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禪心: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作者:由 東方慧講堂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0-21

何來一切法

禪心: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有些人在學習”禪修“時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倘若佛本無心,那麼,智慧從何而來,無心見佛的話,禪定不是跟木石一般毫無知覺嗎?既然如木石一般無情,又何來妙處呢?

無心是何意呢?不是我們的世俗心,倘若佛跟世人一樣,因為得到而歡心喜悅,因為失去而灰心失落;因為讚賞而洋洋自得,因為貶低而針鋒相對,那麼,佛還是佛嗎?

佛不痴迷於得到,也不執著於失去;不迷戀於讚賞,也不介意於貶低,這是佛的境界,佛的覺悟。在佛的眼中,得到,失去,讚賞,貶低,只是依附於身體表面的衣物,生命即為無常,身體即是一具空殼,那麼,依附於身外的衣物還有多大意義呢?

“得失”對於我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我們做每一件事,內心首先想的便是獲得,如果不能從這件事中有所獲得,我們還願意努力做好嗎?比如,我們要打一口井,為什麼要打這口井呢?只是為了方便喝水。倘若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只是一個人專注做這件事,那麼,最終我們打出了水,喝到了水,打井這件事就過去了。

如果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人來人往,前面的人稱讚我們打井的善行,後面的人又非議我們打井的偽善之名,聽到前面人的稱讚,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沾沾自喜,自然聽到後面的非議,內心便會憤憤不平,於是打井便成了煩惱的根源。

這就是世俗心的煩惱,對於一個覺者而言,打井就是打井,打井只為喝水,井打好了,水喝到了,那麼,誰稱讚,誰非議,誰最終喝到水,還有什麼差別嗎?佛所說的善,跟我們所理解的善不同,佛所說的善是“無心之善”,而我們所說的善是“有心之善。”

什麼是“無心之善”?不為善名而善,不為回報而善,無行善之心,亦無不善之心。比如,佛度無數,無邊眾生,佛解救眾生之苦,佛為眾生指引迷津,那麼,佛會記掛著度過多少眾生嗎?佛會記掛著解救了多少眾生之苦嗎?佛會記掛著指引了多麼迷途的眾生嗎?

對於佛而言,從未度過任何人,解救過任何人,指引過任何人,從未有過善名,從未發過善心,善只是眾生給予佛的稱謂,對佛而言稱謂只是一個空頭的稱謂,善的稱謂與世俗人有關,與佛卻無關。

什麼是“有心之善”呢?有心則有念,有念則有欲,有念有欲的善,就會有分別心,雖在行善之事,免不了貪圖“善名”。一個貪字,便種下惡念的種子,心裡會常記掛著曾幫助過多少人,度過多少人,獲得過多少讚賞,承受過多少非議,如果始終看不透,放不下,一朝惡念生時,前面的所有善念都會被抵消。

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這是兩個極端,世俗人的心境時善,時惡,時好,時壞,時靜,時躁,反覆無常,驚懼不安;小乘坐禪之人的心境,需要嚴格持守,時刻警惕,才能保持空寂的靜,稍有不慎,善念就會被惡念代替,平靜就會變成躁動不安,這樣的靜並非真正的大禪定。

佛的智慧,就在一個“無”字上,無計較心,無分別心,無貪婪心,無執著心,無世俗心,這樣就不會陷入迷惑,貪婪,計較,怨憎,執著的痛苦煩惱中,無論行走坐臥,都能跟隨本心的智慧,觀照事物的表象和本質,這是佛的禪定,無所定,也無所不定。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禪修離不開對佛經的學習,因為學習,才能奠定修行的基礎。既然要學習,為什麼又不能將心求法呢?難道學習反成了錯誤和障礙嗎?

學習原本沒有問題,但為學習而學習,學習就容易成為負擔。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高學歷的人,博覽群書,儲備了大量知識,他們在給別人講道理時侃侃而談,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面對煩惱,痛苦,挫折,迷惑時,可能連最簡單的道理都做不到。

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明理,明理是為了少犯錯誤,如果一個人能時常自省反思,犯的錯誤越來越少,哪怕他讀的書不多,收穫也會非常大。假如一個人讀了很多書,僅僅只記住了書面的內容,卻對自己的心靈,生活毫無益處,那麼,這樣的讀書反成了最大負擔。

“禪修”中的學習也是同理,禪修需要學習經典,卻不是為學習而學習,拘泥於學習的形式,拘泥於修行的形式。所有覺者留下的經典,都只是為了啟發尚未覺悟者透過學習自解困惑,自度苦海,自悟本心。如果修行者在學習的過程裡,過於痴迷於文字內容,而不是用心觀照,自解自悟,那麼,學習的經典越多,越痴迷於每個文字,每句話的含義,最終不僅不得覺悟,還會痴迷成狂,成為修行中最大的迷障。

“不將心求法者悟”,不執著於形式,了無痕跡,自然而然,是禪修學習中的關鍵所在。不將心求,並非不用心學習,恰恰是用心感悟,而不是被文字內容迷惑。一個人如果犯了錯誤,百般悔恨,苦苦哀求別人原諒自己的錯誤,別人不能原諒,便寢食難安,這樣他改不了錯誤,或者說他根本沒有真正想改錯誤,只是想求心安,讓別人接納原諒自己的錯誤。

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從此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要改正自己的錯誤,那麼,首先他要學會放下前面的錯誤,從此刻起跟錯誤的念想一刀兩斷,讓以後的每一念都是正念,善念,那麼,他就獲得瞭解救,成為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錯誤是自己的,改過也是自己的,改正錯誤從不需要什麼方式,也不需要說服別人的相信,改過便是改過了。對於一個真正改過的人,別人相信他此刻的善念,他是善的,別人質疑他此刻的善念,他依舊是善的,他不需要再耿耿於懷曾經犯的錯,也不需要再想著如何改正自己的錯。

“禪修”是為度自己,是為自解,自救,是為了透過學習獲得自悟。禪定中的“妙”,只有覺悟者自己可以體會,如若向他人解釋如何“妙”,他人也難以真正體會到“妙處”。

禪修如走路,走路只管向前走,而不是問自己走了多遠,不是一味回頭看自己走過的每個足跡。覺悟從沒有固定的時限,悟便是悟了,一旦覺悟,便不需要再學習如何覺悟,就如過河需要乘船,但已經過河,又何必再站在船上不肯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