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1

咎和明為什麼會混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瞻基和朱高煦

熱播劇《大明風華》已經開播幾天了,隨著劇情的發展幾個反派也浮出了水面。朱棣的長子後來的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是由狄大人所演,他和英姿偉岸的朱棣次子朱高煦不同,朱高熾整天唯唯諾諾、文文弱弱一副窩囊廢的樣子,這就讓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心懷不軌,想要奪嫡。朱高煦在朱棣在位的時候奪嫡失敗,但一直不安分,隨著仁宗的早崩,他的虎狼之心又起,最終在朱高煦的侄子、男主、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期正式反叛。今兒就來看看男主和他二叔的恩恩怨怨。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瞻基

一、據太子位僅一步之遙的二叔

朱高煦為永樂帝次子,但他從小就有點魯莽,當時是太祖在位,《明史》記載:“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整個班裡都是皇室子弟,就他不老實,而老朱是窮苦人出身,沒啥文化所以就想讓子孫後代好好學習,可這小子就不愛學習,太祖自然厭惡。朱高煦的不安穩不止是不好好學習。太祖死後,朱棣令長子朱高熾和朱高煦一起去南京為爺爺守靈,讓他們親舅舅徐輝祖監護他們,朱高熾能平心靜氣安心守孝,而朱高煦受不了舅舅的管束,最後竟然偷了舅舅的馬,逃回北平,所謂“(徐祖輝)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明史》),一路上還驚擾百姓,到涿州殺了驛丞。

1399年燕王靖難,朱高煦隨軍南下,為先鋒,多次立功,還救助了父王,深得朱棣喜歡。朱棣看這個二兒子和自己很相似,“成祖以為類己”、“許以為太子”,但是以後發展可不是這樣。朱棣登基後,立誰為太子可是長時間猶豫,為何?朱高煦太像朱棣,能征慣戰,所以朱高煦和將軍們太過親切,軍方基本力挺朱高煦。而長子朱高熾為人穩重、仁孝、善待百姓,絕不是殘暴的朱高煦可比,所以以儒家仁孝見長的文臣基本倒向長子朱高熾一方。是要仁孝的守成之君還是要不安分的雄主,這就是朱棣猶豫的。

最終因為朱高熾的好兒子、男主朱瞻基深得爺爺朱棣喜歡,解縉用好聖孫忽悠朱棣,最終永樂二年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明史》)。本來十拿九穩的太子位置,因為侄子的原因,結果被封雲南,這基本就是被髮配邊疆了。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高煦

二、謀反樂安州

明制,藩王必須去藩國就藩。但是朱高煦被封后拒不就藩,說“我何罪,斥萬里”,永樂十三年改封到徐州,當時永樂帝在北京,南京是太子監國,而朱高煦見僅有窩囊的太子留守好欺負,所以仍不肯就藩,甚至“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眾莫敢言”(《明史》),南京成了漢王的天下。

之後事發,永樂帝大怒,永樂十五年“徙封樂安州”(《明史》)。樂安州(在山東)離南京七百多里,天高皇帝遠,漢王就在當地當起了土皇帝,但即使在自己封地裡能稱孤道寡、為非作歹,漢王仍不滿足,“高煦至樂安,怨望,異謀益急。仁宗數以書戒,不悛。”(《明史》)。

仁宗繼位後,對這個親弟弟百般安撫,就希望他老實點,金銀珠寶賞賜無數,但朱高煦仍不滿足。朱高煦甚至用中央賞賜的錢,仿造了中央軍制,建立了五軍府,《宣宗實錄》:“(漢王)籍州民丁壯編為行伍”、“破州縣獄出死囚而厚養之,教習戰事”、“召集諸旁州縣無賴強壯子弟及逋逃,賜銀幣、編隊甲,給旗號,習武事”準備謀反。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高煦

三、宣宗的謀略

仁宗勤政愛民,但其在太子位時,長期受強勢老爹壓制,處處感到老爹壓力,慢慢熬成了病。仁宗在位僅一年,即洪熙元年(1425)就去世了。仁宗長子、《大明風華》的男主、朱瞻基繼位,即宣宗,1426年改元宣德。宣宗繼位中央混亂這是漢王的機會,同年漢王就打算起兵。漢王想再學一次老爹奪侄子的大權,起兵得有檄文啊,當時御史李浚正在老家山東守孝,漢王就請他入幕府,打算在討伐檄文等輿論製造好之後就起兵二次“靖難”。李浚滿口答應,又藉口回家守孝,孝滿就來,漢王居然也就信了,結果李浚回頭就跑回京城告狀。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高煦

宣宗不愧是一代英主,得知二叔要學爺爺謀反,沒敢耽誤,採取了兩面戰術:一方拖延,命太監送去了自己的御筆信,信中又談親情,又談君臣,安撫一下,總之隱約勸他懸崖勒馬;另一方面在朝堂內部將漢王的不軌之舉公之朝臣並集結兵馬。據《宣宗實錄》記載:軍事部署上,宣宗親自命令諸將嚴守各處,加強戒備;同時攘外先安內,在京城之內大肆搜捕漢王系,自首者免罪加賞,這一舉動基本掃清了漢王的京城內應;另外也令得力將領準備出征。

同年八月初,漢王進行了戰爭準備。但朝廷方搶先一步,八月二日,宣宗調大明邊鎮之一大同守衛前將軍沙場悍將武安侯郭亨連夜返京,任“行在左軍都督府都督”,又將升僉事冀傑升為右都督;三日,提拔韓雍為都指揮,此後又提拔了一大批親信將領;同時免除了死罪以外的所有武將,以圖籠絡武將,加強軍力。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宣宗:朕要親征

軍事準備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但是誰掛帥是問題。宣宗、太后親召重臣商討,據《續修四庫全書熙朝名臣實錄太師楊文敏公》載:“(楊)榮請親征……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故敢爾。若出其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宣宗老師夏原吉亦支援,同時夏原吉以建文皇帝不親征而失敗的例子激勵宣宗,“帝意雖決”。雖然宣宗親征但打仗還得靠武將啊,所以在隨後的軍事會議上,宣宗給實際謀劃軍事的英國公、太師張輔定下了“威懾”戰略,所謂“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懷二心者,亦當有以懾服之,朕行決矣”(《宣宗實錄》)。八月八日朝廷下了討伐檄文,宣佈皇帝親征樂安州。

四、樂安州之戰?不戰而勝

宣宗出征都帶的什麼人,各路戰將自不必說,但《宣宗實錄》載:“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楊榮、太常卿楊溥、參與機務。賜鞍馬,給鎧冑弓劍扈行”,一個28歲的青年帶著一群五、六十歲的老頭,不像是去打仗的,但這些老頭歷經至少三朝,可都老謀深算,而出征的軍隊有十萬之眾。

在漢王的規劃中,本來打算趁著皇帝剛崩,幼主繼位,舉朝混亂,自己起兵,中央必然有求必應,可沒想到自己這邊還沒準備就緒,皇帝就集結了十萬人親征了。而漢王的軍隊構成上文已經說了,基本就是刑徒囚犯、民兵私兵;而朝廷的正規軍不僅武器裝備精良,甚至還是最精銳的禁軍、邊軍,而且邊將戰將如雲,文臣參謀也不少,雙方力量對比完全不成比例。

在強大軍事壓力下,漢王內部就亂了:“樂安護衛軍校有脫身歸正者”,重臣商量之後,把反正者仍放回樂安州,讓他們傳播脅從不問的原則,結果樂安州軍心大亂,甚至“城中人多欲執煦來獻者”。(《明史》)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朱瞻基

八月十七日,朝廷兩萬大軍已經圍住了樂安城,阻斷內外交通。當時宣宗還在路上,在強大的軍事優勢下,宣宗又採取了一步心戰,給二叔漢王又寫了信,內容還是談親情,但最關鍵一句“王能悔禍,……朕與王消除前過,恩禮始終。王不失為宗藩而子孫永保封國。”答應對二叔既往不咎,。

但是漢王還是想背水一戰,受到漢王的挑釁,官軍方的薛祿甚至已經和漢王約戰。接到這個訊息後宣宗晝夜兼程,最終在二十日清晨率主力趕到樂安城外,下上諭令各處只守不攻,同時再次寫信勸漢王投降。朱高煦見皇帝主力已到,官軍又採取了圍城戰,自己求戰不得,在內外壓力下,知道窮途末路了,同日下午就遣使投降。就這樣宣宗對漢王的樂安州之戰不戰而勝。

盤點漢王針對仁宗的政治攻勢整整持續了三十年,但仁宗的兒子、漢王的侄子宣宗一出手,僅一天就平叛,第二天將平叛勝利的訊息公佈天下,漢王之亂正式結束,前後不到三天時間。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文史君說

劇中男主的爹狄大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完全比不過強勢的二弟,但是狄大人心善啊,劇中說了黃河發大水,男主的爹把軍備都賑濟難民了,這也是仁宗能稱為仁的原因吧。而男主朱瞻基則是機靈聰明的樣子。歷來習慣將仁宗的體恤愛民和宣宗的聰明睿智連起來形成的大明盛世稱為“仁宣之治”,其實宣宗不僅聰明而且也能體恤百姓。比如在絕對的軍力下,宣宗堅持不發動攻擊,拒絕將領們的多次請戰,一方面是圍城必闕,防止敵人死守,挑撥敵人內部的矛盾,所以才能出現“城中人多欲執煦來獻者”的情況。另一方面的確是出於人民,不想讓無辜百姓受牽連。在內外攻勢下,朱高煦才被攻破了心牆,最終“密遣人詣行幄陳奏,願寬假今夕與妻子別,明旦躬赴軍門歸罪”。三天平叛可謂佳話。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

仁宗朱高熾

參考文獻

1。《明史》,中華書局1999年

2。《明實錄》中華書局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大明風華》男主與其二叔的恩怨:歷史上明宣宗如何不戰擒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