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道德經》精髓要妙——形神合一,處下不爭(一)

作者:由 臆想天開吧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18

形神相合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精髓要妙——形神合一,處下不爭(一)

《道德經》提倡聖人無為而無不為的治國理念,其很多的篇幅在闡述上下合一的以道為引的德治,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其思想對靈魂的撞擊,迸發出對個人心性的培養和行為的檢點。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有時間和精力去揣度老子之思分享給大家,這恐怕是我一生為社會做的僅有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我知已淺薄,難以深悟與表達,所謂“無私無畏”,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海涵。

身體是人類的形,神是人類的思想意願,是人的靈魂。身體無神幾近乎屍體,活著的行屍走肉,無論我們篤靜修為高至何處,思維到達何種深度最後還要回歸於形,踐行思的結果。心神歸一是形的指揮糸統,而形的行為才能使想法落地,驗證真偽,二者不可脫離。思是體道,是分析判斷,是指引方向,而行為則表現為德行,是否損人利己或者得到別人的認可,內心是否自在。

人生在世,唯人最苦,難得自在身,倘在瑣碎中脫逃身形所附,由意想而天開,靜冥之思,或有行而不可之達的收穫!每個人在現實中忙於私,忙於事,忙於利,忙於欲,偶爾我們需要與社會現實中抽離,關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回顧所為,捫心自問,神與道是否同頻,心與形是否暗合,思與行是否早己剝離?

一切自然之相精彩紛呈,不一而足,各領風騷,在大不同下求大同,在迥異之下得大合,人之亦然。人們於勞煩中茫然,在前行中彳亍,在惶惑中懷疑,在迷亂中自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即使謂之大哲者難作解答,任何生命體都以不同的方式而達成一個目的——使本族群體得以保全和擴張,優勝劣汰,於是才產生對交配權的競爭,人的自然屬性也是如此,只是人類的想法和作法更為複雜,更加殘酷。人類為萬物之靈,是萬物中的異類,除了動物性的本能外,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和虛榮,竭盡所能開發自己的智力,運用一切手段來證明自已的存在和價值。

我們個體的差異性是實存的客觀存在,有人善思,有人善為,有人善言,有人善作,有人膽大,有人恐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可人們在社會競爭的體制下,難以各安其位,不僅他人難以瞭解自己,自已更不能瞭解自已,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正因不瞭解自已的優勢和劣勢,不知自已的長項和短處,雖終身勞苦卻難有收穫。人們實在失去對內心的安撫,對靈魂的拷問,對自已的關愛。當我們不在追問人生意義而回歸自然屬性時,我們追求的便由外而入內,神形相合,興趣意願與行動相合,這才是對人生最好的安排,那些所謂之堅持,不過是對心性和身體矛盾的執拗,是牽強附會的掙扎,哪有自在可言!隨遇而安,心態平和,想得開,看得遠,隨心所欲,不比不靠,心中有淨土,行為不納垢,豈不為大成?

老子力主“不尚賢,使民不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絕智棄聖”,“大智若愚”,“大智若迷”,等被世俗所詬病的認為老子在推崇愚民思想的章句,人們真依老子之言把心安頓下來,心平氣和,拋棄執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服”,這樣的生活真的不好嗎?無爭心,無慾念,不攀比,不偽作,被褐懷玉,世人不識,自然之德,有道之相。

人為欲使,人為物役,人之大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一切世間逐名逐利相,(當然包括自已),悲已而憫人,悵然若失,自覺不值,卻難踏出藩籬,脫離苦海。人們用名利為餌,也人趨之若鶩,如犬爭食,得之竊喜,失之則憂。“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不知足”,人的慾壑難填,愁苦不止,羨慕他人所有,惱恨己之所無,殫精竭慮,耗費心機……豈知世上無十全之物,亦無十美之人,一切有消失於無,不悔過去,不期未來,隨心而動,樂得自在!“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