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作者:由 正一品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17

太平天國東王能反的起嗎

太平天國運動

,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較為特殊的

農民起義

,留下的奇葩事也非常多。除開

亂改曆法

這種過於離譜的事情外,太平天國給清朝時期中國各省改的名字,也是一個比一個奇葩。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太平天國取的好名字

在太平天國改的這些身份名稱中,改得比較好的大概就是

南京

,洪秀全將其名字改成了

“天京”

“京”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

“首都”

的含義,而南京和北京這兩個城市名稱,沿用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明朝時期實施的

雙首都制度

自明成祖朱棣後,

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正式首都,南京則成為了大明朝的陪都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到了清朝時期,北京成為了大清的唯一首都,南京這座城市被改名為“

江寧府”

像我們常說的《南京條約》,其實是建國後國人習慣的名稱,但是在清朝時,此條約又被稱為《江寧條約》或者《萬年和約》。

在新中國建國後,國內各大城市曾掀起過一陣改名風潮,人們就把“南京”如此氣派的名字,重新拿出來用了。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所以按照慣例,在中國的土地上,政權的首都都可以以“某京”來命名。

比如說西安是曾經的十三朝首都,在部分時候也被稱為“西京”。再比如宋朝時期的開封,為了和西京相呼應,也被稱為“東京”。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對於當時的太平天國來說,作為一個

政教合一的國家,

首都可以用“天某”或“聖某”來命名。

再加之,我國自古以來把首都稱作“某京”的習慣,南京就這麼被改名成“天京”了。

單從名字好壞來看,天京這名字還算不錯。只是天京的發音與如今的“天津”相似,也不知道當時的南京人,吃不吃狗不理包子。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太平天國取的壞名字

但除了

“天京”

此名外,太平天國給其它省份改名字,就顯得非常的沒文化了。

比如說,當時為了避諱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的名諱,太平天國把國內帶有云、山、貴等字的省份名全改了。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於是

雲變成了芸,山變為了珊,貴改成了桂

雲南變成為了芸南,山西改為了珊西,貴州變為了桂州

另外太平天國是一個以反抗清政府起家的勢力,太平天國自然要對清政府重視的地名進行貶低。比如說直隸省,因為

“直隸”

這兩個字有天子腳下土地的意思,因此太平天國直接把直隸省改名成了

“罪隸省”

再比如黑龍江一代,曾經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原本的含義是“

水黑得好似蜿蜒的黑龍”

的意思,結果太平天國直接給它改成了

“烏龍江”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其實在我國曆史上,因為要避諱帝王名字而修改某處地名的情況,屢見不鮮。

比如現在的江蘇宜興市,原本的名字叫做“

義興”

,但宋朝時為了避諱高梁河車神

趙光義

的名諱,將其改為了

宜興

再比如廣東梅州,原本叫做

敬州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追封他爺爺趙敬為簡恭皇帝,於是敬州被迫改名

梅州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此外到了明朝時期,明代的各個皇帝,開始用五行當做名字中某個字的

偏旁

。後隨著明朝宗室人口越來越多,常規的帶五行偏旁的字越來越不夠用了。

於是明朝宗室們就開始造字,後來硬生生造出了一張“元素週期表”出來。

由此可見,古代皇帝讓地名更改以避諱自己的名字,通常皇帝都會給這個地名改個比較好聽,或者有比較好含義的地名。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像宜興和梅州,老名字很好,但新名字也不錯。或者像明朝那樣,皇帝的名字用新造的字,就不會出現實際地名和其他人名重疊的情況了。

像太平天國這種簡單粗暴改名字的,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太平天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葩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一幫子大老粗沒啥文化,給地名取新名字,自然是怎麼簡單粗暴怎麼來。

實際上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的人,他也沒啥文化,但他和太平天國不同的是,朱元璋取得了全國性的政權,有的是全天下士子來當自己的“智囊”。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名字一個比一個奇葩,“沒文化真可怕”

由此朱元璋給地方改名就要優美很多,比如說寧波的古地名

“明州”

,在明朝建國後為避諱王朝的名諱,經學子名建議改名寧波,取

“海定則波寧

”的含義。寧波這個名字,比起芸南、烏龍江等名字自然要優美且有內涵得多。

當然這種情況更深層次來看,是洪秀全為建立政教合一國家,沒有取得中國傳統士子和士族的支援,導致其身邊沒有“文化人”出謀劃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