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在海量資料和智慧演算法推促下,電腦寫出的詩詞可以達到何種水準

作者: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3

明月幾時有打一電腦

在海量資料和智慧演算法推促下,電腦寫出的詩詞可以達到何種水準

中華詩詞如長江大河,源遠流長,又如滿天星辰,璀璨奪目。我們讀到一首詩詞,在被它的美麗打動的那一瞬間,又常常想去探求,字字珠璣的詩詞背後,這位詩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詩詞和詩人是分不開的。孟子早就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誦古人的詩,讀古人的書,不瞭解這個人本身,不瞭解他所處的時代,那是不行的。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真正和古人交朋友。

任何一首詩詞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詩人人生歷程中某一時刻的產物。表面看起來,詩詞是由一個個語詞、意象聚合而成,按照一定規則組織起來的文字。詩詞中所用的字詞、意象、典故,有很多還是前人用過的。有時候,孤立地看兩首不同的詩詞,好像差別不大,都是春花、秋月、夏雨、冬雲的堆疊,以至於近年來有人嘗試用電腦程式來“寫”出一首“古詩詞”。在海量資料和智慧演算法的推促下,這首“古詩詞”中出現的語詞、意象、典故,似乎和真正古人的詩詞差不多,電腦真的達到了古代詩人的水準嗎?

其實,

古詩詞從來就不是語詞、意象、典故的簡單機械堆疊,而與詩人的生命狀態緊密聯結

。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到蘇軾筆下就成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到辛棄疾筆下就成了“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他們的問題不同、心願不同,面對明月,一首詩詞展現的是獨屬於那一位詩人的情感天地與人生思考,獨屬於那一時刻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

韓愈曾言:“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歐陽修進一步提出“窮者而後工”的觀點。這並非說詩人天生就是倒黴蛋,活該受窮受苦,而是說很多好詩(當然也包括詞),的確是詩人身陷困境時創構的佳作。沒有所遇的困頓,沒有所處的逆境,詩人恐怕是寫不出那些動人心魄的千古絕唱的。

詩人在創作時,對於困境本身的激發作用,也是有所自覺的。蘇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三地恰恰是他慘遭貶謫之地,可說是人生中的最低谷了,反而被詩人視作一生“功業”所繫。他如此直白地寫在詩中,是在宣示一種力量,透過寫詩對抗人生逆境的力量。

我們讀到那些逆境中寫就的詩詞佳作,瞭解了詩人為何身陷逆境,最終又是如何走出來的,是不是更對詩人產生了一份由衷的敬意呢?世道澆漓,既壓復起,反抗逆境的勇氣,堅守理想的底氣,和經典詩詞一樣,都閃爍著人性和文明的光輝,給普通人以巨大的鼓舞。這大概是探求詩人生平的又一重意義吧。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 方笑一)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本文作者:方笑一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