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羅生門》:透過18個短篇品味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感染力

作者:由 李淑媛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6-18

良秀的女兒為什麼會被燒死

這本書雖名為《羅生門》,其實是包括同名小說在內的,芥川龍之介的18個短篇合集。其中,尤以魯迅翻譯的《鼻子》和《羅生門》最為知名。書中每個故事的篇幅都不長,卻又都寓意深刻。有的無情地揭示著人性中隱藏著的、最為自私的一面;有的批判著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則真實地反映了芥川的心聲。

《羅生門》:透過18個短篇品味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感染力

【日本】芥川龍之介 著《羅生門》

因為這本書中都是短篇,所以我最初看時沒有讀完全本,只是挑了幾篇我最感興趣的名篇。前不久,看新版電視劇《風聲》時,片中不僅在裘莊有一幅《地獄變》的壁雕,重要人物之一龍川肥元也在不斷地提及芥川龍之介的作品。那些被肥元提及的作品,有的是我已經在這本書中讀到過的,有的還是陌生的,這才令我下決心在2021年首先看完這部芥川的短篇合集。

《鼻子》是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禪智內供是一位長有五、六寸長鼻子的高僧。他是一個完全活在別人的評論中,早已迷失了心性的可悲角色。他因為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執著於尋求將鼻子變短的方法。不料,在他如願後卻遭到了更多非議與嘲笑,令他很後悔。最終,他又恢復了長鼻子。

《羅生門》描繪了一個男人為了生存由善變惡的過程,揭示了惡劣環境下的人性本質。主人公是一個被主人遣散、無家可歸的男人,原本他還在為做強盜還是餓死猶豫。但在聽到一個老太太理直氣壯地解釋,為了不餓死撥死人頭髮做假髮後,他搶了老太太的衣服逃走了。

《羅生門》:透過18個短篇品味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感染力

《羅生門》中配圖

《竹林中》講述的是在竹林中發現了一具男屍,七個人都以自述的方式道出了他們各自對此案的看法。這七個人中包括四個證人:樵夫、雲遊僧、捕役和死者的岳母,以及三個當事人:嫌疑人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和借巫女之口陳述的死者金澤武弘。然而,他們所說細節既有可以相互印證的地方,卻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四個證人都未看到命案發生的過程,卻都以自己的所見推斷著所謂的“真相”。而三個當事人又都聲稱對命案負責,這更令案件的真相變得越發撲朔迷離了。能夠確定的事實就是:真砂被多襄丸強姦了,金澤武弘死了。這個看似荒誕離奇的故事,突顯了三個當事人的自私,同時也反映出了四個證人的偏見和妄自揣測造成的誤導性影響。

《地獄變》是一個相當慘烈的故事,講述了侯爺府的畫師良秀為了追求繪畫藝術的極致寫實,計劃在名為地獄變的屏風上,再現一位豔麗的貴婦人被困在燃起熊熊烈火的牛車中的場景。他明知侯爺垂涎自己女兒,求而不得因愛生恨,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在眼前被活活燒死。

其實,良秀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想去救女兒的,但轉眼他就被眼前一直期待在畫中呈現的一幕吸引,忽略了女兒的痛苦與生死問題。他的行為表現,甚至還不如一隻猴子顯得有情意。最終,良秀在完成那鬼斧神工的屏風畫後就懸樑自盡了。這個故事反映了藝術背後的悲哀,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社會權力者的殘暴。

《父》是一個初看容易產生誤解,需要仔細品味才能明白其深意的故事。在火車站,一群中學生在集合前針對周遭的路人評頭論足,並加以譏諷。其中,尤以能勢的話最刻薄,也最逗趣。當有位同學就一個古怪的老頭徵求能勢的看法時,“我”一眼認出那正是能勢的父親,但別的同學都並不知道。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能勢並沒有道破真相,而是繼續著他的冷嘲熱諷。中學畢業後不久,能勢就病故了,“我”在參加追悼會致悼詞時,加了一句:“你素日孝敬父母……”。

表面上看,能勢當著“我”這個知情人的面嘲笑自己的父親,明明是很不孝的行為,“我”卻說他孝敬父母。但這並不是諷刺,而是出於事後“我”的深思熟慮。如果當時能勢就直言那是他的父親,只會令其他同學更變本加厲地取笑他們父子。而能勢的應對方法,可以算是最大化地保全了他父親的尊嚴,因此“我”才說他是孝敬父母的。

《猴子》的故事諷刺了人性中冷漠無情的一面,尤其指出了有些人對待其他人還不如對待動物有感情。同樣的盜竊行為,發生在猴子身上,只是罰其絕食兩天,不等到時就提前原諒了猴子。而發生在人身上時,只有副艦長擔心偷竊者會畏罪自殺,其他人都像逮猴子一樣,抱著逮到可以立功的心態在尋找。

《菸草與魔鬼》以菸草流傳到日本的故事,批判了西洋文化對日本造成的負面影響。故事中魔鬼化身傳教士,把菸草種子帶入日本種植。之後,魔鬼故意誘惑牛販子與其打賭,並把菸草輸給對方,令牛販子成為了在日本傳播菸草的幫兇。

《大石內藏助的一天》體現了當事人的內心感受與大眾以為的差別很大。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宮廷長官的家臣大石內藏助,原本他和同伴為故主報完仇以後心態變得很輕鬆。卻不料他們的行為令江戶城內流行起報仇雪恨的事,對此他並不引以為榮,甚至感到不快。同伴們興致勃勃地談論此事,內藏助卻回想起報仇事成前一些不愉快的經歷。

內藏助的不快,這要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一批身份、地位高的人,在實施報仇前都逐漸退出了他們的隊伍,這令他感到丟臉。而世人在讚頌內藏助等人義舉的同時,對那些變節分子卻很仇視。內藏助能夠理解,並很憐憫那些變節分子,他並不覺得自己比他們了不起。另一方面,報仇前內藏助為了矇騙仇人家派出的奸細,曾有一段時間生活放蕩、幾近迷失自己。報仇事成之後,他的一切放蕩行為都被視為他盡忠的手段,甚至得到了大家的表揚,這反而使他感到既不快,又內疚。

《戲作三昧》講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作家對於藝術與人生問題的態度,而這恐怕也是芥川的心聲。故事的主人公馬琴瀧澤瑣吉一大早就跑去澡堂洗澡,先是被一位他的忠實讀者浮誇地盛讚了一番,之後又聽到有人在惡意批評他的寫作水平。這兩段經歷都令老作家心情很鬱悶。

從澡堂回到家後,書店老闆到馬琴家拜訪,向他提出了一個故事創作方向並邀他撰稿。感受到書店老闆的無禮態度,以及此人與自己創作想法上的天壤之別,馬琴不僅沒有答應撰稿,還直接下了逐客令。感慨於書店老闆的下等作為,使得他自己也無法高雅以待,這令他又回想起此前一段類似經歷。曾有位讀者寫信給他,聲稱想到他家當食客,並著有六冊讀本想請他指正。被他婉言謝絕後,對方又回信罵他人格低下,而他也回信稱有這樣的讀者是他終生恥辱。

再後來,又有一位畫家好友來看馬琴。與好友交流一番後,本已陷入創作瓶頸的馬琴,重拾了信心。好友走後,馬琴開始寫作的工作,但進展不併順利。直到孫子和家人們回來,孫子借觀音菩薩的話鼓勵了作家。家人的默默支援,也讓馬琴在藝術與人生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並獲得了寶貴的創作靈感。

《毛利先生》是以第一人稱講述的一個關於英語代課老師的故事,突顯了年少時的不諳世事,在長大後難免會為自己當初的幼稚感到羞愧。“我”中學三年級時,班上來了一位禿頭老人,他就是我們的英語代課老師毛利先生。他當時不僅受到了班上同學們的無情嘲笑,也遭到了其他老師的蔑視。多年之後,已經工作的“我”在咖啡館偶遇正在教服務生英語的毛利先生,不僅感受到了他對教書育人的熱情與執著,同時也從他身上意識到了人生的不容易。

《橘子》也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的故事。“我”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地道的鄉下姑娘,火車要進隧道前她卻在拼命想要開啟車窗。最終,車窗真的被她打開了,一股黑煙嗆得“我”喘不上氣。原來她開窗是為了把懷裡的幾個橘子,從視窗扔給特地來給她送行的弟弟們。和陰鬱的“我”相比,這個姑娘顯得尤為質樸、純真。

《龍》以一個民間故事為核心內容,講述了宇治大納言隆國請過路者講故事,一位陶工講了一個關於龍的傳說,而那個傳說的起因竟然是一個謊言。一個叫做藏人得業惠印的大鼻子和尚,悄悄在堤案上豎起一塊告示牌,聲稱“三月三日龍由此池昇天”。此訊息一出,一傳十,十傳百,其它地方的人都紛紛趕來看龍王昇天,連惠印當尼姑的姑媽都大老遠來看。最終,連惠印都沒想到,大家真的看到了一隻十丈多長的黑龍飛上天空。這個故事向世人證明了謠言的影響力,連最初的謠言製造者都為之動搖,甚至懷疑自己了。

《蔥》講述的是一個咖啡館女侍阿君的約會故事,突顯了理想中的愛情與現實之間的殘酷落差。阿君在和一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約會的路上,偶然發現一家蔬菜店賣的蔥格外便宜,她就讓對方稍等,自己去買了兩把蔥,令對方頗感難堪。

《阿律和孩子們》講述的是一個重組家庭女主人阿律臨去世前和三個孩子之間的故事,突顯了重組家庭成員之間的複雜情感關係。這家的三個孩子中,只有小兒子洋一是阿律與現任丈夫賢造所生,女兒阿絹是賢造和前妻所生,大兒子慎太郎是阿絹與前夫所生。因此,在三個孩子與母親之間,能看出明顯的親疏關係。

阿絹由於不是阿律親生的,所以自然對繼母病入膏肓一事相對冷淡,甚至還在向父親討要出嫁時答應給她的、尚未兌現的那部分家當。慎太郎因為小時候就感到母親更偏袒弟弟洋一,之後開始刻意遠離這個家。雖然嘴上說著“媽媽死了我也不難過。”,但是在母親臨去世前的最後一刻,最先趕到阿律身邊,把她摟在懷裡的就是慎太郎。洋一則一看就是很愛母親的,真心為母親的病情擔憂。他也和哥哥慎太郎感情很好,但與姐姐阿絹就不太親近了。

《河童》有點童話色彩,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講述的一段他的親身經歷。據此人說,他曾在旅遊時意外跌入河童國。在河童國時,作為人類他享受著特殊的貴賓待遇,在感受到這個國家的自由與開明的同時,也發覺了河童們殘暴與醜陋的另一面。當他在河童國待久之後,他開始想念人類社會。但當他找到返回人類社會的途徑,也真回到自己的世界後,他又開始懷念河童國和在那裡結識的河童夥伴們了。這個故事可謂充分表現了芥川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某傻子的一生》是五十一篇人生小故事的合集,這些故事連在一起影射了芥川的一生。其中,既有他對人生的回顧,也有他對家人的看法,甚至是他對社會的擔心。多篇故事中都透露出自殺的傾向,還有一篇描述了服藥後的感受,而芥川本人最終正是服藥自殺的。

《點鬼簿》中講述了芥川的三位至親,包括他的親生母親、早逝的一位姐姐和親生父親。結尾處,和妻子一同為三位親人上墳時的描述,令人感到了一種死亡的召喚。

《人生——致石黑定一君》是芥川對人生的看法,其中也反映出了他的厭世情緒和自殺傾向。

總之,在這本《羅生門》的18個短篇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竹林中》,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令我對芥川的作品產生了興趣。而《羅生門》和《地獄變》,在我看來也都很有情感衝擊力。像《阿律和孩子們》中表現出來的複雜情感關係,對於現實生活在重組家庭中的讀者來說,可能非常容易找到情感共鳴,並且那份共鳴是沒有時代隔閡的。此外,透過《某傻子的一生》、《點鬼簿》和《人生——致石黑定一君》等,則可以加深讀者對芥川內心世界的瞭解。

我知道,芥川的很多作品都並非他原創,而是改編自一些民間傳說等。因此,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芥川的作品缺少創意和想象力。甚至有評論指出,芥川總是在改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他在結構能力方面的薄弱。但我覺得,芥川的作品文學感染力都很強,即使是短篇也能達到,往往要在長篇中才能體現出來的、直擊人心的效果。不管怎麼說,芥川都是被魯迅、太宰治等名家推崇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值得一讀!(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