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作者:由 榴蓮歷史通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6

仁宗稱號是諡號嗎

宋仁宗趙禎是歷史上唯二被冠以“仁”字諡號的皇帝,另外一人是明仁宗朱高熾。可是,在眼高於頂的乾隆皇帝看來,卻唯有宋仁宗一人可擔得起“仁君”這個稱號。到了現在,人們開始越來越認同乾隆皇帝的看法,認為宋仁宗才是最有資格稱為“仁宗”的皇帝。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個認知呢,宋仁宗真的是個“仁君”嗎?榴蓮歷史通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不事奢華,心地善良,待人極好;因為,他不喜戰爭,護佑人們安居樂業;因為,他尊重文人,經濟文化連同科技在他的治下都得到巨大發展。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一、宋仁宗不事奢華,待人厚道,是很有仁德的皇帝

從表面上來看,宋仁宗趙禎在兩宋歷史上,除了在位時間最長外,其實並不怎麼英明神武,因為他不像宋徽宗那麼有才,也不像宋太祖那麼善武,實實在在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好,他不會凌駕於皇權之上唯我獨尊,也不會仗著自己是皇帝奢侈無度,平白為百姓帶來無妄之災。

比如,他想把皇宮擴建一下,可派去在皇宮周圍徵地的官員卻並沒有說服百姓順利搬遷。要換做其他皇帝,這還了得,不找個由頭誅殺你九族都算仁義的了。可是,宋仁宗不,他想著,“既然百姓留戀故土,那我又何必強人所難”,於是,就把自己這個計劃無限期延後了。延後了?你敢信?!但是,這還不算誇張。

據說,有一次宋仁宗批奏摺批晚了,又累又餓,就特別想吃一碗熱騰騰的的羊肉湯。可他一想到自己開了這個先例,御膳房就有可能天天殺羊給他備一碗羊肉湯,就放棄了。後來,又有官員給他送了碗蛤蜊,宋仁宗隨口一問,發現蛤蜊是從海邊遠道運來的,花費極大,瞬間就又不想吃了。是不是覺得宋仁宗這皇帝做得挺沒勁的,省錢省到這個地步也是絕了?不,還有更誇張的。

一天,仁宗處理政務有點疲倦了,就想出門走走。可走著走著就發現喉嚨有點乾渴,他剛想隨口吩咐下侍者,但想了想還是先觀察了下隨侍的人。當他發現隨侍的人並沒有隨手為他帶著茶水時,他再一次放棄了,一直強忍著乾渴,直到重新回到大殿。嬪妃不理解,覺得他莫名其妙,可仁宗回答得很認真,“我今天要是問他們要水喝,而他們又拿不出來,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被處罰”。

所以你看,仁宗其實並不是怕了百姓,才不想繼續擴建皇宮,也不是真的摳門,怕花錢,更不是神經病犯了非要忍著渴回到宮裡再喝水,而是他不喜歡奢華,不想為難百姓,也不想因為自己耗費太多國家財產,更不想有人會因為自己死於非命。他這一系列的“怪”,只因為他是一個有仁德的皇帝。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二、宋仁宗不窮兵黷武,護佑百姓有養生息,是很有仁愛的皇帝

宋仁宗在位42年,宋朝的國土雖一分一釐也沒有擴大,可百姓安居樂業,邊境穩定和諧,整個大宋的經濟、人口都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景象。而這一切,跟宋仁宗的“守成”有著很大的關係。他不喜歡打仗,窮盡一生都在擁護“檀淵之盟”,還與西夏最終握手言和,恢復了正常的貿易交流。

在以前,仁宗這種行為一直被解讀為“懦弱”,決定“議和”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軟弱。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史學家也在逐漸糾正這種觀點。畢竟,仁宗保持與遼國、西夏的友好往來,使得宋、遼、西夏處於和平狀態,於整個人類來說都是有利其發展的。何況,大宋節省了大量的戰爭開支,又不用再重兵戍邊,自然也就不用再向百姓徵收鉅額的賦稅和徭役。以少量的代價求最大的安穩,怎麼算都是一筆好買賣。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正是因為此,仁宗時候大宋的人口數量一度暴漲,比之真宗時候增長了379萬戶之多。每年的國庫收入也在逐步創新高,最好的一年大概收了4400萬緡的貨幣。並且,其中光是商稅就有2200萬緡,是整個開元盛世的全部貨幣收入的10倍不只。不要國庫收入高了,你們就懷疑國家可能是增稅了,其實,仁宗不但沒有增國稅,還一直在給百姓減稅。

據記載,仁宗時候雖然增加了34萬餘頃的田地,可賦稅卻減少了71萬餘斛。可以說,仁宗的整個做法都是在圍繞著讓百姓休養生息而轉的。百姓有了餘糧、餘錢,日子自然越過越舒坦。也難怪乎在仁宗去世後,遼國和西夏的百姓都痛哭不止,還有人惋惜地說,“要是自己生在大宋”該有多好。

明顯,仁宗的仁愛之名不僅影響了國人,還遠揚到了國外。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三、宋仁宗知人善用,使得大宋能人輩出,是很有仁義的皇帝

無論你看的是哪一版的歷史書,它都會告訴你,中國歷史上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科技最發達的朝代,是北宋。而這其中,宋仁宗為它寫下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在他在位的四十二年時間裡,出現了太多的“風流人物”。

有斷案如神又鐵面無私的包拯,有小時候就知道砸缸救人,長大後成為一代史學家、文學家的司馬光,有唐宋八大家之六的“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更有晏殊、范仲淹、柳永之類在中國文化史上起過極大推動作用的“名人”。可以說,兩宋時期有名的文人,大多都活躍於宋仁宗時期。你問我他們為什麼扎堆出現?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因為宋仁宗尊重文人,又知人善用,給予了士人最寬鬆的發展環境。

史上“仁”字諡號的皇帝中:唯有一人對得起這個稱號,為何是他?

比如包拯,曾經有人戲言,如果他的頂頭上司不是宋仁宗,他怕是活不過三集。因為,他甚至敢對著仁宗大呼小叫,極力反對仁宗為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晉封。諫言諫到激動處,口水都噴到了仁宗的臉上,可仁宗一點火都沒發,不僅沒有再堅持晉封張堯佐,還始終高看包拯一眼。包拯病逝後,仁宗甚至親自上門弔唁,併為此罷了一天朝。

再比如蘇轍,參加進士考試時竟然在試卷裡公然諷刺仁宗終日沉溺後宮美色,一點也不關心疾苦。倘若那時是大清的天下,蘇轍怕是有九條命也不夠殺的。可是,仁宗卻不以為意,覺得蘇轍如此敢言,正是自己急需的人才。就這樣,因著仁宗對士大夫的寬容,北宋一時之間能人輩出。並且,仁宗時期官員的待遇還十分優厚,官員退休後,仍然有餘錢可以遊山玩水、吟詩作文。

於是,張擇端畫出了名震天下的《清明上河圖》,范仲淹寫出了名動天下的《岳陽樓記》,四大發明出現了三個——活字印刷書、火藥、羅盤,就連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柳永,仁宗都是欣賞的,還“特批”他繼續去填詞。可以說,這樣的科技文化巔峰,歷代只有宋代出現過,而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時才有。

所以,歷史是發展的,我們也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人物。也許你曾覺得“仁宗”名不符其實,但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你會對仁宗有一個更準確的認識。

作者:榴蓮歷史通。

關注我的文章,帶你領略歷史。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