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作者:由 飛魚勸學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05-16

洗盞更酌是什麼意思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赤壁賦》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

《赤壁賦》和《琵琶行》都是高中語文教材裡面的經典篇目,估計很多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了。《赤壁賦》的作者是蘇軾,《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一個是生活在北宋王朝,一個是生活在大唐帝國。

有很多研究者都曾經把蘇軾和白居易聯絡起來研究,因為白居易對蘇軾的影響很大,蘇軾又很崇拜白居易,所以人們發現蘇軾的人生觀和文學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白居易的影響。

當然,嚴格地講,《赤壁賦》的體裁屬於賦體散文,《琵琶行》的體裁屬於歌行古體詩,兩者不是同一體裁,不好模仿。

但是,《赤壁賦》和《琵琶行》這兩篇文章,在寫法、內容、結構上都的確非常相似,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至今為止幾乎沒有人提出過這個現象。

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赤壁賦》和《琵琶行》這兩篇文章究竟有哪些相似之處,以及蘇軾究竟是如何模仿白居易的?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琵琶行》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

一、人物設定相似

透過對比閱讀,我們發現《赤壁賦》和《琵琶行》在人物設定上十分相似;一方面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另一方面還有作者所面對的“客”的形象,概括起來都是“三人故事”。

1.蘇子——江州司馬

“蘇子”即蘇軾,這是作者在《赤壁賦》裡面的自稱之詞。古代之人,都喜歡稱自己為“某子”,也喜歡別人這樣來稱呼,因為能夠稱為“子”的人,一定有很好的社會威望或道德能力。蘇軾稱自己為“蘇子”,表示“蘇軾我還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

“江州司馬”則是白居易在《琵琶行》裡的自稱之詞。“江州”是當時白居易的貶謫之地,“司馬”則是白居易在江州時的貶謫職務。白居易自稱“江州司馬”,有自我嘲諷之意。

總之,在這兩篇文章中,作者都是以“第三人稱”進行寫作的,這樣寫的優勢在於可以儘可能客觀的、全面的描寫他人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受主觀情緒和視角的限制。今天小說中的“上帝視角”,早已被古人熟諳並運用了起來!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蘇軾塑像

2.客——客

在《赤壁賦》和《琵琶行》中,作者都首先提到了“客”這個人物形象。《赤壁賦》的第一句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紹了蘇軾是和“客人”一起前往赤壁賦遊覽觀景的。

《琵琶行》也是開門見山地寫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介紹了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和環境氛圍,白居易是和“客”一起前往碼頭的。

不過,雖然起因都和“客”有關,然而這兩篇文章都只是將這個“客”當成一個線索人物罷了,並沒有當成主要人物來描寫,在這兩篇文章中,都沒有對“客”的任何具體介紹。讀者讀完之後,都不知道作者所謂的“客”究竟是誰。然而,不管他們是誰,都已經不重要了,他們只是一個“配角”。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白居易塑像

3.彈琵琶之女——吹洞簫之客

很奇特的是,在《赤壁賦》和《琵琶行》中,都出現了兩個“彈奏音樂之人”:一個是“吹洞簫之客”,一個是“彈琵琶之女”。

白居易在《琵琶行》裡面設定了一個“彈奏琵琶的女子”,這個女子有可能是真實的人物,也有可能是虛構的人物。文章裡面設定了這樣一個人物,於是我們讀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經典詩句。

蘇軾在《赤壁賦》裡面也設定了一個特殊的人物,即“吹洞簫之客”。這是一種怎樣的“巧合”?透過這位吹洞簫的客,於是我們讀到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千古之嘆。

透過對這“琵琶女”和“洞簫客”的仔細研究,我們發現這兩個“懂音樂的人”在文章中主要起著兩個作用:一個是對比作用,一個是鋪墊作用。都是為作者最後抒發自我情感做準備的。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身世悽慘的琵琶女

二、細節描寫相似

除開“人物設定相似”以外,這兩篇文章還有兩個細節描寫也非常的相似:一個是關於“酒”的描寫,一個是關於“音樂”的描寫。

1.皆以酒助興,再飲而終。

對於古人來說,也許真應了那句話“無酒不成詩”。沒有酒助興,如何能夠抒發情感?沒有情感流露,怎麼能夠寫得出詩歌和文章來呢?這兩篇文章都寫到了“飲酒”的場面。

《赤壁賦》寫“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因為喝酒喝得很歡快,於是在酒精的作用下敲著船舷開始唱歌。

《琵琶行》寫“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和蘇軾喝酒喝得歡快有所不同,白居易和他的客人這次的喝酒,卻顯得非常無聊和淒涼。

而且,這兩篇文章還都寫到了“兩次飲酒”的細節。

《赤壁賦》裡面說“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表示喝酒、聊天都非常到了一種興致非常高雅的時候,於是要再喝它幾盅。

《琵琶行》裡面說“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因為兩人喝酒完畢之後聽到了動聽的琵琶彈奏之聲,深深受其吸引,將船開過去邀請對方到這邊船裡來彈奏。於是白居易又重新“點燈開宴”,彷彿興致才剛剛升起。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古人“無酒不成詩”

2.皆以音樂抒愁情。

兩篇文章都寫到了“音樂”,而且都透過“音樂”來抒發了“愁情”。《琵琶行》裡面的音樂描寫那簡直是無與倫比,“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等,隨便那一句都將音樂的特徵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技藝,簡直是“超群絕倫”“爐火純青”。

《赤壁賦》裡面描寫音樂的語言相對較少,但是也表現出了獨特的音樂特徵。“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幾句對洞簫音樂的描寫,也是令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試問,哪一句不經典呢?

雖然一個是“琵琶”,一個是“洞簫”,但是音樂的藝術感染力是相同的。白居易和蘇軾都是借音樂來抒發“愁情”,“琵琶女”用所彈奏之樂來傾訴了其悲慘的命運,“洞簫客”用所吹奏之音來傾訴了其苦嘆的人生。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技藝,簡直是“超群絕倫”

三、結構內容相似

在人物設定上已然如此相似,沒想到兩篇文章在結構內容上也極為相似。

1.寫作緣由皆因“貶謫而作”。

白居易和蘇軾寫這兩篇文章的背景,其實都是因為“被貶謫”。

815年,白居易因“賞花詩”和“新井詩”被誣陷貶謫到江州;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構陷貶謫到黃州。由於是被“誣陷”,所以兩人被貶之後心情都極度鬱悶。白居易在被貶江州之後的第2年寫下了《琵琶行》,以此描述被貶後的苦悶生活;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後的第3年寫下了《赤壁賦》,以此表現被貶謫的抑鬱心理。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被貶謫”是古代大多數詩人的“必然遭遇”

2.皆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抒情。

所謂“主客問答”,字面上的意思是一人問一人答,深入地講,它是指透過作者和他人的對話描寫,來發表作者自己的觀點,抒發作者自己的情感。

如果說蘇軾在《赤壁賦》中使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是沒有疑問的:無論是否真實存在“洞簫之客”這樣一個人,文章中所記載的他所說的話斷然是蘇軾自己虛構出來的,蘇軾虛構出“洞簫之客”所說的那段話,然後剛好和自己後面的回答形成“一唱一和”之勢,以此來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因為內心有矛盾心情,所以必須藉助不同角色加以表現和抒發。

如果說白居易在《琵琶行》當中也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則或許有人不認可,但是,其“主客問答”的寫法就擺在那裡,不由得你不認可:透過“琵琶女”自我身世的一段傾訴,作者就聯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兩人的身世遭遇竟出奇的相似,這種相似直接為作者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下鋪墊。

由此可見,蘇軾寫“吹洞簫之客”,實際上是為了既能夠抒發自己哀嘆人生苦短的愁情、又表現自己樂觀心態下的自我安慰;“蘇子”就是“洞簫客”,“洞簫客”就是“蘇子”。

白居易寫“彈琵琶之女”,實際上也是為了抒發自己才華橫溢卻慘遭貶謫、懷才不遇、年華已逝的苦痛之情;“江州司馬”就是“琵琶女”,“”琵琶女”就是“江州司馬”。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主客問答,一唱一和

3.皆採用“遊——聽——訴——感”的結構行文。

在行文結構上,兩篇文章都採用了“遊——聽——訴——感”的結構模式。

白居易夜遊潯陽江,蘇軾夜遊赤鼻磯;白居易聽琵琶入了神,蘇軾聽洞簫入了神;“琵琶女”對白居易傾訴了自己的悲慘身世,“洞簫客”對蘇軾傾訴了短暫人生的哀嘆;白居易最後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蘇軾最後發出“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哲思。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琵琶行》

四、最大區別:一“泣”一“笑”,正顯作者高低之境界

綜上所述,蘇軾的《赤壁賦》在人物設定、細節描寫、結構內容方面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有這麼多的相似之處,那麼《赤壁賦》的寫作算不算是對《琵琶行》的一種模仿呢?

我認為,這些相似之處,很的確能說明蘇軾對白居易的崇拜、學習和模仿;也很能說明白居易對蘇軾有著極大的影響。

兩篇文章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

一是感情傾向不同,《琵琶行》傾向於“情”,《赤壁賦》傾向於“理”;

二是思想境界不同,《琵琶行》是“消極”的,《赤壁賦》是“積極”的。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的《琵琶行》寫到最後,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收束全文,表現了作者極度悲傷、悽切的情感。所謂“泣”,在這裡是“眼淚”的意思,連一個大老爺們兒都忍不住流下汩汩眼淚,說明這個男人真的到了“傷心處”了。

蘇軾的《赤壁賦》寫到最後,以“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結束全文,表現了作者由悲傷轉為開心、由鬱悶變為通達的喜悅心情,雖然是寫“客喜”,但實際上抒發的仍是作者蘇軾的情感。

正是這一“泣”一“笑”,見出了《琵琶行》和《赤壁賦》兩篇文章的不同思想境界:

白居易被貶江州之後,便放棄了自己“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文學主張和人生志向,並在很長時間內都顯得抑鬱頹廢,這種情感變化使得整篇《琵琶行》表現出一種“悽苦境況和悲涼氣氛”。一個大老爺們兒竟然“哭了”,這顯示出白居易的悲傷和無助。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雖然也曾心情抑鬱,但是透過遊覽赤壁,寬鬆了心情,釋放了愁緒,最重要的是透過自己內心的“相互傾訴”和“相互安慰”,最終又迴歸到一種歡快、愉悅的狀態,其樂觀、曠達之境界極少有人能夠獲得。對於蘇軾來講,摔倒了也沒什麼,關鍵是要很快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

面對挫折,面對貶謫,一個悲傷無助,一個樂觀曠達,一個消極,一個積極,其境界之高下早已得判!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蘇軾被貶黃州後透過夜遊赤壁的方式來排遣鬱悶心情

結束語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蘇軾對大詩人白居易是崇拜有加,在生活方面和文學方面,蘇軾都曾向白居易深入學習。白居易曾經在杭州做官,期間修建了一座“白堤”;蘇軾也曾經在杭州做官,期間修建了一座“蘇堤”。

白居易被貶忠州,給自己搞了一塊地取名為“東坡”;蘇軾被貶黃州,也給自己搞了一塊地取名為“東坡”,後來把自己的字號也取為“東坡”。由此可見,白居易對蘇軾的影響確實是十分深遠的。

透過本文的分析,我們發現蘇軾的《赤壁賦》確實模仿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寫法,但是其表現出的思想境界卻高於《琵琶行》,這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蘇軾被網友們譽為“古今第一才子”,此乃實至名歸!

蘇軾《赤壁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比《琵琶行》寫得更好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使蘇軾的思想境界高於常人

【特別宣告】:本平臺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