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如何正確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作者:由 關耳朵等於鄭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12

一本書籍什麼意思

這個時代,正在犒賞終身閱讀的人

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認為,思維能力是區別人與其他物種的根本標誌。換句話說,思維就是人的本質。那要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呢?一方面要靠“行萬里路”,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靠“讀萬卷書”,從書本中提煉出知識的精華,並融會貫通,將裡面的知識打造成你自己的思維武器。只有用“兩條腿”,才能讓你在行走江湖時,無往不利。

照此看來,提升閱讀能力,是全面提升人生層次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這也是我們提倡“終身閱讀”的重要原因。而《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本指導我們該如何閱讀的書。書中介紹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既樸素又實用,讓你不得不歎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

無論你是一個不懂閱讀的人,還是一個初探閱讀的人,讀過這本書後,都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從而快速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終身閱讀者。

什麼樣的閱讀才能算作真正的閱讀

雖然閱讀是一件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人所理解的閱讀,和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今天的我們正飛馳在一條資訊高速公路上,各種碎片式、快餐式的閱讀,逐漸將我們快節奏的生活填滿。無論是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還是喝咖啡、上廁所的間隙,你隨時都可以掏出手機,快速翻閱最新的資訊和文章。

透過這些途徑,我們可以把自己知識面的維度延伸到過去難以想象的角落,在酒桌飯局上談起天下大事,也能頭頭是道,說出個一二三來。於是很多人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雖然後呢不讀書,但也算得上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了。

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這種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真的可以取代讀書的作用嗎?

恐怕不然!

正如作者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所說的那樣:這一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完美,“太多的資訊即等同於太少的資訊,都是一種對理解的阻礙。現代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誠然,在一定程度上,碎片化閱讀確實能滿足我們獲取資訊的需求,但從長遠來看,碎片化閱讀方式絕對是弊大於利,因為被碎片化的不只有資訊、知識,還有我們的耐心和專注力。

要知道,無論哪一個平臺所提供的內容,受載體本身的限制,根本不足以提供完整的、系統的、有深度的論述,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淺顯的、易於理解的、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獲取的資訊。

在這些無限氾濫的資訊裡,隱藏著各式各樣的態度和觀點,對於資訊的受眾而言,閱讀並接受這些態度和觀點之後,可能會產生一種不用動腦筋就學到新知識的幻覺。然而,這些碎片化的觀點,所帶給你的矛盾、衝突和內耗,可能遠遠超過它所教給你的知識。

而真正的閱讀是什麼呢?按照艾德勒的觀點,只有一種方式能稱為閱讀,那就是,沒有外力的幫助,僅憑著我們自己頭腦的運作,玩味著書中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讓我們的頭腦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從而突破我們既有的理解力。

同時,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化繭成蝶的過程。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而閱讀的過程就是和他們溝通、交流的過程。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透過閱讀,就可以借用這些智者的思想和經歷、觀念和理論,來打磨我們自己的思維,當你能體會到這種思維碰撞的快感時,閱讀對人生的真正意義才能顯現出來。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瞭解到閱讀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後,相信你一定想知道,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讓自己成為一個閱讀達人。

艾德勒認為,閱讀的效果取決於一個人在閱讀上花了多少努力與技巧。其中,努力程度的多少,需要每個人自己下功夫投入,而閱讀的技巧卻是可以透過學習來提高的,這也是艾德勒寫作這本書的核心目的。

不過,在正式開始學習閱讀技巧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閱讀的層次。

按照艾德勒的觀點,閱讀可以分為四種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這些閱讀層次是漸進的、不可跨越的,在每一個較高的層次中,都包含著較低層次的特性。因此,我們只能像升級打怪一樣,一步步磨礪自己的閱讀技巧,讓自己從最低層次提升到最高層次,而不能白日飛昇,直接跨入最高層次。

最低層次的閱讀,就是基礎閱讀,也可以叫做初級閱讀。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將學習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

基礎閱讀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閱讀準備階段”,我們從出生到六七歲為止,都處於這一階段。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為之後的閱讀做好全面準備,例如,良好的視力和聽力、起碼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注意力集中,等等。

到了第二階段,我們就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開始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了。這一階段結束的標誌是,認識三四百個常見字,能自行閱讀較簡單的書,並擁有對閱讀的興趣。

進入第三階段後,我們就具備了快速學習和掌握新詞彙的能力,能透過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猜想和理解書中生字的含義。同時,我們也會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是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進行閱讀。

在基礎閱讀的最後一個階段,我們將進一步精煉和提高之前所學到的閱讀技巧,同時,我們也學會比較不同作者對同一個主題所提出的觀點。一般來說,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處於這個階段。

從某種意義上講,完成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後,就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了,他們幾乎可以閱讀世界上所有的書籍,只是還不夠老練。只要能掌握更多閱讀技巧,並願意自己進行閱讀和學習,他們就能邁進更高層次的閱讀,變成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只有精通基礎閱讀後,我們才能進入閱讀的下一個層次:檢視閱讀。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閱讀的大門。

什麼是檢視閱讀呢?按照作者的說法,它是一門系統化略讀的藝術。換句話說,檢視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抓住一本書的重點,從而判斷這本書是否具有進一步閱讀的價值,我們是否值得在它身上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要知道,全世界現有的書籍浩如煙海,僅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文獻數量,就高達三千萬冊之多。就算我們一天能讀完一本書,從出生開始讀到一百歲,也不過能讀三萬多冊而已。相較於存世書籍的總量,只能算是滄海一粟。

不過,世界上的書雖然多,但其實大部分是連略讀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書只需要快速讀過就行了。只有極少數的好書,才值得我們以相當慢的速度進行閱讀,以便完全吃透和理解。如果一本只需要快速閱讀的書,我們卻用很慢的速度來讀,就等於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透過檢視閱讀,快速挑出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好書。

具體來說,檢視閱讀又能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有系統的略讀,二是進行粗淺的閱讀。

想要快速略讀一本書,我們首先要看它的封面和序言,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瞭解這本書的主題。接下來就是研究目錄頁。一本書的目錄就像一張旅行地圖,透過閱讀目錄,我們就能掌握整本書的基本架構,從而判斷是否值得繼續讀下去。

除此之外,如果書中附有索引和圖書簡介,我們也要快速翻閱一下,這能幫我們找到這本書的關鍵點和主旨思想。

接下來,我們不妨挑幾個自己感興趣的篇章進行閱讀,或者乾脆把書隨意翻開,讀上一兩頁,此時的核心在於,尋找書中的主要論點和思想脈絡,看看其中是否有值得進一步挖掘的內容。到了這個時候,你最多用了一個小時,但卻對這本書有了很多瞭解,這可以幫你節省大量時間,並讓你驚喜地發現,原來快速閱讀一本書,是比想象中還要簡單的一件事。

當然,我們在閱讀時難免會遇到讀不下去的時候,這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的閱讀能力,甚至否定自己。但檢視閱讀告訴我們: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不妨從頭到尾通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必停下來查詢和思索。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作者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你被困在某一個段落或章節裡,很難脫困而出。但等你通讀一遍全書後,就能更好地理解之前難懂的地方。如果你一遇到難懂的地方就停下來,那到最後,你可能對這本書就真的一無所知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花費大量精力去啃那些難啃的小骨頭,很可能會因此錯失書中真正的精華內容,這無異於“丟了西瓜揀芝麻”。據《三國志》記載,孔明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讀書之法,其實就暗合檢視閱讀的道理,正因如此,他才能積累大量的閱讀量,成為三國時代最耀眼的謀士。

二、閱讀的進階層次:分析閱讀

前面我們說到,閱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些閱讀層次是漸進的、不可跨越的,在每一個較高的層次中,都包含著較低層次的特性。其中,基礎閱讀是學習其他一切閱讀技巧的先決條件,而檢視閱讀可以幫我們快速掌握一本書的脈絡和主幹,從而挑選出值得仔細閱讀的經典。

正如培根所說的那樣: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需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需要反覆咀嚼和消化。假如我們透過檢視閱讀,找到一本值得花時間精讀的書,就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方法,把書裡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用。

那麼,分析閱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分析閱讀的步驟有哪些?為什麼說只有掌握了分析閱讀的人,才是真正會讀書的人?

怎樣全面透視一本書

其實,分析閱讀就像開車一樣,可以分解成若干個步驟,例如點火、踩離合、掛擋、鬆手剎、松離合、給油,等等。新手上路總是笨手笨腳,偶爾還會錯把油門當成剎車,但當你把所有步驟練熟之後,操作就能如行雲流水一般,遊刃有餘地穿梭在道路上了。到了這時,你就達到了“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但在忘掉所有招式之前,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具體招式。只有如此,你才能將所有招式融會貫通,形成肌肉記憶,到了那時,你就算是一個優秀的閱讀高手了。

作者在書中把分析閱讀概括成十一條規則,我們完全可以像郭靖學習降龍十八掌那樣,先下一番笨功夫,踏踏實實修煉這“分析閱讀十一式”。等你的武功臻於化境,能做到“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的時候,就算真正出山了,從此以後,書山雖高,任爾攀登。

下面我們就一起具體來看看這十一個招式到底是什麼。

招式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越早越好。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讀通俗小說和讀哲學著作的感覺肯定大不相同。因此,在正式開始分析閱讀之前,我們要用之前講過的檢視閱讀法,來確定這本書屬於哪一類,然後對症下藥,用最趁手的工具和技巧去解剖它。

但我們要怎樣對一本書進行分類呢?作者提出一個分類原則,就是把書分為實用性和理論性兩大類。理論性的書是要教我們“是什麼”和“為什麼”,而實用性的書要教我們“怎樣做”、“做什麼”。換句話說,這就是知與行的區別。

把你手中的書分好類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招式二:用一句話或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核心主題,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把它提煉出來。

舉個例子,《奧德賽》是《荷馬史詩》的第二部,被譽為古希臘、乃至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這本書篇幅浩大,共分為24卷,超過12000行,而亞里士多德只用了短短几句話,就把整部《奧德賽》的精華概括出來了:

某個男人離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讓他一路嚐盡孤獨和悲傷。在這同時,他的家鄉也瀕臨險境。一些企圖染指他妻子的人盡情揮霍他的財富,對付他的兒子。最後在暴風雨中,他回來了,他讓少數幾個人認出他,然後親手攻擊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毀了他們之後,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可以說,亞里士多德算是把招式二練到了王者級別。如果我們能勤加練習,哪怕只是練到亞里士多德五分之一的級別,也能輕而易舉地把握一本書的結構與規劃,為後面更厲害的招式打好基礎。

招式三:將書中的重點章節列舉出來,並列出全書的整體架構。

一本書就像一棟房子,每個組成部分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起來。如果我們看不清楚這些組成部分,就沒法理解全書,同樣,如果我們看不懂這些部分的組織架構,也沒法理解全書。

如果說,書的作者用藝術的手法,將書的骨架隱藏起來,或者說,是在書的骨架上新增血肉。那麼,作為讀者的我們,就是要透過招式三,去尋找書中隱藏的骨架。

找到全書的骨架後,我們還要進一步發掘作者的意圖,也就是招式四:找出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問題。

每一本書都有它存在的目的,作者把這本書寫出來,必然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或某幾個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身為讀者,我們要設法找出整本書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舉例來說,《情感勒索》這本書詳細講解了情感勒索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那作者寫這本書,想解決的問題就是:人為什麼會經歷情感勒索?如果被情感勒索困擾,該怎麼辦?

解決方法固然重要,但你首先要發現問題,不然的話,再好的解決方法對你來說,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好了,剛才我們講的四個招式是有整體性的,當我們把這四個招式連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套連招,也就是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全面透視一本書。完成這個階段後,我們就能一眼看透一本書的架構,弄清這本書談的是什麼,然後帶著問題和思考進入下一階段。

快速判斷一本書的核心主旨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目的是為了幫我們快速判斷一本書的核心主旨。這一階段,也是由四個具體招式組成的。

招式五:找出書中最重要的關鍵詞。

每一本書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關鍵詞。例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書中的關鍵詞就是“勞工”、“資本”、“土地”、“利潤”、“租金”、“商品”、“價格”、“交易”等等,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關鍵詞則是“變種”、“種屬”、“生存”、“適應”、“雜交”等等,至於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關鍵詞當然是“點”、“線”、“面”、“平行線”之類了。如果我們能快速找到這些關鍵詞,就能更容易地把握全書的核心。

招式六:找出書中最重要的句子,並概括其主旨。

有一種說法叫做“把書讀薄”,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本書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地方可能只有幾句話,而我們閱讀的重點就是把這些重要的句子挑出來,然後概括它們的主旨。

概括主旨的一個最簡單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話,把作者的原意表述出來,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就證明你並沒有真正吃透作者的意思,你從這句話裡學到的只是幾個乾巴巴的字和詞,而不是作者的思想或知識。

招式七:找出書中最重要的論述,並架構出這本書的基本邏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論述不等同於段落,也不等同於句子。有時,一個論述可能需要一個複雜的句子來說明;也有的時候,可能作者需要用一整段話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更有甚者,一些偉大的作家,例如蒙田或普魯斯特,喜歡用奇長無比的段落寫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做法對讀者並不友好,但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大段的文字中,提煉出我們需要的部分,然後整理出它們前後順序,進而架構出全書的邏輯。

理清全書的主旨和行文邏輯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練習招式八:確定作者在書中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在第一個階段裡,我們已經找到了作者在這本書中試圖解決的問題,而在第二個階段裡,我們也和作者建立起共識,理解了他寫這本書的全部主旨和邏輯,在這一階段的最後,我們要回顧一下,作者想解決的那些問題,有多少已經在書中得到了解答,還有哪些問題尚待解決。

做完這一步之後,你就能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越來越深了,那麼,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修煉了。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的價值

在開始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聊聊“鍵盤俠”這個概念。

什麼叫“鍵盤俠”呢?按照網上的概念,他們在生活中可能碌碌無為、膽小怕事,但只要拿起他們的大殺器——鍵盤,他們就變成了超人、蜘蛛俠、或者是蝙蝠俠,立即爆發出了毫無意義的、所謂的“正義感”,佔據網路上的道德高地,開始對社會的各個方面指點江山、談笑風生。

有一部分鍵盤俠,會在沒有讀完全書,甚至根本沒讀過書的情況下,就肆意給書籍打上低分差評。當被問起為何打低分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別人都說這書不好看,所以我也覺得這書不好看。”“我不知道這本書到底寫了些什麼,但我就是覺得它沒勁。”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評價一本書的權力,但既然一位作者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寫出一本書,那身為讀者的我們,也應該深思熟慮地欣賞和評價這本書,這是一種基本的美德。倘若我們在沒有讀過一本書的情況下,就隨便評判這本書的好壞,這就與那些隨意對他人指手畫腳的人無異了。

所以,“分析閱讀十一式”中,最後的三個招式,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公正地評斷一本書的價值。

招式九:在你徹底瞭解一本書的內容之前,不要輕易對這本書進行評價。

招式十:即使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也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辯駁或爭論。

招式十一:尊重不同的個人觀點,在作出任何評論之前都要找出理論依據。

其實,這三個招式不僅僅是閱讀的技巧,更是做人的道理。即使我們不是作者,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被別人瞎批評的痛苦經歷。例如,你在和別人聊天時,旁邊突然有人插話說:“雖然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覺得你說的不對。”

通常,這些批評者會認為自己不需要理解別人的觀點,只需要發表自己的評論就好了。而他們的意見往往是無關緊要的,不值得我們花費絲毫精力去理會和迴應。只有真正理解了別人觀點的人,才有資格和他人進行辯論,並從這場思維的碰撞中受益無窮。

“當讀者在自己的書房裡評論一本書的時候,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贏得這場辯論。但如果他了解到,在評論這本書的過程中,真正的好處是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將對方打敗,他就會明白,爭強好辯是毫無意義的。”

三、閱讀的終極層次:主題閱讀

要想把一本書裡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用,就要用到分析閱讀的方法,如果你熟練掌握了分析閱讀的方法,就能算得上是閱讀圈裡的老司機了。不過,分析閱讀雖然很厲害,但它還不是最高階的閱讀技巧,比分析閱讀層次更高的,就是主題閱讀。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被稱為閱讀終極層次的主題閱讀,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閱讀方法?學會這種閱讀方法後,我們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主題閱讀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說,剛剛接觸一個新領域時,總會被不同流派的不同說法所影響。即使是這個領域裡的經典著作,彼此間也會有相互衝突地方。

就拿中醫來說吧,《黃帝內經》和《金匱要略》都是最經典的中醫理論著作,但這兩本書之間,也有很多矛盾之處。比如說,《黃帝內經》裡說:肝屬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而《金匱要略》卻說: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調之。那問題來了:酸到底是補肝還是瀉肝?

由於我們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從哪一種說法。這時,主題閱讀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把同一個主題下的多本書進行分析閱讀,從而相互比較、取長補短的過程。這就好比一個皇帝在做出某個重大決策的時候,不能只聽取一個大臣的意見,那樣的話容易造成決策片面或失誤。因此,皇帝要把所有的大臣召集起來,然後讓他們依次發表見解、闡述理由。皇帝在聽取大臣發言的過程中,就能對事物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然後透過綜合分析和比較,作出最終的決策。

這就是說,主題閱讀能全面提升我們對某個領域的認知,讓我們真正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了解一件事情,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由此可見,主題閱讀是我們獲得見識、解決問題、提升思維的關鍵性工具。有了這個工具之後,我們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快速地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

構成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那我們該如何進行主題閱讀呢?只要在閱讀時遵循以下步驟,假以時日,你就能成為主題閱讀的高手。

一般來說,我們進行主題閱讀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達到某個目標。例如,學會如何給別人“洗腦”。那麼,和這個主題相關的關鍵詞應該包括:洗腦、影響力、說服、思維控制、行為設計等。

透過這些關鍵詞,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很多相關的書籍,但在大部分書裡,也許只有一小部分內容與我們感興趣的主題相關,這時,善於運用略讀和粗讀的技巧,可以幫我們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章節。

因此,主題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透過之前講過的檢視閱讀,找出書中與我們要研究的主題相關的章節。

在進行這一步的時候,要注意的是,我們的重點並不是理解某一本書的內容,只是找出這本書裡對我們的主題有幫助的內容。是書在服務我們,不是我們在服務書。

換句話說,在做主題閱讀的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書的主人。

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第二個步驟:與作者達成一致。

當我們把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篩選出來之後,就會遇到下一個困難。由於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自形形色色的作者,他們的宗教習俗、語言文化、思維方式都不相同,因此他們對問題的闡述和理解也不相同。這就有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

因此,我們必須佔據主動,在不同作者之間建立起共識,而不是被動地跟著他們走。換句話說,在這一步裡,我們要做的就是翻譯工作。不過,我們並不是要將一個語種翻譯成另外一個語種,而是在不同作者之間進行翻譯,好把他們龐雜的思想放置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便於我們進行第三個步驟:釐清問題。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不同書籍中尋找相通的主旨。具體來說,就是先把我們想研究的主題和想解決的問題列出來,然後讓不同的作者回答這些問題。例如:如何贏得女神的芳心?怎樣在眾多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和女神在一起的時候聊些什麼,才能增進感情?等等。

當然,這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因為一件事在我們眼裡是天大的問題,但在其他人看來,很可能根本算不上是個問題,因此,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不夠妥當,可能很難從書裡找到清晰的闡述和回答。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最好提一些大部分人對這個主題的共同問題。比如,愛情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它有什麼特點?會產生哪些影響?等等。

當我們收集到儘可能多的回答後,就可以繼續往下進行主題閱讀的第四步:界定議題。

如果兩個作者對同一個問題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但他們作出的回答卻完全相反時,這個問題就算是一個真正值得參與的議題。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歷史上真的有進步這回事嗎?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們一般會得到三種不同的回答:是、不是、不知道。接著,我們就可以把這三種回答,進一步深化成三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議題1:進步是必要的,還是要取決於其他事件?

議題2:進步會一直無止盡的持續下去?還是會走到終點而消失?

議題3:進步是人類的天性還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在羅列以上議題時,你也許會注意到,在解答這些議題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一些次要議題。比如,進步在知識、技術、經濟、政治、道德、藝術等方向是如何體現的呢?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主題中所包含的議題是非常多的,如果我們把它們綜合到一起,就會對整個主題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等我們把這些議題都整理出來後,就可以進入主題閱讀的第五步:分析討論。

在這一步中,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個議題中的聯絡和區別找出來,看看不同作者分別是用哪些事實和理論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然後在此基礎上,構建你自己的觀點和知識體系。

要指出的是,我們進行主題閱讀的目的,是要讓自己對一個主題形成全面的認識,因此,主題閱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保持客觀中立。因此,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們應當不斷回頭參閱作者的原文,重新閱讀相關的章節,以免對文章的認知有所扭曲。

雖然主題閱讀確實是一項非常耗費心力與時間的工作,但當你熟練掌握這個技巧後,你就會進入閱讀的最高境界,成為別人眼中的閱讀大神。

為什麼有些閱讀高手的時間並不比你多,但他們一年卻可以讀上百本書,而你連十本書都讀不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掌握了主題閱讀的技巧,能夠同時讀3-5本書,甚至還有一些最頂級的高手,可以同時閱讀幾十本書,日積月累,差距就出來了。

最好的閱讀,就是主題閱讀,它不僅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僅是對我們的工作和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希望大家都能活學活用,讓閱讀成為自己的本能。

四、閱讀不同型別書籍的技巧和方法

俗話說,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惟有知行合一,方能世事洞明。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閱讀的四個層次,也就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但大家可能在學過理論知識之後,還不知道該怎樣把這些理論技巧用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這就好比掌握了屠龍神技,卻苦於無龍可屠。

如果說,前面我們講過的內容都屬於“知”的層面,那今天我就要從“行”的層面告訴大家,怎樣閱讀不同門類的書籍,好讓大家真正成為“知行合一”的閱讀達人。

怎樣閱讀歷史書

我們前面講了很多通用性的閱讀方法,無論你打算閱讀任何書,這些方法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過,針對某些特定型別的書籍,我們也可以將通用方法稍加改變,改造成更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這樣一來,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我們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就好比烹飪一樣,我們完全可以“一刀走天下”,用最普通的菜刀處理任何食材,但要想讓自己的廚藝達到飯店大廚的水平,我們還需要準備不同型別的廚刀,例如,用來剔除骨頭的尖刀、用來切割肉類的切肉刀、用來砍剁骨頭的斬切刀,等等。

我們不妨就從不少人都望而卻步的歷史類書籍開始吧。

所謂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人們把過去發生的事件和行為進行記錄、詮釋和研究,並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歷史學家所關心的是已經發生的事件,而且絕大部分是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件,所有事件的目擊者可能都已經死了,在這種情況下,想弄清一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歷史可以說是世上最難以捉摸的東西了。

那這樣一來,我們研究歷史書籍的意義何在呢?

比如,發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和斯巴達兩大陣營間的戰鬥,這是一場爭奪希臘城邦霸權的長期戰爭,歷時30年之久,對整個西方世界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每一個參與過那場戰爭的人早已長眠,引發戰爭的事件也不復存在,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乃至當年被征服的城市,都化作了歷史的煙塵。那麼,這樣一場發生在2500年前的戰爭,對今天的我們還有什麼意義嗎?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他曾寫過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本記載了那場殘酷戰爭的歷史書。修昔底德說,他寫這本史書的原因就是,希望經由他所觀察到的錯誤,以及他個人受到的災難和國家受到的苦楚,讓將來的人們不再重蹈覆轍。

是的,修昔底德在書中所描述的古人犯過的錯誤,不止對他本人或古希臘有意義,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意義更為深遠。畢竟,在2500年前,雅典人與斯巴達人所犯的一些錯誤,今天的人們依然在犯。這不就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裡所說的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如果你閱讀歷史書籍的目的,只是想知道過去發生的事件,那你就很難從那些像修昔底德一樣優秀的歷史學家身上學到東西,但如果你真正把修昔底德那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讀通了,你就不會把目光聚焦在一時一地上,而是從過去發生的事情中,學習到未來可供借鑑的經驗,這才是“讀史可以明智”的真正含義。

正因如此,我們在閱讀歷史書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避免偏聽則暗。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要只關心過去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某些舉動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倘若我們都能按照這樣的方式,把歷史讀到極致,說不定能像明代的劉伯溫一樣“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了。

怎樣閱讀哲學書

說完歷史,我們再來聊聊哲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哲學真是一門讓人又愛又恨的課程啊。毫無疑問,哲學確實很有用,它不僅解釋了“世界從哪裡來”這樣聽起來就很高深的大問題。而且最關鍵的是,要是你能學會一點哲學術語,下次聚餐的時候,還可以在公司裡那些小鮮肉們的面前賣弄一下呢。

但不幸的是,翻看厚厚的哲學課本,你會發現,雖然裡面的每一個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之後,就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如果再翻兩頁,你大概就會和周公在夢裡相會了吧。

其實,哲學書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懂。

每個孩子都會在不經意間問出一些偉大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會有人類?”“貓為什麼會那樣做?”“上帝創造世界的理由是什麼?”“在宇宙誕生之前有什麼?”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哲學始於懷疑,那麼,每個人在孩提時代,都是一個小小的哲學家。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疑惑也在逐漸消退,直到徹底失去那顆好奇心。但也有極少數人,能把他們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時期,我們管這些人叫做“哲學家”。

有這樣一個調侃哲學家的小段子:據說,每一個和門衛老大爺打過交道的人,都曾接受過他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因此有人開玩笑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門衛才是最懂哲學的人啊,他想知道的事情,不就是哲學家們最想搞清楚的事情嗎?

當然,真正的哲學家關心的東西,遠比上面的問題更為深刻。很多哲學家研究的課題,都是一些形而上學的概念,例如存在和虛無、物質和精神、永恆和改變,等等。這就是為何我們會覺得哲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

但實際上,如果你能真正讀懂哲學,並和哲學家產生共鳴的話,你就會覺得,哲學才是世界上最美妙、最接地氣的學問呀。

具體來說,要想讀懂一本哲學書,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書中想要解答的問題,並透過這些問題,發現哲學家在其作品背後隱藏的中心思想和哲學原則。

例如,柏拉圖在《理想國》這本書中想要闡述的中心思想就是,世界上肉眼所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妄,但在這個世界看不見的深處,存在著某種其他形式的真實。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一書中闡述的中心思想則是:幸福不是享樂,而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的副產品。

再如德國哲學家康德,很多人覺得他的哲學著作非常晦澀難懂,但如果我們能從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找到下面這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的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於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那我們就會發現,康德所有著作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道德準則。

當然,我們可能要閱讀很多書,花上很多年時間,重複多次閱讀之後勇才能發現哲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原則。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哲學會賦予我們許多優秀的品質,例如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孤獨的耐受力、強大的自信、偏執的勇氣、對自由的渴望,以及最重要的,對智慧的敬畏之心!

要知道,如果我們只顧低頭趕路,卻從來不抬起頭,看一眼頭頂群星璀璨的天空,和人類歷史上最頂尖的智慧結晶,那我們的心靈就會變得黯淡無光。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意思是說,要想真正掌握一件事,光學不做是不可能的。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裡夾腳,吃了葡萄才知道是酸是甜。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終身閱讀的踐行者,讓閱讀點亮你的人生。

如何正確高效地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