關外人偷去矣……歸飯,己未初……到大明湖。次江到彼相候,同船至鐵公祠、惠泉寺、歷下亭各處,多傾圮,即有重修者,亦不如舊規之幽異,可慨也。”這段記述了何紹基再返山東學政衙署的情況。山東學政衙門在濟南府治之北、大明湖以南,周邊“湖中蒲葦、菱芡、芙蕖之色來就幾研”,景色宜人,但何紹基認為,30年已過,物異人非,何凌漢也已於道光二十年在戶部尚書任上去世,何紹基睹物思親,難免感慨。

這天日記裡提到的“舊僕李得”是當年服侍過何凌漢的人,李得不但仍在學政衙門服侍,而且還認出了何紹基,併為當年舊主人手書的匾額為西關外人偷去而耿耿於懷,主僕舊情令何紹基感動。日記裡的“展雲”即馮譽驥,字仲良,號展雲,道光二十四年進士,當時任山東學政。馮譽驥邀請何紹基舊地重遊,熱情款待,但在何紹基眼中“鐵公祠、惠泉寺、歷下亭各處”已“多傾圮”,心緒不佳。

何氏父子的山東情緣:父親曾任山東學政,兒子手書濟南歷下亭名聯

舊地重遊後,何紹基“廿五天晴,暮抵德州署,晤汪竹翁,歡敘快慰”。六月廿六,“晨涼午熱,飯後同竹叟出城西北尋蘇祿王墓,有永樂十六年御製石碑文。復西南董子(西漢董仲舒)讀書檯,即柳湖書院故址,頗荒狹,而堂前地尚寬。”

咸豐五年,何紹基第三次來到山東。咸豐二年何紹基出任四川學政,咸豐五年因“肆意妄言”被罷免學政職務。山東巡撫崇恩邀何紹基來山東主講濟南濼源書院。這年冬天何紹基經陝西輾轉來到濟南。

濼源書院原址系明代都指揮使司,《歷城縣志》載:“濼源書院在西門內大街縣治西南……高敞整齊,乃倡捐修葺,凡講堂、齋舍、器用具備。”雍正十一年,山東巡撫嶽濬奉“省會之地仍各建書院,以作育人才”詔令,在此創辦書院。何紹基受崇恩邀請而來,受到崇恩大力支援,生活舒心。講學之餘遊山觀水、體察民情,何紹基詠贊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的山水詩大多寫於這個時期,並留有許多佳句。

何紹基與山東不少高官、文人都有交往,與崇恩交往尤深。崇恩系清朝皇室,工書善畫,識碑帖,懂金石,喜收藏,精鑑賞,與何紹基關係密切,兩人唱和之詩多達幾十首。咸豐八年春,崇恩患足病時,何紹基曾作詩加以勸慰:“自公末疾劇,增我客懷垢。茫茫欲廢寢,惘惘易中酒。”

咸豐二年何紹基經山東北上時,在濟南期間除受到山東學政馮譽驥熱情招待外,還遇到了花思白。何紹基稱花思白為“前輩”,他在濟南這段時間就住在花思白家中,花思白陪何紹基遊趵突泉、燕園等處,相談甚歡。

六月正值暑夏天氣,加之旅途勞累、路中遇雨等,何紹基“回署後,水瀉不止。晚遂不敢同主人飯。籠餃半盂,瀉竟夜不止”,花思白給予悉心照料,先請來一位劉姓大夫診治但成效不彰。六月二十,花思白再請“武進鄒君”,何紹基服了鄒大夫開的“六君子湯”後,一服瀉即減。兩天後,何紹基雖“兩足軟甚,不能步”,但“今日始食鯽魚、火腿,美甚”,健康似已恢復八成。六月廿二晚,何紹基還到“文寶齋買得高南阜字卷,還借石卷和拓本攜歸來看”,說明已基本痊癒,故次日雨中與花思白作別,接續德州的行程。

何氏家族“明經茂才,儒業相繼”,自何凌漢始,何氏五代歷經清中期到晚期,數代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各代均以書畫見長。何紹基的書法更是熔鑄古人,自成一家,有“清二百餘年第一書家”之稱,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楹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由何紹基手書。歷下亭為濟南名亭,《山東省志·人物誌》載,咸豐九年山東鹽運使陳景亮等出資重修歷下亭,仲夏修畢,陳景亮撰《重修歷下亭記》,落款為“閩縣陳景亮撰,道州何紹基書”。“歷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歷下亭記》石刻”,成為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見證。

怎奈鄉情難卻,何紹基終拗不過桑梓誠邀,咸豐十年九月告別生活了4年的濟南,回到家鄉,授教於長沙城南書院。此後,他再也沒有回到齊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