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作者:由 海叔說春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10

古代的中字怎麼寫

科舉制就是古代的“高考”,現在高考的語文科有“卷面分”一說,而古代科舉制對考生字跡的要求更嚴格。科舉制在中國的歷史有1300多年,最初唐朝要考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到了明朝就專門考經義了,但不管內容怎樣,字跡都是一個可以決定成敗的點。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這麼說並非誇張,清朝時期就能找到很多因為字寫得好而被點為狀元的例子,比如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狀元史大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出彩的,但順治特別喜歡他端莊雅正的字型,覺得這人字寫得好人品也會好,把他點為狀元。

“狀元”就是古代殿試第一名,殿試由武則天首創,考策問,簡單點說就是皇帝針對天下大事發問,而你根據皇帝給出來的策題寫出一篇“對策”,類似於現代命題作文,只不過這種作文時事性更強點,對智商的考驗更嚴格點。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殿試非常看重考生的字跡,所以但凡能夠透過殿試成為“狀元”、“榜眼”、“探花”的人字跡都很漂亮。比如我們今天講的這份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真跡,其歷史價值自然不用說,書法藝術價值也相當高,這位狀元名叫趙秉忠,是個難得一見的俊才。

趙秉忠,字季卿,老家山東青州,出生於明萬曆元年也就是1573年。趙秉忠25歲就成了狀元,在古代可以說非常罕見,很多人都是到了中年才金榜題名,甚至有人考到70多歲才當上狀元(唐代尹樞),趙秉忠能年紀輕輕就高中,是因為他出生在一個高階知識分子家庭。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原來,趙秉忠的父親就是禮部右侍郎,在古代,官宦之家的教育總歸比寒門子弟苦讀要來得高質量。趙秉忠自己也非常刻苦,書一本接一本讀,字一個一個練,因為科舉考試對字的要求非常高,他不敢有絲毫馬虎。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趙秉忠的卷子突破重圍,被送到萬曆皇帝面前御覽。萬曆皇帝雖然以多年不上朝著稱,該關心的大事還是關心了一些,他一看,趙秉忠的文章內容寫得很出彩,提出來的建議都比較切合實際,再一看這字非常養眼,工整程度堪比“印刷體”!

於是趙秉忠就這麼被圈為狀元,萬曆皇帝得知這一屆狀元才20多歲,也吃了一驚。趙秉忠的狀元卷本來是宮廷機密,也許是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這張卷子流落民間,被趙秉忠後人收藏。1983年,趙秉忠13代孫趙煥彬將珍貴的先人考卷無償捐給國家,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細看趙秉忠的卷子,這字跡完全可以比肩現代的書法家,如果沒有事先說明,恐怕有人會以為是古代印刷出來的作品。其字型端正富有韻致,工整之餘不失秀麗,一筆一畫間可以看出書寫者胸中自有丘壑,如果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根本就練不成。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這種書體叫做“臺閣體”,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很看重書法,明朝科舉考試中字寫得不夠端正整齊、橫平豎直的話,一定會名落孫山。“臺閣體”的特點便是很接近木板印刷體,方正、大小一致、勻整。現代社會的考試雖然要求沒這麼嚴格,但無論何時,一手漂亮的字都能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手寫字的魅力是機器打字無法取代的,對此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