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作者:由 寫乎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31

論語出自什麼時候

作者:朝陽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論語》是戰國時期孔子及弟子的語錄體集,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作為中國古代四書之一,論語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骨子裡恪守的儒家思想,也作為王朝統治者駕馭教化萬民的枷鎖幾千年來沉重的負荷在勞動人民的肩膀上,成為華夏文明深沉久遠的一根支脈,淌在民眾的血液裡。

——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初讀《論語》,從吟哦諷誦到釋經解義,孔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折射的其實是人的情感,柔和,包容,而山則象徵著理性堅毅。仁人志士寄情于山水是因為山水是一面鏡子,可以滌盪心靈,審視古今。“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損者三友,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

則訴說了真正的交友之道,一直以來我們對朋友都是來者不拒,以至誤交、濫交,對朋友的認知也在日漸模糊。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記得冰心老人曾對朋友有過如此認知,“昨夜我從夜中來,前面的持火把,後面的吹笛”,所謂益友,不過如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讓我們明白何謂持正守方。所謂“和”不是一團和氣,是出於對辯論者及另一觀點的尊重。而不認同則是對道義的堅守,於庭堂坦蕩,絕不為私心私利蠅營狗苟,所謂君子即在方圓之間。

《論語》中曾皙論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僅是個人情志的極致體現,更是天下大同“桃花源”的折射。所謂的仁政,禮制,不過是政客的論諫,君主的手段,但歸根結底在百姓身上實在是再平凡不過的“雞犬之聲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人生情趣,是大道至簡的無境之境。

從學習之道,再到交友之道,人生哲理與政治主張,據書上引經據典的解釋,並未有什麼悖論。我想,古之士子狂士都尊仲尼為夫子大概是可以理解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這一點上,孔子足以當得起中華上下幾千年來所有人的老師。朝聞道,夕可死也。所謂道,即是人立足當世的尺量法則。由此可見,不是說孔子改變了上萬年來蠻蒙尚未開化的愚民的歷史,而是歷史選擇了孔子。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看周潤發演的《孔子》,本以為會拍成小人物的逆襲之路,成為妖魔化的爽文。沒想到它高度還原歷史,從富戶的侍從到管理倉庫、做老師,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別人笑他惶惶如喪家之犬,他亦欣然。被圍於陳蔡,忍飢受凍亦坦然。他的一生都在顛沛流離,被誤解,被拒絕,但他用一生去追求,去實踐,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電影很沉重,人物卻因此更真實。孔子在當時算不得什麼大人物,受盡了小人物該受的冷眼與嘲笑。卻讓人思考,從個人價值來看,究竟什麼才算得上大人物呢?讀孔子,我想起了屈原,同樣的境遇,屈原決定身死成全他的價值,而孔子則從未拋棄他的信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他的處世之道是圓的,隱去了大爭之世下禮樂崩壞,政苛民暴的倒刺,但他內心的那把尺從未彎折。世味濃淡,他無欣厭。他的堅持即使從未被認同,也不會屈於內而諂於外。屈平有氣節,孔子也不是懦夫,只是任何時候,活著要比死亡容易太多。比起在高嶺上生長的玫瑰,在淤泥中綻放的薔薇更能彰顯生命的價值。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宋代大儒朱熹曾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從歷史角度來說,孔子即是儒文化的一個縮影,他的意志和所推崇的道代表了人民對於百姓善良友諒,社會有禮法秩序,“和”的美好願望。所以我想孔門七十二賢及門下三千賓客追隨的並不僅僅是一個老師,而是對社會與人的一種如夢似幻的偉大構想。

它也許不驚世駭俗,卻永遠無統容法實現。結合春秋戰國時代背景,逐鹿思專翟天下才是諸侯霸主長遠的夢想。以禮治國或許可以贏得一時的民生安穩,但卻終將被強兵悍馬所征服。《史記》有載,春秋時期,一衛國國君在國家內亂與長久的戰爭拉鋸中不堪百姓受苦,面對強國兵臨城下,他率臣民肉袒阻縮煮牽羊而降。為百姓免受戰亂流離之苦,衛君放棄了家國大義,卻換取了更多人的長生。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也許我們會想: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家國大義?然而答案在不同的時代亦是不同的。長久的分裂中,武力與利益才是統一的制勝點,也是霸主們目光久久注視的地方。這就註定了孔子永遠不被受到重用,他被排擠,被打壓,甚至多次險遭殺害。周遊列國飢不飽腹,可是他永遠克己復禮,無論順境逆境都和弟子保持捨生取義的精神,不怨不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比起那些在廟堂上受人供奉,不苟言笑的聖人來說,夫子更願意做有血有肉與民同樂的老師;比起成神成佛成先知,他更願做一盞點亮黑暗長夜的燈。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一個人的個人魅力有多大,在當世被輕辱怠慢,卻可以讓後世人都記住他的名字,尊他為聖賢?大概也只有孔子們這樣的人了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完《論語》,孔子不再是人們宣揚膜拜的聖人,而是一種精神。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他的追隨者,成為‘禮義仁智信忠孝恕悌’這種精神的追隨者。它不再是被古代君王所利用的統治術,也不再是牛鬼蛇神口中壓迫人民的幫兇,它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根。

《論語》:是古代君王的統治術,還是中華文明開源以來的砥柱?

小編提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