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作者:由 琴溪娛樂社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12-29

期行書怎麼樣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在西方的紀錄片中,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陳舊落後的東方,一個有待啟蒙的東方,一個西方需要的、“東方化”的東方。封建中國仍是亟待西方拯救與傳遞文明的角色。西方的故宮題材紀錄片通常將故宮塑造成雙方交往中被動的接受者。

紀錄片在解說時總不忘展現其優越感並強調西方現代文明給予落後國家的恩賜。

01

深受西方影響的中國藝術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從6件瓷器認識中國》一片挑選了6件主持人認為的能代表中國陶瓷技藝、年代與風格的瓷器。其中,5件藏品都來

英國私人收藏家,只有最後一件瓷器是由中國的當代藝術家自己創作並收藏。

主持人對於前三件清朝以前的瓷器作品時都表現出一種驚奇而讚美的態度

,對其技藝、審美以及背後潛藏的文化精神都表現出十足的興趣與極高的評價。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而在介紹後三件分別屬於清朝及現代時期的瓷器作品時則呈現出比較值得玩味的態度

。片中介紹的第五件藏品——清乾隆時期的轎子掛壁式彩瓷花瓶,這個花瓶是一件彩釉作品,與之前介紹的四件素色釉瓷器風格差異明顯。

主持人認為:“它給我的感覺是:十分地非中國風格,上面蘊含著的都是歐式元素。

這個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歐洲人的瓷器。並且也許這並不全是偶然。因為乾隆皇帝對西方的建築學與藝術很感興趣。這一瓷器絕無僅有地將中國社會中一個特殊階級濃縮了起來——皇帝——站在儒家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這個花瓶訴說著歷史,以及另外一箇中國特性的存在,即面對外來者的矛盾心理。”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主持人有這樣的觀點或許是因為不瞭解故宮館藏的清乾隆時期其他著名的彩釉大花瓶,然而他的觀點卻不乏道理。

面對西方外來者,中國的統治者既抗拒又不自覺被吸引,深深受到影響而不自知,也是有可能的。

接著,主持人還模擬當年傳教士來華的心態參觀了故宮,一邊讚歎建築的宏偉,一邊感嘆清朝的閉塞。

並向西方觀眾介紹,中國的皇帝只對西方的藝術和工藝感些興趣,更多時候則是敬謝不敏,不聽勸告,沒有抓住歷史的機遇。這樣的敘述一方面正確地看到了閉關鎖國的危害,一方面也迴避與掩蓋了侵略的事實。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最後一件藏品是由當代藝術家劉立國創作的名為《經典》的花瓶。

該花瓶是豔俗藝術的代表作。在普通人看來這件花瓶並不屬於美的範疇,與之前的藏品相比顯得俗不可耐。

《經典》以民間陶瓷繁複、雕琢的製作工藝,將俗文化中祈求榮華富貴的“經典”語符如龍鳳呈祥、祥雲仙鶴、荷花蟠桃、鮮花金錢等吉祥物,與被視為低階趣味的屁股堆砌在一起,

表達出對當下暴發式的假高貴、偽豪華的蔑視。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主持人盛讚這種受到西方潮流影響而產生的政治波普藝術。

創作者將各種民俗的、神話的、甚至革命的元素簡單粗暴地並置,製造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展現一種極具爭議的暴發戶式審美。

主持人認為這件作品極具代表性地模仿和再現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縮影,以反諷的立場來批判其中蘊含的歷史、政治與現實因素,展現特殊時期大眾複雜而矛盾的社會心理。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BBC版的《中國藝術》著重講述了中國的繪畫藝術。

本片第二集就講述了當明朝的宮廷畫師們還沉浸在往昔的榮耀中,遵循學院派的復古原則與精緻、優雅卻保守的美學時,西方繪畫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開啟更豐富多元的藝術世界。

第三集透過介紹故宮收藏的藝術書畫,強調清朝時期,由於西方強勢的介入,中國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繪畫技法。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西方傳教士透過藝術繪畫終於有機會接近中國封建王朝權力的中心

。故宮也成為收藏西方藝術品的重要場所。主持人表示,從清朝初年直到今天,這段漫長時光裡的中國藝術創作,一直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十八世紀的中國儘管封閉了對外經貿交流的門戶,卻抵擋不了西方科技、繪畫、建築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相比保守的明朝,主持人在藝術上顯然更欣賞向傳教士開放的清朝。

即使這樣的開放帶來的可能是王朝的毀滅。主持人驕傲地表示郎世寧憑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藝術的面貌。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以清朝的統治者為例,康熙為西方的天文、數學等科學知識深深著迷;

雍正期間,著名傳教士郎世寧受皇命向中國畫師傳授西方繪畫技法並融合中西繪畫特點留下多副名作,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乾隆年間,郎世寧秉旨設計圓明園內的長春園西洋樓,使優雅的法式洛可可風格在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乾隆偏愛的豔麗彩瓷風格也充分體現西洋元素,可謂“中式洛可可”。

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了封閉的大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藝術成為了人們探討國家前途、抒發民族情感的主要陣地。主持人指出,在某種程度上,西方的入駐為中國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引領著中國的藝術家探討新的表現形式與表達內容。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比如1930年代,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藝術家們面對封建王朝破滅後動盪的政局,毅然遠赴歐洲尋求答案。

他們帶回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法,創造出了中西合璧又具有家國情懷的中國藝術作品。

02

亟待西方拯救的落後文明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解密紫禁城》在介紹文物珍寶時略過了其他中國本土藏品,而專門點出中國皇帝對西洋器物的喜愛。

本片表現了正是西洋的鐘表、繪畫、音樂等藝術文化解救了具有無聊枯燥童年以及單一審美品位的小皇帝溥儀。除了在藝術上,這種優越感還體現在外國紀錄片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上。

日本的紀錄片基本上都沒有提及這一歷史,通常只以清朝滅亡作為結束,哀嘆逝去的文明,似乎忘記了自己是親手毀滅這一文明的兇手之一。

西方紀錄片如《解密紫禁城》《中國藝術》《中國的故事》《從六件瓷器認識中國》等,雖然沒有迴避這一史實,態度卻非常輕慢。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在提及雙方交往過程中的衝突、戰爭以及西方侵略者給中國帶來的屈辱與傷痛時,西方紀錄片往往輕描淡寫地帶過,或將原因單方面地歸咎到封建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與不思進取之上,

或以為落後的東方帶來先進文明為藉口來矯飾其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與強盜行為

在這些紀錄片的表述中,停滯封閉的故宮宛如亟待西方拯救與改造的落後文明象徵。

透過紀錄片來看,應當怎樣合理地接受西方先進文化?

它在受到了西方藝術的洗禮之後,才重新煥發生機。

儘管這一落後文明在外在強加的進化過程中付出了血淚的代價。但這與受到的恩賜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琴溪娛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