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作者:由 田雪說事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5-09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關於朝。《周禮。秋官·小行人》將“朝、覷、宗、遇、會、同”定為“君之禮”,這應當是周代有關天子“朝”內涵的精闢總結。宋呂大臨《禮記解》認為:“朝、宗、INN遇、會、同,皆朝也”,從大的方面來看是對的,它們屬於“臣見君”的“朝”。但具體來看,六種“朝”各自存在著不同點,有必要加以辨析。

這六種“朝”,(周禮·春官·大宗伯)有所闡述:“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覷,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前四種似乎是因季節不同而命名,但實際上,季節不同僅僅是朝見的時間差異,更為重要的是朝見的形式與內容有所區別。鄭玄稱它們為“名殊禮異”。“名殊禮異”的實質是什麼?(周禮·秋官·大行人)的說明給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即:“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I。M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漠,冬遇以協諸侯之慮。”這是就每一種“朝”的具體議項內容來說的。所謂“圖事”,即“與諸侯圖謀一歲行事之可否”,“以觀其能”;“比邦國之功”,即“比其功之高下”,“令諸侯秋獻功”;“陳漠”,則是“陳列諸侯之謀議,而定其是非”:“協慮”,則是“協合諸侯之志慮,而辨其異同。”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可以想見,要分別進行這些議項,必定伴隨著不同的禮儀規定,應該是制定了冠之以朝禮、宗禮、覷禮、遇禮之名的制度,《周禮》稱它們是“君之禮”一定有所依憑。今《儀禮》一書儲存了《30禮》儀式全過程,應該是這種禮制的見證。鄭(目錄)說:“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三時(春朝、夏宗、冬遇)禮亡,唯此存爾。”肯定了西周存在“朝覲宗遇”四禮的分別‘許慎也認為西周“朝n宗遇”“名殊禮異”,並以(詩)有“韓侯人覲”《書》有“江漢朝宗於海”例為證。後來的杜佑、汪克寬、孫希旦等也同意這個看法。比如汪克寬,在(經禮補逸)中,將“賓禮”分為“朝禮、覲禮、宗禮、遇禮”等條目論述。孫希旦則說:“依設於廟,寧在治朝,則覷禮在廟,朝禮在朝也。“今《儀禮》惟存覷禮,朝、遇、宗皆亡。”楊向奎先生認為這種說法是成立的,並舉(左傳)·隱公四年例,說明“是秋覲之名至春秋時猶存。”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州籲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靚為可。”曰:“何以得艦?”曰:“陳拉公方有寵於王,陳、衛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籲如陳。

這條例證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於陳言朝,於王言覲”,“朝”與“覲”稱謂不混。《左傳)還有“覲禮”的記載,如嘻公二十八年說,晉文公接受周天子策命,“受策以出,出人三覲。”遇禮,《春秋)隱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禮記·曲禮上》說:“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遇禮到春秋時已不侷限於冬季施行,但還殘留著西周遇禮的影子。“遇”,未及期而見,也要有“朝”,但與朝禮有所不同。這些都可以證明“朝覲宗遇”四禮的分別不是虛妄之辭。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清代學者萬斯大、金等“並謂四時朝,禮當不異。”萬斯大雲:“《儀禮》有10禮無朝禮。第就(儀禮》考之,知朝覲只一事無二禮,朝先而覲後耳!”金鸚認為:“朝覷宗遇特以時而異其名,其禮必不有異。“凡諸侯見天子,無論何時,皆謂之覲。 “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

萬斯大等人的觀點有缺陷是明顯的:其一,自相矛盾。一方面認為“禮當不異”,但另一方面卻又說“朝先而靴後”,可見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覲”與“朝”不能混稱。其二,模糊了朝覷等禮的時代界線。比如金鶴所舉例證“肆覷東後”,見於《尚書·虞夏書·堯典》,肯定是後人追述的。“於春時”行覷禮也是可能的。《堯典》還有“輯五瑞,既月乃日,覷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后”句,時間沒有點明。這是堯時代的情況。“韓侯覲”,見於《詩·大雅·韓奕》。該詩還有“人覷於王”句,仍沒有點明時間。“晉侯出人三覷”,見於嘻公二十八年,述及天子策命晉文公為侯伯之事,後晉文公三辭,“出人三奴”,時間可能在夏季,但這是春秋時代的論“覷”。春秋時代的“覷”已不同於西周時代的“覷”,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所以才有“宣子私數於子產”(《左傳》昭公十六年)的說法出現,這是不奇怪的。

朝聘之禮是什麼意思?朝聘之禮的主人公是誰?朝聘之禮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