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作者:由 南城憶文史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2-01

法家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提倡什麼

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社會走向成熟的標誌就是國家以及政權的建立,自夏朝國家建立開始,各項制度趨於完善,社會進入高速發展建設時期,對人才的培養也成為了當時統治者所極力追求的一方面,這種培養一直持續到了封建社會。

自秦朝開始,中國社會變為了中央集權制度,中央對廣大領土的管理難度增大,不再由皇帝一人負責統籌兼顧,應社會需要,朝廷開始從地方上選取高階人才組成國家官僚機制,大到中央,小到地方,各大人才都透過篩選產生。

從最初的察舉到後來的科舉分科,人才甄選制度越發完善,對於社會上廣泛的學子來說官學的門檻比較高,多數人不具備進入官方學府深造的條件,而地方私學的教育水平低下,不能滿足人才選取所需。

這就導致廣大學子多數處於一種被架空的狀態,基於這種情況,古代社會產生了一種書院制度,直到當代依舊存在較高的價值。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一、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書院制度的雛形

書院這種介乎於私學和官學之間的學習機構在封建社會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尚未得到朝廷或官方承認,並沒有明確的稱呼。早年的朝廷也對這種組織保持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直到唐朝的時候。

因為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舉人和學子開始透過科舉考試涉足政治,這樣一來,國家官學與地方私學的弊端就更加容易暴露,所以更多的人願意加入到沒有被朝廷正面承認的書院中去,這種大群人才的指向性引導,其實對國家是有好處的。

它讓唐朝上下層的教育狀況逐漸趨於公平化和普及化,讓更多人有了參與科舉考試的機會,所以在其普及之際,朝廷並未出手阻止,反而是幫助其走向正規化。

唐朝開元11年的時候,朝廷主持修正了集賢殿書院,主要職責是“執掌古今之書籍,以辯明國安邦之大典,對天下圖書之古蹟,以及賢才之隱滯,承旨而追求之”。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這是唐朝國立的第一個書院,透過對其職責的探究也可以知道它的兩大作用:第一點就是籠絡古今的重要藏書,以做收集;

第二點就是透過高數量高質量的藏書,發現隱匿在天下之中的人才,從這方面看,朝廷書院與地方書院的職能存在一定的不同,但起碼書院這個機構在唐朝時期得到了國家的承認。

唐朝後期,地方上開始出現了官創和私創書院,官創書院與國創書院的職能類似,但私創則是專門提供給讀書人私人使用,多設於山林,寺院,村野等安靜的場所,主要以讀書為主,還附帶有講學的行為。

只不過收徒講學的時間較少,而讀書的時間較多,從唐朝時期書院的總體走向來說,無論是官方的書籍蒐集,還是私人的輔之以講解,都只是書院的雛形而已。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2.書院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在南唐時期,書院已經開始向正規化邁進,因為官方對各大書籍的壟斷,地方上的書院開始把講解放在首位,並且主要講解者都為德高望重且具有真才實學的朝廷返鄉官員。

比如南唐的白鹿洞學館,就是當時最典型的書院,其主要講解員乃是當時的國子監教授李善道,此地後來經過發展被直接命名為白鹿洞書院,成為了後來私人聚集講學的典範,到了北宋時期,書院制度已經發展成為當時的典型。

在宋朝統一北方之前,當時的社會已經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大書院,只不過尚處於戰亂之中,所以從學習和講解的成員並不是很多。

而在北宋建立初期,由於並未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加之以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衝突不斷,導致當時的朝廷將重點放在了軍工和防衛上。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這就導致當時的朝廷沒有精力對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進行完善,因為國家財政全都運用於軍事,並沒有投資教育的錢財,導致原本可參加官學的舉人們無學可上,因此,一批私人創辦的書院式教學很快出現並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這種底層經濟較為富庶的一批人所建立的書院,不但解決了廣泛學子們的求學問題,也填補了北宋建立初期在教育方面的缺失,這種多方獲利的舉措在北宋走向穩定之後得到了國家的支援,進一步推動了書院的創立。

根據統計,北宋時期全國的大規模書院就有37所,與唐朝時期的不同,北宋時期的書院主要任務就是講解和學習,將書籍收集等放在了次要位置,而後續重文輕武的南宋,更是將書院制度直接發展到了極端鼎盛的時刻。

不但擴大了書院的規模,甚至還將原本的散漫制度更加嚴密化,相比於北宋,南宋時期的書院數量有了質的飛躍,增加到了136所。從總體上來講,已經穩穩超過了當時的官學,不僅是當時的都城,各大地區都有其地方所屬的書院。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但到了明朝時期,書院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回落,當時的統治者重新審視了官學的正規性,開始加強對官學的重視,並未考慮書院教育的發展,所以此時地方乃至中央的書院,都經歷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沉默時期。

直到正德年間,心學代表王守仁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表明當代之學子,是遍及各地各方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進行所謂的官學學習,並結合官學現狀分析了書院的重要性,書院之風,開始在明朝再次興起。

根據當時的記錄,明朝時期的書院達到了1200所以上,並且有百分之90以上都是由國家開辦的學習場所。這就說明,王守仁所引起了書院社會輿論讓朝廷不得不重視並重新啟用書院,規模上也要比此前宋朝的大出許多。

明朝之後的清朝,作為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對書院制度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擔心地方上放任的書院教育所傳達的思想不利於清朝政府的統治穩固,另一方面因為沒有找到更適合的人才選拔制度又不得不維護這種書院制度。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最終,後者戰勝了前者,清朝統治者決定用書院來繼續進行對子民的教育,順治時期,開始對各地的書院進行修復,雍正時期進行大規模的書院建設,全國書院數量達到了兩千以上,直到乾隆時期,為了中央集權的強化,將書院的權力收歸中央。

根據當時的規定,乾隆時期書院的經費,場地,教學內容都是由國家進行規定的,在建制上已經等同於官學,至此,書院這種自由教學和授課的形式正式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二、書院制度對當代的價值

1.對高等教育院校的作用

無論對於古代還是當代來說,官學統治下的教育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弊端,那就是目的性太強,以科舉為例,最終的考試目的就是為了入朝為官,文舉與武舉的考題都是為了最終的官員選拔而設定,這同樣限制了學子們的學習內容。

在官學中的學習方面,只是為了應試所需而進行專項學習,對其他內容則是不聞不問,這便是所謂的“寒窗苦讀”,這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所創立的初衷,相比之下,書院教育則不同,它所強調的不僅僅是應試所需,而是學生的多方面獲得。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比如書院教授老師在村野間擺設學堂的時候,不僅僅會著重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往往還會傳授一些農耕技術等能夠實際作用於生產生活中的技能,這是當下學府所需要真正學習和踐行的。

2.書院制度對學府綜合素質的影響

從上述教育向官僚專業化的轉變我們可以知道,隨著古代官場的需要,教育逐漸走向功利化,這種學習模式很容易造成學生精神世界的日益淺薄,而書院體系則是能夠很好地填補這一方面的空缺。

比如官方傳統的教學之中,只強調學習什麼樣的知識到極致,就可以透過國家考試入朝為官,但並未強調在為官過程中一個人所需的品行道德以及應該出現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官員往往會在官場之上被利益所誘惑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貪汙受賄,栽贓陷害,以及為了追求官位的提升而不擇手段等等,這種機械化的培養模式之下所選出的只是一群不會變通的烏合之眾。

淺析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

書院教育則不同,它在強調知識傳授的同時往往注重道德習慣和自身的品行法人培養,比如強調為官的公正廉潔性,對待他人的真誠性等等,這些都是當時的官學所做不到的。

另外,書院教育具有官學所不具備的自由度,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偏向在書院之間自由選擇老師,這種尊重學生自由選擇的優點也是當代教育可以借鑑的地方。

總結

從總體上來看,古代的書院教育雖然經歷瞭如此的崎嶇坎坷,但其自身的優點也是在逐步完善之中的,甚至在後來有了官學都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對於當代來說也存在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