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立冬,一年好景君須記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6

四字成語什麼古薄什麼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韓可勝

立冬,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建始也。與一般的開始不同的是,建始就像建築物露出地表,讓人看得見了。冬,《說文解字》解釋為“四時盡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從立冬開始,一年要結束了。如果把一年比喻成花朵,從孕育,到綻放,到盛開,到枯萎,到凋謝……冬天就是凋謝的季節。人生也有這樣一個過程。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並稱“四立”,都是表明一個季節的開始。它們與“兩至”(夏至、冬至)、“兩分”(春分、秋分),合稱“八節”。口語中常說“四時八節”,四時是春、夏、秋、冬,八節就是這八個節氣,都是一年中的轉折點,或者說是重要的節點。

每個節氣都分三候,每候大約為五天。立冬節氣第一候,“水始冰”,這時候的冰還很薄,還不能行走,所以要特別小心,這就是“如履薄冰”成語的由來。絕大多數液體變成固體,體積會縮小,但是水變為冰,體積會增大。水變成冰的過程,困擾了許多科學家。詩人是幸福的,不用困擾什麼,只要感受大自然變遷帶來的驚喜:“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第二候,“地始凍”。中原大地開始受凍了。水結冰比大地受凍更早,因為地氣更容易保留餘溫的緣故。“履霜知地凍,賞雪念民寒”——寫下如此憂國憂民詩句的是昏庸荒淫的宋度宗,他把偏安一隅的南宋送上了窮途末路。可見,說和做是兩回事。第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是野雞,蜃是大蛤蜊。野雞怎麼能變成水裡面的大蛤蜊呢?二者花紋相似,但明顯不是同一物種。古人那麼善於觀察世界,為什麼會相信這種轉化,一定有著我們不曾明瞭的邏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海樓就是海市蜃樓,古人認為海市蜃樓是大蛤蜊吐氣所形成的樓閣,因此有“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絃”的詩句。《長恨歌》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亦真亦幻,或許寫的就是海市蜃樓。

關於立冬時節的景緻,寫得最好的當數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冬景》,寫了幾個景緻,荷盡、菊殘,只有橙黃、橘綠最亮眼。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代表物種,一般人都推薦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但是,梅花一般不吃,作為吃貨的蘇軾推薦的是“橙”和“橘”,都是柑橘類的果實,很稱我的心意。蘇軾喜歡柑橘,寫了詩,也寫了詞,數量超過了寫荔枝。他那個時代,水果不及現在琳琅滿目,冬天能吃到橘子,幸福指數一定很高。蘇軾寫橘子的詩,我最喜歡“吳姬三日手猶香”這句,這手是因為剝皮時沾了橘子皮的香味所致。其他水果的皮,大多是廢物。橘子的皮卻是一味著名的中藥,叫“陳皮”。所以現在流行的小青柑,說到底就是茶葉外面包裹了一層橘子皮,正確的飲法是一起泡。

立冬時節,中原還沒有到大雪紛飛的時候,溫暖的江南甚至還不像冬天。白居易《早冬》寫在杭州,距今差不多1200年,其景緻也適用於現在的江南:“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與“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是同一個意思。此時甚至有櫻花零星地開放,不是季節擾亂了櫻花,也不是櫻花開亂了季節,冬景彷彿春景,是因為江南本來就是鍾情於世間萬物的好地方。

《千字文》說:“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冬天的關鍵詞是“藏”。要藏好食物越冬,這是連小松鼠都知道的事情,人類自然更加懂得這個道理。人類還要貯藏好陽氣和體力,乃至一定的肉肉——冬天容易長膘,就健康來說,有適當的膘並不是壞事。冬天,我不減肥——這麼艱鉅的任務,讓我們相約在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