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作者:由 老胡說科學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9-16

哲學是形而上學嗎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的序言中,康德提出瞭如下具有挑釁性的問題:

如果形而上學是一門科學,為什麼它不能象其他科學那樣獲得普遍和持久的稱讚呢?

形而上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關於存在的基本問題:某物存在意味著什麼,與純粹的表象相對的現實是什麼,等等。

儘管這些都是人類狀況的“大問題”,哲學家們仍然無法就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明確答案達成一致。雖然像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一直在揭示真理並在其基礎上不斷髮展,但形而上學卻沒有歷史傳承;或者至少,其中一個都還沒有實現。

我們可以把這個發現推廣到整個哲學。它的歷史跨越了數千年,但不太清楚“進步”是如何在科學上取得的。例如,鍊金術發展到更嚴格的化學研究;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哲學都是以類似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嗎?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康德認為這是哲學本身的一種屬性。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的研究,必須與本體調和:一個對人類的理解是完全不可知的領域。康德透過將本體引入哲學,對知識設定了一個基本的界限,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尋求有限存在真理的意義。

命題的四類

康德是透過考察四種可能的命題而得出本體的。

首先,先驗命題和後驗命題是有區別的。先驗命題是那些可以在沒有任何世界經驗的情況下提出的命題。例如,如果我被告知一名足球運動員以300萬美元的價格簽約了一傢俱樂部,我知道他的簽約價超過了100萬美元。這是一個真實的陳述,我不需要在世界上尋找它,因為它依賴於嚴格的邏輯關係。

相反,後驗命題是那些需要一些經驗調查的命題;一些“出去”尋找它。例如,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這一說法需要我們去測量它:它不是簡單的邏輯或數學的產物。

對這一區別進行沉思後,我們發現以下規則:

先驗命題總是正確的;後驗陳述是可以反駁的

到目前為止,這給了我們兩類命題。但康德進一步區分了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分析命題是那些由於嚴格的定義性質而可以得到的命題。它們之所以為真,是因為我們給某些詞下了某些定義。

分析命題的例子:“三角形有三條邊”,“狗是哺乳動物”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相比之下,綜合命題的解讀應該完全符合這個詞的含義:它們會產生新的東西。“尼羅河是地球上最長的河流”是一個綜合命題,因為尼羅河本身並沒有包含“是地球上最長的河流”的定義。因此,這一真理為我們對尼羅河和整個世界的認識增添了新的內容。

綜合命題的例子:“尼羅河是最長的河流”,“加勒比海的海灘是白色的”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康德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這兩個區別之間可能存在的重疊。首先,很明顯,所有的分析陳述都是先驗的。當你說狗是哺乳動物時,你總是可以在世界經驗之外這麼說,因為這只是我們對“狗”和“哺乳動物”理解的一個定義性質。

此外,大多數合成語句都是後驗的。畢竟,如果你在我們對一個概念的理解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你可能需要走出去體驗一些東西。尼羅河是最長河流的說法是一種後驗的合成:它不是一種定義上的關係,它需要世界經驗。

但康德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一個有趣的幻想:先天綜合命題。這一命題為我們的理解增添了一些新的東西,但卻可能與任何世界經驗無關。

考慮這個命題,“一條線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它是合成的,因為你不能僅僅透過參考“最短路徑”或“點”的定義來得到它。但它也是先驗的,因為你不需要經歷這個世界來了解它:你所需要的只是你自己對空間本質的心理直覺!因此,康德認為某些綜合命題是先天的。

綜合先天命題如何成為可能?

在康德看來,先天綜合命題的悖論揭示了本體的存在。問題是這樣的:我們怎麼可能發現關於世界的必要真理而不需要世界的經驗呢?

考慮一個正在研究證明的幾何學家。他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裡驗證綜合命題,只憑他對空間的直覺。他之所以能這麼做,康德說,是因為他沒有揭示幾何物件本身的真理。相反,他揭示了關於我們對物體的經驗的形式條件的真相。

在幾何中,這個形式條件是空間。幾何學家能夠發現關於圖形的持久的和必要的(先天的)真理,因為他正在揭示空間自身形式的某些特性。當他說“直線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時,他並不是在說直線或點,而是在說我們體驗直線和點的方式。

突然之間,幾何學可以給我們永恆的真理,而不需要經驗資料就不足為奇了。既然空間是我們所有經驗的一種形式條件,那麼理解空間本身的必要性質就能給我們提供幾何解,它必須能概括我們經驗中所呈現的一切。

康德稱這一過程為先驗演繹:透過考察經驗的形式條件而不是經驗的內容來得出關於世界的結論。

因此,對康德來說,空間和時間是我們經驗的形式範疇,它們自動地構成了我們與世界的相互作用。由此產生的現實就是現象的世界:事物呈現給我們的樣子。現在的問題變成:如果我們所有的經驗都被空間和時間過濾了,那麼當現實站在這些類別之外時,我們能說些什麼呢?用康德的術語來說,我們能對“物體”說些什麼呢?

為什麼知識具有侷限性?——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回到限制

本體是自在之物的世界:存在於人類觀察和經驗之外的物件(如果我們還能稱它們為自在之物的話)。

如果我們想要研究這些物件的性質,我們必須承認它們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之外,因此在我們對世界的現象經驗中是不可觀察的。康德強調,我們與本體的關係是嚴格否定的:我們所能說的是,我們對本體一無所知。

對於康德來說,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形而上學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合適的研究領域。像化學和物理這樣的科學研究的是在時空中呈現給我們的物體:現象界。但是形而上學的目的是揭示關於現實最基本形式的真理:在這些基本範疇之外可能存在的東西。因此,它必須符合本體的境界,這是嚴格地不可接近的人。

康德透過將哲學家置於時空擬人化的條件下,將他們的知識限制在這些範疇之內,從而將形而上學完全拋棄。

這讓我們想起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名言:“可以說的都可以說清楚,對於不可以說的 就必須保持沉默!”對康德來說,形而上學——也許是整個哲學——努力研究的物件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因此,我們對此什麼也不能說。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胡說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