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作者:由 尚思修善學佛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1

濟顛和濟公這兩個稱呼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濟公的祖上原來是“大官”!

電視劇《濟公》的播出,曾經在二十多年前家喻戶曉,還幾次改版,讓老百姓對這個詼諧、風趣、智慧、瘋癲的濟公喜愛有加,在不知不覺中“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公元977年,

李崇矩

出任瓊、涯等四州都巡檢使。

李崇矩就是

濟顛和尚李修緣

的祖上。

海南偏遠,軍士都害怕遠行。

李崇矩拿出所有的金帛器皿,價值數百萬錢,全部分給軍士們。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當地黎族百姓騷亂,李崇矩親自到他們的洞穴中加以撫慰,又把自己的財物饋贈給酋長,最終黎族人民都感恩戴德真心歸附。

李崇矩家世代信仰佛教,他供養的僧人高達70萬人,而且建寺造像很多。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想招李崇矩的兒子

李繼昌

為駙馬,但是李崇矩謙讓婉拒。

李繼昌也不願意做娶公主。

後來,李崇矩把女兒嫁給了宰相

趙普

的兒子

趙承宗,

兩家十分友好。

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王均在蜀地叛亂。

李繼昌奉命與雷有終、上官正、石普等人討伐王均。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王均兵敗逃走後,李繼昌嚴禁部下騷擾百姓。

俘獲的婦女兒童也都安置在寺院中,等局勢平穩後放他們回家。

李繼昌為政寬厚,所到之處百姓都很懷念。

李繼昌的長子

李遵勗

是駙馬,他也是李修緣(濟公活佛)的高祖。

李修緣受李家世代奉佛的家風影響,後出家為僧,法號“道濟”。

一家人七代供佛,才造就了一代高僧,道濟是南宋著名得道高僧,也是

禪宗第五十祖。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道濟禪師得道後瘋瘋癲癲,不按常理出牌,飲酒食肉,因此民間稱之為“濟顛”,老百姓親切稱他為“濟公活佛”。

資料記載:

……道濟禪師(1148-1209年),是南宋時期僧人。

據《北石間集》、《淨慈寺志》記載: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住淨慈寺並長期在這裡修行,最後也在淨慈寺圓寂。

關於濟公的許多傳說大多與淨慈寺有關係,因此後人認為他上羅漢下凡,稱他為

“降龍”

,在殿內塑像供奉他。

然而,濟公瘋瘋癲癲的形象,卻另有其人。現在我們透過史料,來認識一位濟公原型的僧人——寶誌和尚。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一位瘋瘋癲癲的僧人

寶誌和尚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僧人,史料中記載他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讓人感覺這個世界就是多元化的世界,存在不同層次的維度空間,而寶誌和尚就具有穿越這些維度空間的能力。

甚至還有人認為,濟公活佛的原型,就可以追溯到寶誌和尚身上。

在熙熙攘攘的鬧市,形形色色的各種人交匯在一起,南來北往,或為利來、或為利往。

當然也有人不同於常人,沒有慾望,沒有追求,只是邁著驚世駭俗的步伐,嬉鬧著穿越在這花花世界裡。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一個六十多歲的邋里邋遢,披頭散髮,光著腳丫;手提錫杖,腰別銅鏡,嘀嘀咕咕說著別人聽不清又聽不懂的話,在鬧市穿行。

這非僧非道的形象,就是寶誌和尚的標配之一。

當時寶誌和尚可是“名人”,鄉間百姓沒有不認識他的。

不但百姓認識,就連達官貴人也都熟知他,甚至皇上都與他有“偶遇”。就是這麼神奇。

齊武帝遇見過他,因不喜歡他故弄玄虛,就把他投進監獄,關了起來。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手下來報,說寶誌和尚“越獄”了,見他又在在大街上閒逛!

可派人去監獄檢視,見他分明好好就在獄中睡大覺。

梁武帝給他也有過“豔遇”,梁武帝是信佛之人,不會把他關起來,反而請他去了皇宮,求問佛法。

據說,在一起享受大餐時,寶誌吃了幾口魚片,便吐出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來。

於是寶誌和尚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網紅”,天下百姓都變成了他的鐵粉。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有人說他能看透人心,你心中所想所念瞞不過他;

有人說他不但能預言生死,還能預知天下興亡,甚至說出千百年後的王朝更迭;

有人說他的手腳不似凡人,而是如雞爪一般,還曾經手持錫杖開山鎮虎;

有人說,他曾經顯現出十一面觀音形象……

這個“破落”僧人厲害,不但能“分身數處”,還能大變“活魚”。

於是,喜歡他的人說他是神僧,討厭他的人說他是妖僧。

但是無論怎樣,他都坦然接受,任憑他人論短長。

“鞋兒破,帽兒破”,然而真正的“癲”和尚,卻不是濟公!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這形象是對這個世界說“不”,是告訴人們要戳破世間幻象。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在他的墓誌銘上,南朝時期梁朝的

陸倕

寫道:

……宋齊之交,稍顯靈蹟,被髮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餚,或數日不食。

豫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數處。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門之佛堂。

語僧眾雲:菩薩當去……

其實,無論是濟公活佛也好,寶誌禪師也好,都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目的就是來度化眾生的,可這個世間又有多少人得度而去呢?

菩薩心腸再慈悲,也改變不了人心,知心而不能改心,一切還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他們不過給我們一個鍥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