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作者:由 道之有道2017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1-20

貴生重己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之四

□ 湖 山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麼?不是名譽地位、不是金錢財富,而是一生平安,一生幸福。怎樣的人生才能幸福平安?老子從人生長遠的苦與樂考慮,認為人的身體是自己的,是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人如果能區分內外,進而重內輕外,做到“知足”、“知止”,就可以一生幸福,平安自在。

一、知足是道德底線、是身心健康的標準

我們經常會用到一個成語“知足常樂”,它來自於《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懂得知足,那不僅是快樂的,而且是富有的。人一旦不知足,肯定是痛苦的。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老子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王弼對這句話的註解是:“為腹者以物養已,為目者以物役已,故聖人不為目也。”這裡講的“為腹”是指一種沒有貪慾的生活,“為目”是指有貪慾的生活,老子主張“去目”、“取腹”,要人們清心寡慾,斂性收心,守道存真。

張其成先生認為:富有的標準是什麼?不是金錢和財富。因為金錢和財富的數量是可變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況金錢、財富和快樂並不是成正比的。那什麼才是富有的標準呢?老子說就是知足的心態。

老子講的“知足”不是懶惰,而是要人們“戒貪”。人生的痛苦與悲哀,往往是因為自己的不知足、貪得無厭造成的。清人胡澹淹《解人頤》有一首小詩《知不足》,很有哲理。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終日奔忙為了飢,才得飽食又思衣。

身著綾羅和綢緞,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無官被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

一朝登上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更問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這首詩歌深刻地揭示了“人心不足蛇吞象”、慾壑難填的情景,說明了人一旦放任貪慾膨脹,就會永不知足,所以人必須要“戒貪”,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能任其發展。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王蒙先生認為:“長期以來,知足常樂似乎是自欺欺人的代名詞。而在個人消費、享受待遇上的知足,是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是身心健康的標準,陷入永無饜足的貪慾,則只能是罪惡與痛苦的根源。”

二、身體與名利哪個更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四章中提出了三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他說了:“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名望與你的身體相比較,哪個與你更親近?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你得到的與你失去的,哪一個更有害?

你的身體、你的身家性命與名利財富相比,哪一個更重要?這個問題並不難選擇,我們都明白身體比什麼都重要,因為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可是我們又都在不知不覺地犯一個低階錯誤,總是把人生的目標定位在功名、錢財上,為了名利不惜損耗自己的身體。可一旦發現身體有病,甚至是得了不治之症時,才悔恨不已。這叫做“年輕時拼命賺錢,年老時化錢保命”。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老子提出這三個問題,是要我們迴歸到根本,重視身體和生命,不要把外在的功名利祿看得比內在的身體還重要,想一想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他是要透過不斷地追問,讓人們逐漸清醒,逐漸找回本真,這樣的人生才不至於困惑、不至於迷失。

三、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四章中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的喜好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過多的聚斂財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這些話都是人生的經驗之談。

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就是“甚愛”,楊玉環本來是他的兒媳,他不顧人倫道德將其據為已有,並且封為貴妃,楊家姊妹也得到了分封,她哥哥楊國忠還當上了宰相,從此皇帝天天歌舞昇平,無心過問朝政,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大軍攻佔領長安進,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向西逃竄,行軍途中將士出於憤怒,要求誅殺楊氏兄妹。為了穩定軍心,玄宗只好先殺掉楊國忠,然後又在馬嵬坡將楊貴妃賜死。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的衰落,唐玄宗也因此丟掉了皇位。他由於過分寵愛楊貴妃,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王蒙先生說:“不管你追求什麼,喜好什麼,收藏什麼,都要自我控制。適可而止,不要失控,不要過分,不要使自己的所好變成自己的敵人。”因為無論是對人還是物,一旦執著於所愛,就會不顧一切地付出。

崑山周莊的沈萬三就是“多藏必厚亡”最典型的例子,沈萬三靠海外貿易積累了巨大財富,成為“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朱元璋定都南京時,他幫助修建南京城牆,出了三分之一的建造費用。後來他又出資勞軍,犒勞大明朝的軍隊。這下朱元璋不高興了,說匹夫怎敢犒勞天子的軍隊,認為沈萬三富可敵國是不祥之民,該殺。由於馬皇后的勸阻,朱元璋才留了他一條命,把他發配充軍到雲南,最後落到一個家破人亡,老死邊陲的下場。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所以老子認為,你聚斂的財富越多,陷入的危機就越大。沈萬三是這樣,胡雪巖也是這樣,還有大清朝的鉅貪和珅也是這樣。你聚斂那麼多的財富,人死了之後這些財富都不是你的。就算你可以留給後代,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林則徐對這一點就看得很透,他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中國人為什麼講“富不過三代”,其中的道理,林則徐都已經講的非常透徹了。所以美國的彼爾·蓋茨這些富豪,寧願把自己的財富捐獻出來,也不留給子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把很多的遺產留給子女,反而是有害的。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懂得了“甚愛大費”和“多藏厚亡”的道理之後,老子深刻地指出:“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會碰到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春秋戰國是一個群雄爭霸,極端兇險的時代,老子見過許多人為爭名奪利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甚至株連九族。在這種情況下,他特別注重與人們討論自我保護的問題,特別注意勸誡人們不要由於貪慾、淺薄與愚蠢,自找苦吃,自取滅亡。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老子認為,人生於天地間,最重要的是把持住自身,貴生重己。

春秋時代的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才能全身而退,保全性命,做他的陶朱公,過幸福的生活;而他的同僚文仲就不懂得這樣的道理,他不聽從范蠡的忠告,自以為替勾踐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豐功偉業,勾踐就算不嘉獎他,總不至於加害他,可最後卻落得一個以碗吃糞、拔劍自刎的下場。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在追求聲名、財富,在追求這些東西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如果他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生命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名與利其實與生命本真相去甚遠,但有些人為了名利奮不顧身,最後只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文仲受到勾踐那樣的羞辱,最後被逼自刎身亡,就是不明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王蒙先生認為:“然而,貪慾的力量是巨大的,淺薄的習俗是難以打破的,愚蠢的腦筋是難以扭轉過來的。而人生又總是離不開慾望,離不開衝一衝,試一試,爭取一下的衝動。”

所以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最大的禍患,就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過錯,就是想要獲得更多。

2016年12月,司法部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盧恩光以行賄罪被立案偵察,這是十八大以來唯一以行賄罪查處的副部級高官。盧恩光透過年齡、學歷、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家庭情況造假,以及金錢開路,跑官買官,從一名私營企業主,一步步變身為副部級幹部。

中央巡視組從同盧恩光的接觸中,發現他的文化水平、辦事能力與他的學歷極不相稱,後來查他的檔案,發現他的入黨材料破綻百出,深挖下去才發現了他的一系列問題。

盧恩光被抓後,說自己就是個官迷,總想官越當越大,如果他不升到副部,可能就不會暴露。正是這種貪慾和僥倖心理,讓他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東窗事發。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如果盧恩光不鑽營仕途,一心經營他的企業,他完全可以大有作為。因為他的企業已經經營的不錯,他已經是一個幾千萬的富翁了。可是他不知足,偏要迷戀於權力和地位,想要光宗耀祖,不知收斂,最後落得一個身陷囹圄的下場。

四、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老子認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心態,才是一種真正的、永恆的精神滿足、精神快樂。現在的物質條件已經比過去好得多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還是會覺得精神痛苦、心情鬱悶?真正的原因,還在心靈深處的“不知足”。因為人一旦求甚、求多,就會過度,過度就會違反常理。

對於老子來說,每個人都可以過得以平平安安,自自然然,偏偏由於貪慾,由於追求名利,而最後毀了自己。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江西有這麼一位廳官,先後與200多位女性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可是他還不滿足,他的目標是搞到1000個女人,由於情婦之間爭風吃醋,把他的問題揭露出來了,這就是典型的不知足,典型的求甚、求多,肯定要出問題。

那些因貪腐而查處的官員,都表示非常後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他們就是因為不知足,才有這樣可悲的下場。

老子講:“常德乃足”,符合大道的恆常德行,就是懂得知足。人生擁有這樣的常德,就會具有知足的智慧。

老子《道德經》:知足才有幸福,知止才能平安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面對那麼多的誘惑,那麼多的選擇,我們該如何是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安適。人要活在當下,把握好現在的一切,如果總要等到失去之後再去後悔,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可言。

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安適呢?那就是要做到知足、知止。知道滿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知足的那種滿足,才是永遠不可剝奪的滿足。

友情提示:關注小編的頭條號,可以檢視道德經的全文註釋以及動畫解讀,回覆001獲取動漫版道德經影片

免責宣告:本文文字、音訊、影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者,故未標明作者。我們轉載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絡小編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