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該恐懼的不是元宇宙,而是人類冒險精神的喪失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2

現代人是晚期智人嗎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

【想入非非】

如果人類整體上沉浸於“內向”的元宇宙,而在“外向”的開拓上遲疑不進,恐怕會和16世紀的中國一樣,持久的停滯,遲遲不能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蔡非

最近元宇宙概念很火,於是劉慈欣的一段演講也火了。他說:元宇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卷,而內卷的封閉系統的熵值總歸是要趨於最大的。所以元宇宙最後就是引導人類走向死路一條。

早在2014年,劉慈欣的短篇小說《時間移民》中,他就寫了這種元宇宙的終極形態是什麼樣子,這可比今天想的“虛擬實境會議”誇張多了。

“您可以經歷一千次各不相同的浪漫史,在一萬次戰爭中死十萬次;那裡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的主宰,比神更有力量……不要擔心沒有時間享受這些,超級電腦的速度使那裡的一秒鐘有外面的幾個世紀長。”

是啊,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元宇宙中無限制地體驗宇宙帝王的生活,那麼誰還需要“虛擬實境會議”呢?大多數人恐怕連上班的慾望都沒有了。

我個人沒劉慈欣那麼悲觀,但我覺得,元宇宙如果真正能來臨,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停滯時代”。

從考古和歷史學上來看,我們可以學到兩個基本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我們現代人這個種族,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裡,大多數時候都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現代人,即晚期智人,最早出現於5萬年前。在大多數的時間裡,每代人和上代人過得都沒太大區別。甚至幾千年來的進步,只是讓石斧的形狀變得更鋒利了一點。

第二個事實是,我們這代人類正處於一個“技術突變”的歷史時期。

普通人肉眼可見的進步基本都發生在最近一千年,這一千年來我們發明了民族國家、紙和印刷術、遠洋帆船、蒸汽機、維生素、核能、宇宙飛船、網際網路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現在的這段“技術突變”會不會忽然結束呢?

並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知道,其實最近500年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和500年前大發現時代開拓的全球化息息相關。麥哲倫於1522年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之後的500年裡,全球人類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全球智力和物力大交換,最終走到了今天。

歐洲文明之所以能在大發現時代獨佔鰲頭,並不是由於他們的經濟發達技術出色,而是冒險的結果。如果我們把時間推到15-16世紀,會發現歐洲人用來探險美洲的帆船簡陋得可笑,他們派向美洲征服的軍隊,以亞洲和中東標準也非常弱小。

可鄭和的船隊雖然龐大,卻從未離開海岸線航行。阿拉伯船的技術讓歐洲人歎為觀止,但阿拉伯人卻從不敢開到馬達加斯加以南。

甚至到了一個世紀以後,數千明朝人已經以水手或者奴僕的身份,乘坐西班牙大帆船遠渡太平洋了,可明朝人自己的商船卻從沒有想著渡過太平洋去看一眼美洲。

這不是技術原因,而是根本上缺乏冒險意識。所以1577年西班牙神父門多薩寫道:中國人害怕大海,不習慣遠航。

不管一開始的動機是什麼,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正是明代中國缺乏的這種冒險精神,把西方人帶到了美洲、澳洲、亞洲,甚至月球。

這更說明一個道理:人類的進步,不僅僅依賴經濟基礎和技術儲備,也非常依賴冒險精神和關鍵時刻的決心。

而21世紀的今天,人類有這種決心嗎?

1961年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然後1969年阿波羅11號就把人送上了月球。耗時不到10年時間就取得了成功。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宇航技術簡陋得驚人。1971年阿波羅13號快到月球時發生了爆炸,結果宇航員們用膠帶和硬塑膠當材料造了一個簡陋的二氧化碳吸收器,最後透過一系列手工操作回到了地球。

在上世紀60年代,宇航員去月球,和500年前遠洋航行一樣危險。

而今天呢?2005年美國宇航局就宣佈要重返月球,但計劃一推再推,目前來看2025年也未必能發射。美國對於宇航探索的決心和冒險意識,遠遠不如50年前。

按照上世紀60、70年代的想象,2020年的我們除了在IT技術上有進步外,大部分技術都落後於想象,我們沒有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也沒有開上飛行汽車。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也許人類探索前沿的決心和意志,已經在消退。

畢竟我們今天最狂野的想象,也不過是“虛擬實境會議”或者“虛擬遊戲”這種東西。

如果人類整體上都是這種節奏,沉浸於“內向”的元宇宙,而在“外向”的開拓上遲疑不進,恐怕會和16世紀的中國一樣,持久的停滯,遲遲不能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