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作者:由 世界奇怪知識局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25

苔是多音字嗎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又到一年諾獎時。

2022年10月3日至10日,本屆諾貝爾獎得主陸續揭曉。

而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如果說哪個公眾人物對諾獎關心備至,靳東老師一定不敢謙稱第二。

在《優家畫報》對“老幹部風創始人”靳東的一次採訪中,後者說出了那句震鑠古今的名言:

因為要在《外科風雲》中演醫科教授,至少得明白基本原理……牽涉到數學的知識,我再去搜……結果又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化繁為簡,讓我發現了數學的樂趣。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知識分子型演員”靳東老師的“翻車”事蹟還有:“春節後打算組織一次一萬公里的騎行”;編造梵高名言;把茅盾文學獎寫為“矛盾文學獎”;高頻次把“無瑕”訛寫為“無暇”……等等等等

此言一出,輿論大譁。

網友們紛紛開始檢索自己的小腦袋瓜,但哪怕持續超頻執行,也實在想不起諾貝爾還有個數學獎。靳東自然而然成了笑料,而其後靳東工作室出來闢謠,稱報道中內容為“口誤”。

當然,我們以官方說的為準。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不止諾貝爾數學獎和梵高名言可以透過發明產生,楊絳名言也能用網路段子拼湊起來。“編造別人沒說過的話,是一種可恥行為”——朱自清

扯遠了,說回諾獎——今年也和往常一樣,熱鬧是別人的,數學家們依舊只能乾瞪眼,儘管物理化學生物等相關領域的突破,都離不開這個基礎學科。

諾貝爾數學獎這個玩意,憑什麼就只能出現在靳東的嘴裡?

難道諾貝爾他老人家,年輕時也是因為自己學不好數學,才在設定獎項時,故意將它排除在外?

諾貝爾討厭數學家?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當年為何不設立數學獎,坊間流傳著幾套說法。

最繪聲繪色同時也最不靠譜的一種是:諾貝爾頭頂被數學家染過綠色,才拒絕設立數學獎。

傳言說,他因為一個女人而厭惡數學家,

這個女人可能是諾貝爾的妻子、情人或初戀——對方的身份在不同文章裡時常發生變化。

總之,有這樣的一個女人,在奪走諾爾貝的愛意後,與某一位知名的數學家也產生了感情,諾貝爾恨屋及烏,連帶著記恨數學這一學科。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數學家的名字也總是變化,最常被提到的是瑞典著名數學家哥斯塔·米塔格·萊弗勒 Mittag-Leffler

名人學者的情感生活總是為人津津樂道,但諾貝爾因愛情厭惡數學,純屬無稽之談。

諾貝爾一生未婚,而他經歷的三任女友,也從未和數學家有過情感關係。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伯莎·金斯基是諾貝爾第二任女友,二人維持著不錯的朋友關係,後來她獲得了1905年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諾貝爾認為數學太理論化,在實際生活裡用處並不大。而諾貝爾獎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獎勵那些對世界有益的、傑出的“實用”發明或發現。

買菜真的用不上三角函式,因此鼓勵意義不大。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因為發明了炸藥,諾貝爾被媒體稱為死亡商人,為了改善公眾形象,他決定設定諾貝爾獎。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簽署了他的最後一份遺囑,留下了他總資產的 94%,即 31,225,000 瑞典克朗(相當於現在的16億人民幣),以獎勵在物理學、化學、醫學和文學方面取得傑出成就,併為人類和平而努力的科研工作者

聽上去似乎比桃色新聞靠譜,但這種說法同樣沒有證據支撐。

人們實在好奇,為什麼諾貝爾偏偏漏下了數理化中最基礎的數學,向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詢問原因。

委員會回覆了很嚴謹的一句廢話:

“諾貝爾獎類別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這些都是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中列出的。”

不好意思呢親,諾貝爾他老人家遺囑裡沒有列,我們嚴格按流程辦事,所以這邊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真實原因已經沒有人能回答,但回望諾貝爾生活的時代或許能窺見一斑。

1896年諾貝爾去世時,高頻交流發電機才發明5年,世界線處於19世紀末。而數學進入現代數學時期,已經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情。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誕生於1946年2月14日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並於次日正式對外公佈

短短几十年以後,藉助電子計算機和交流電,純粹數學逐漸有了重大突破。但對諾貝爾所處的世界而言,

一群拿著紙筆研究幾何的數學家,確實很難實際地為這個世界貢獻點什麼。

不過,數學家們並沒有完全被拋棄。

1994年,電影《美麗心靈》主角原型——數學家約翰·納什,和澤爾滕、豪爾紹尼因“在非合作博弈均衡理論中開拓性的貢獻”而分享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相較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約翰·納什本人可能更希望獲得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不是以數學的名義,但數學仍被諾貝爾獎認可。

俄羅斯,數學真的很強

如果諾貝爾獎真的有數學獎,哪個地區的人將成為最強種子選手?

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設立、1936年首次頒獎的菲爾茲獎,被普遍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除了美國這一公認的全方位強國,二號種子選手必定是以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人為代表的東斯拉夫人。

縱觀歷屆菲爾茲獎得主,總共66名獲獎者中,便有9名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

2022年,最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之一,是一名來自烏克蘭的女性數學家,瑪麗娜·維亞佐夫斯卡。她也是歷史上第二位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

而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卻又拒絕領取菲爾茲獎的數學家,是俄羅斯人佩雷爾曼。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佩雷爾曼不止拒絕過菲爾茲獎,還拒絕了耶魯大學的入學邀請、斯坦福大學的任教邀請

2002年11月起,佩雷爾曼先後把三頁簡短的論文貼到網際網路上,宣佈他解決了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引起了數學界極大轟動。

此後的四年時間裡,不少數學家試圖證明佩雷爾曼是錯的,但無一人能推翻他的論證。百年數學難題,被這個拒絕一切的“隱士”數學家破解。

同樣是數學很強的國家,中國量產奧數冠軍,而俄羅斯量產的是數學家。

他們在頂級數學殿堂裡有著讓人難以忽視的光芒,也吸引了各大科技公司的爭搶。

華為高價拿下俄羅斯天才少年,已經算不上新聞。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2022年1月10日,兩名俄羅斯“天才少年”加入華為,其中一位是22歲的Valeria Ryabchikova,曾獲第44屆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ICPC)冠軍

任正非曾說過:“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為什麼是俄羅斯

但為什麼是俄羅斯?時間回到17世紀末,俄羅斯迎來帝國崛起的奠基者——彼得大帝。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1697年,彼得大帝在親身體驗了西歐先進文化之後,開始發展國內科技。為了發展基礎科學,彼得規定貴族子弟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否則剝奪貴族的全部特權

俄羅斯數學起步時,中國正處於清雍正乾隆時期。

乾隆二十年,壯年期的十全老人正忙著給古畫蓋章時,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成立了。

不瞭解海外大學的人,可能不清楚這個學校的分量。莫斯科大學成立近三百年後,俄羅斯土地上流傳著一句宣言:“哪怕俄羅斯被炸成廢墟,只要莫斯科大學數學系還在,它就會重新崛起。”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影片《美麗心靈》一開頭,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就告訴學生,數學家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數學家是助力美國超越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

數學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世界心知肚明。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激烈的科技競爭,背後暗自較勁的,其實是基礎學科的競爭,所以蘇聯把教育提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同時,蘇聯嚴格執行計劃經濟體系。由於這個體系過於龐大和複雜,計劃者面臨極其複雜的數學任務,需要大量數學家主導進行,催生了蘇聯對應用數學專家的迫切需求。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康託羅維奇發明的解乘數法,對線性規劃方法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可用來計算工業生產時機床的作業時間和物料投入比,以達到生產效率最大化。1975年,因對資源最佳化配置理論的貢獻,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為了實現“有計劃的社會生產”,蘇聯建立了大量的數字模型和複雜的資料表格,用以統計和分配不同部門之間的物資流動,讓計劃經濟的執行像環環相扣的齒輪,有序地隨著預判運作。

而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因為缺乏大量專業統計人員,不能進行完整的精準核算,也就無從執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系,只能進行技術含量較低的指令經濟作為替代。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透過該表,可以算出某一部門的生產,和需要從其他中間部門獲得中間產品的數量。當任何一個部門需要修改計劃,就可以計算其它部門需要增加的產出

冷戰時代的歐美,青少年崇拜物件大概是搖滾明星。而在蘇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才是當之無愧的全民偶像。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蘇聯推出了大量培養數學興趣的圖書和活動。比如曾經引進中國的《莫斯科智力遊戲》,至今在美國仍然流行

想要持續產出數學家,光是崇拜遠遠不夠。

數學家的選拔機制,應該像成熟的工業流水線,批次培養優秀的數學天才。

蘇聯確實搞了一套全民海選數學家的機制,讓數學種子選手從小升初時,就和普通小孩分流。

在小學即將畢業時,數學物理科普雜誌Quant會發行一份試題,學生做完試題後,需要寄給當地指定部門,由專家評閱試卷,再由中學教師、大學教授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面試,一路過關斬將後,升入專門的“數學專業中學”。

三年後,將有再一次晉級考試,被淘汰的學生轉進普通高中,優勝者將進入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的實驗班。

到這時,真正生存下來的人不到10名,和如今全民選秀的最終出道位差不多。

蘇聯這一套選秀般培養數學家的模式,讓蘇聯以不到美國60%的GDP

(注:計劃經濟下的蘇聯無GDP概念,而是採用實物生產體系MPS核算,其“GDP”為大致估算)

,和美國抗衡了半個世紀。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1961年4月12日東方一號發射升空,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蘇聯解體後,留給數學的遺產仍在持續。

從1990至2006年,五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共有6位“蘇聯”數學家獲得菲爾茲獎。

他們出生於蘇聯時期,受蘇聯教育體系培養,佔了五屆獲獎人數的三分之一。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STEM科目,也就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2016年9月14日,美國研究所與美國教育部綜合了研討會與會學者對 STEM 未來十年的發展願景與建議,聯合釋出《 教育中的創新願景》(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

上個世紀由蘇聯發明的STEM教育體制,至今仍在美國和中國廣泛使用。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

如今數學界絕對的權威非美國莫屬,常年包攬眾多數學獎項,這其中貢獻最多,

除了美國本土數學家,第二名就是出生於俄羅斯的數學家。

考慮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唯一的“美國裔美國人”是印第安原住民,假若以祖源追溯,獲獎者大致會勻態分佈在後幾位國家裡,所以實際比例,並非像上圖中看到的那樣誇張。

蘇聯解體後的20年裡,共有5位俄羅斯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他們中有4位在俄羅斯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卻只有1位在俄羅斯工作生活。

天才們不斷外流,量產數學家的蘇聯時代已經落幕,但俄羅斯人統治數學王國的時代,還未結束。

而隨著俄烏之間高烈度衝突持續,

在那些不知名的死者裡,又有多少是還沒來得及展露鋒芒的,足以改變世界的數學天才呢?

如果沒有戰爭,這對兄弟民族或許可以拿到更多菲爾茲獎,昂首闊步走進數學最高殿堂,舉起那枚金燦燦的阿基米德頭像。

參考資料

1。《頂級俄國數學家是怎樣煉成的》。愛數學之家

2。

《尋覓高擎光明火炬的巨人——重讀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文學獎遺囑》。黃鐵池

3。《

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錢,為何發了120年獎還沒發完?》

。極目新聞

4。《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再思考》。張志元、李政隆

假如有諾貝爾數學獎,第二強國為何是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