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有詩為證,沒有“兒童節”的古代少年,過得未必不幸福

作者:由 奇有此理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10

嬉戲打鬧是不是成語

有詩為證,沒有“兒童節”的古代少年,過得未必不幸福

有詩為證,沒有“兒童節”的古代少年,過得未必不幸福

為了切實保障全世界少年兒童的人身權益,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決定,將每年6月1日作為國際兒童節,受到了大多數與會代表的贊成。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

1949年12月23日

規定每年6月1日(建國前為4月4日)為法定兒童節日,推行至今,至此全國少年兒童有了專屬於自己的節日。

那麼,我國古代的少年兒童有沒有自己的節日呢?遺憾的是,並沒有。但是在某些重大的傳統節日裡,我們可以看到,成年人和兒童們都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過節形式甚至於某些節日的活動內容更偏重於少年兒童。

比如,

三月初三上巳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論語·先進篇》)

曾子的這段敘述,就描述了古代上巳節兒童成群出遊的場景。暮春時節,在完成朝廷下達的紡織布匹的任務後,大人們會帶著兒童,成群結隊,嬉春郊遊。孩童們或走或跑,或蹦或跳,或追蜂引蝶,或觀水聽風,自由自在,好不愜意。

玩樂是兒童的天性。

除了節日遠遊等活動,古代兒童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藉助手邊的器具,把遊戲玩樂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從古詩中發現端倪。唐代李白在五言古詩《長幹行》中寫道,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我的頭髮剛剛蓋過額頭,便同你一起在門前做折花的遊戲。你騎著一根竹子做成的竹馬過來,我們一起繞著井欄,互相扔著青梅,嬉戲打鬧。這首詩既描繪了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孩童一起玩耍淘氣的場景,又創造了兩個沿用至今的成語,你說詩人豪橫不?

無獨有偶,與李白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在七言詩

《江村》

中寫到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刻畫了為了讓孩子的閒暇時光更加充實,母親在紙上畫了棋盤,教孩子對弈。孩子自己把縫衣針弄彎,到溪邊垂釣的爛漫時光,詩人用極其平淡質樸的語言將自己兒子敲針作鉤的天真童稚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讓人倍感天真活潑,還原了生活本真的狀態。唐代詩人胡令能在

《小兒垂釣》

詩中描繪了充滿童真的兒童垂釣場景。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一個頭發蓬亂、青蔥稚嫩的小孩兒學著大人的樣子,在河邊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不敢迴應路人生怕把快要上鉤的魚兒嚇跑。在物質相當貧乏的古代,這些兒童沒有淹沒自己的天性,隨性而發,自得其樂,創造了各種各樣好玩的童年專案,為他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其實,相比現代兒童,古代小孩花樣百出的娛樂方式,並不比現代少。

讓我們盤點一下故事中的快樂和童真。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追蜂逐蝶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在農活中自得其樂;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池上》【唐】白居易):偷採蓮藕;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清】高鼎):放風箏;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所見》【清】袁枚 ):夏日捕蟬;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觀游魚》【唐】白居易 ):河心垂釣;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田家》【宋】范成大):在茂密成蔭的桑樹底下學習種瓜;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守歲》【宋】蘇軾):孩子折騰著不睡覺,在除夕之夜笑語喧譁。

以上這些詩句,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鳴?捕蝴蝶,抓寒蟬,放風箏……,跳房子、過家家、丟沙包、推鐵圈、摔畫片,放鞭炮……哪一樣不是你青春的回憶,時間的印記?

中國古代沒有兒童節,沒有迪士尼,沒有芭比娃娃,沒有網路遊戲,物質匱乏之下的童年時光就一定會暗淡無光,索然寡味嗎?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或許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當下,孩子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數不勝數。但是請看看孩子,物質充足了,精神未必愉悅。宅在家裡玩網路遊戲,成群結隊上補習班和親近自然,感受

山野爛漫、蟲鳥合鳴、草長鶯飛、擊水留聲

的恬淡詩意,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因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返璞歸真的童年生活才是兒童天真無邪的天性應該擁有的。

有詩為證,沒有“兒童節”的古代少年,過得未必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