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9-01

遼陽下八會大集在哪裡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作者 崔洪國

我家裡也有一幅卷軸的《清明上河圖》,是有一年我從英雄山文物市場買的,很古舊,下面蓋了不少的印章,開啟來,上面描述的那些宋代京城民風民情瞬間撲面而來。小區後面正好是小漢峪集,我去了集市,正是人聲鼎沸,趕集的,小商小販雲集的高光時刻,倘若有一雙妙手,描繪出來,就是一幅現實中真實的、無處不在的《清明上河圖》。

——題記

前幾天給家裡三哥打電話,說又和三嫂忙著四處賣菜了。入秋前後下市的菜品多,絲瓜、茄子、青椒、西紅柿集中下市快,菜蔬又新鮮,所以趕集賣菜的生意特別好,每個集上早晨早點去,上午第一波八點左右就賣完了。然後再到批發的地方批發一部分,中午散集的時候也都能賣出去。剩下不多了一打包減價,很快有人就過來買走了。這農村的集市實在是實惠方便了鄉人,讓很多趕集做生意的鄉下人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我住的小區後邊是漢峪片區的一個集市。漢峪片區是原來濟南東部城郊結合部的幾個村在城市改造中合併建設的社群,還沒有改造完的村莊星羅棋佈地散落在社群5-6公里的周邊,那都是些人口較多的村子,最少的村也有1000多口人,當時最大的港溝村據說有4000多口人,不遠的村子還有西塢,東塢。村子的村民每逢集日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趕大集,一是圖個熱鬧,二來買東西便宜,方便,新鮮,再就是近村和遠房平時見面少的親戚能在集上見個面敘個家常。當然了,也會有小夥子大姑娘趕集也是去為了尋覓自己心儀的另一半心上人。所以每個漢峪集市和港溝集市都是人碰著人,前後摩肩接踵,整個集市熱鬧非凡。

我老家是農村的,從小在農村長大。在記憶的深處,農村趕大集是自古就有的一種民風傳承,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農村的集市不同於現在城市裡的商超,去商超買東西,購物找不到農村趕大集的那種感覺,那是一種民情,鄉情,風情,親情的雜糅和非物質文化的集萃。在農村趕大集,不管是平時,還是過年趕年集,那是很讓人留戀忘返的去處,是很能留住人記憶的場域。

我很小的時候,村子周圍的集市很少,我記憶裡就是鄉鎮政府的駐地小張村有,離我們家也就是5公里的樣子,周圍聚集了小張、梨園、郝家莊、東西柳、東西堡、南北趙和我們崔劉村等十多個村子,小張集的每個集市是逢十和五,十多個村的人都湧了去,每集的人都不少。再就是離家很遠的廣饒縣城了,那個時候叫城關大集,我印象裡是三和八,每個集市的雲集了四面八方的趕集客。城關大集的東西全,集市又大,人又多,全縣很多的鄉人都趨之若鶩。

童年那會,趕小張集每次都是跟著姐姐和哥哥一起去,有時爹和娘也會帶著我去趕個集。爹和孃家裡和隊裡平時事多,所以趕集的機會很少。哥哥和姐姐那時都正好是在外面跑躥的年齡,在家裡待不住,所以一到趕集的日子就帶了我到集上去。每次出門,娘也囑咐,“跟著你姐,別到處亂跑跑丟了。有背孩子的,小心讓人背了去。”有時來不及應和人就跑沒影了。四五里路,到處都是村莊連著村莊,田野連著平疇,我們那裡都是大平原,一眼青綠能夠望出去很遠,所以一路小跑著,用不了多久就到小張集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小張集集中在中間和北邊兩條街,中間那條街是正集,北邊那條街買賣的人也不少。當時的集市也都沒有固定的攤位,有的是約定俗稱的大戶和常客佔的位置好,零打碎敲偶爾趕集賣點東西的,一般也就佔個邊角。那個年代的物資還匱乏,每個集可賣可買的東西不多,主要是趕集湊熱鬧的多。去了你都會看到穿著樸素的鄉人們在人流中擠來擠去,這個攤位看看,那個攤位問問,最後快散集了,從口袋裡掏出點零錢,賣點菜呀,瓜果啥的喜滋滋回家去。

後來日子逐漸好了,放開了,集市上的售賣品日漸豐富。聯社最早的時候還在大櫃檯後邊賣,後來集市逐漸活躍了,每個集聯社也會出來佔了最好的位置把新進的布匹,日用品擺上,聯社的攤前和聯社的櫃檯一樣,經常是擠滿了搶購的人。大家心理上還是相信公家聯社的東西品質好,價格也不貴,可選的商品多,自然很受喜愛。聯社平時的櫃檯上就擺滿了花花綠綠的布,村裡的大閨女小媳婦經常見了那些漂亮的花布就挪不動步。集市上擺到外面的陽光下,顏色更加豔麗光鮮,更是吸引了無數豔羨的目光,每次都會看到和姐姐同齡的那些姐姐,嫂子和嬸子在布攤前駐足著。

小張集後面那條街上賣小吃的多,日子好了後,有推著小車賣冰棒的,有賣糖葫蘆的,有賣蔥花油餅的。我每次去都要纏著姐姐和四哥到小張村炸油條的王老五的油條攤前給我買根油條吃。現在想想那時的油條都是如麻花一樣纏在一起,炸出來兩根纏繞著,又長又酥軟,而且都是用花生油炸的,老遠就聞著噴香,每次姐都會給我買一根,吃著過下癮,那時就想,啥時能天天吃油條,想吃多少吃多少,一次吃個夠多好。從來沒有一次吃個夠,人也過了這麼多年了。現在的油條香酥依舊,但更多是用來做煎餅果子等的配料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那時到現在的集上除了賣瓜果蔬菜和小吃的,每個集都會有唱戲,踩高蹺和下象棋的,有賣鳥賣花賣古董的。唱戲和踩高蹺需要場地。小張集唱戲踩高蹺的大都集中在後街上,因為后街有幾處空場院,旁邊就是綠色的麥田和棒子地,場地寬,人也好分散和集中。有喜歡看高蹺和演戲的,每個集都會跑到高蹺隊和演唱隊前看個夠。高蹺和演戲一樣,也是都有角色分工和故事情結,我那個年齡看不懂,就擠在人群中湊個熱鬧。看到高興處也會跟著手舞足蹈,也會和看熱鬧的人一起大聲起鬨“好”。

那些高蹺和演戲的就是個愛好,那個年代還真不圖企什麼,後來這些隊伍在各個集市之間趕場,出了名,村裡的娃娶媳婦,閨女嫁人都要僱了去吹拉彈唱,好不熱鬧。高蹺隊和演出隊也都成了專業的,每次僱傭的人家都會給不少的賞錢,到如今成了一種很時興風光的職業。有時家裡孩子結婚僱高蹺和演唱班子還要提前預定才能排上檔,這生意紅火著呢!

岳父一生最愛下象棋,每個集市都要到集市上棋盤前下上幾局,這下象棋的都是些熟悉面孔,下象棋的地方都是和賣花的,賣魚的,賣古董的隔不遠,它們都氣場相近,下著棋,看著花,聽著賣古董的人天花亂墜的介紹,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下棋投入的時候,精力是很難分散到這些事情上的。因為下棋需要動腦筋,下棋講究的是韜略。岳父跟我講過,下棋有棋局,有攻守,有計有謀,下棋的過程就如同人這一輩子,有起承轉合,有山窮水盡,有柳暗花明,但最後也是最好的結局是與對手和自己和解。想想也是,人這一輩子,窮富也好,官民也好,名利也好,最好都會走到和解這一步。前不久我在散文《閒敲棋子落燈花》中說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去對照和對比。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日子日復一日前行著,這些年的農村和農人的生活和光景也在人們的親歷中如同趕集和趕場一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原來老家就是小張集和廣饒城關集。前不久回老家,正趕上張郭和梨園大集。回到村裡一問,才知道,現在人們手頭錢活泛了,地裡產的菜和瓜果又多,特別是各個村都上了不少的蔬菜瓜果大棚。不少的村莊在新農村建設中又都新建了不少的街和路,都寬敞明亮,有的是地方。所以很多村都想法上了集市,有的三八,有的五十,有的二七,村民一個月中幾乎每天都有集趕。妻子老家梨園村和鄰近的張郭都有了自己的大集。

我們鄰村的東柳、西柳和我們村也聯合開了集市。這三個村的大街都連通著,所以每次集市從我們村的大街向西一直到東西柳兩個村的大街,大街兩側擺攤的排成長長一溜,場面壯觀,商品也是琳琅滿目,趕集的人絡繹不絕。不用出門,三哥三嫂在自己的家門口就能擺攤賣菜了。這麼多年,三哥三嫂人實在,做生意厚道,賣菜的回頭客很多,有的賣菜的也願意從三哥這裡批發,兩人賣菜之餘又做起了蔬菜批發,天天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北宋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特別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據記載: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習俗,就如同今天的節日集會,也就是農村的趕大集。圖上有正慢行的駱駝隊,負重累累的毛驢,有行走江湖的老馬幫。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有序分佈在樹叢中,幾棵高樹上還有幾個雅雀窩。打麥場上閒置著幾盤石磨,好像在等待著麥收的時節。圖上還有一隊接親娶妻的隊伍,新郎官騎著棗紅馬,跟著新娘乘坐的“花轎”,轎子後面一挑夫挑著一擔魚肉,表示女方孃家祝福夫婿富貴有魚。《清明上河圖》集萃了當時市民生活無數豐富的元素,充滿了跨越地域和時空的煙火氣息,成為研究宋代民俗最鮮活生動的素材。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我家裡也有一幅卷軸的《清明上河圖》,是有一年我從英雄山文物市場買的,很古舊,下面蓋了不少的印章,開啟來,上面描述的那些宋代京城民風民情瞬間撲面而來。前幾天回到家裡,我又從書架上取下來,開啟畫卷,就如同穿越一般,彷彿回到了彼時的場景中去。小區後面正好是小漢峪集,我去了集市,正是人聲鼎沸,趕集的,小商小販雲集的高光時刻,倘若有一雙妙手,描繪出來,就是一幅現實中真實的、無處不在的《清明上河圖》。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村趕大集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寫作學會會員,散文評論委員會委員,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崔洪國散文精品集》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列車前方到站徐家店》《膠東散文十二家.崔洪國卷》,在報刊、媒體、平臺發表散文、書評400餘篇。散文《濟南的橋》獲“第二屆齊魯晚報青未了散文獎”三等獎。

壹點號 風過林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