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作者:由 南書房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8

八旗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搶昌平時,我子陣亡。上邊賞的人並我兒媳俱為本牛錄畢牙祿佔去,止剩我夫妻二人。及牛錄折屯,我貧苦無力,不能搬家,在發談牛錄屯居住一年後,往本牛錄處來,丈夫餓死途中。

以上所述乃史料《清太宗實錄稿本(漢譯本)》中記載的一個發生於公元1642(崇德七)年八旗成員中的一個真實案例,即正紅旗託格退(人名)牛錄下灣都裡(人名)的妻子控告託格退的陳述詞。此事引起了皇太極的重視並有幸得到了妥善處理,最終灣都裡的妻子獲得了兩名男人的賠償、退還了兒媳,且所處的牛錄官員被上級革職查辦。

從這個案例也可具體看出,當時八旗內部許多牛錄的部民所處的生活狀態和所受到的壓迫程度,顯然,這與清軍入關之後的八旗子弟所享有的優越待遇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為何呢?與此同時,筆者為何要說清軍入關之前的八旗制度是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所服務的“機器”呢?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與讀者朋友們做一個詳細的分析。(注:本文主要討論清軍入關之前的八旗制度)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這是對清朝入關之前八旗制度的一個籠統定義,也是區別於明朝方面的“五軍都督府制度”的一個重要標誌。除此以外,八旗士兵與明朝士兵的本質身份其實也截然不同,明朝的兵士大多是出身農民,從軍之後主要倚靠著明朝政府發放的軍餉和賞賜維持家庭成員或者自身的生計,此外基本沒有多餘的經濟來源,所謂“自謀生理,兵士在外,別無家業,維恃官給錢糧”便是如此,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明朝計程車兵更像是一種職業兵,或者某種形式的“僱傭兵”。而八旗士兵則與此恰恰相反,“軍餉”這一詞語在清朝入關之前基本上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最高統治者是不需要付給八旗官兵任何實質性酬勞的,在這種情況之下,那麼統治者又是以什麼來維持八旗士兵的戰鬥力呢?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八旗鎧甲

答案是戰爭。透過戰爭擄掠資源是存在於八旗士兵中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也是維持生計的主要手段,每逢出征作戰時士兵一家都會歡欣跳躍著,因為每次在戰爭過程中所獲的戰利品以及人口等能增添家中的財富和勞動力,從而改善生活條件。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便是,被八旗制度統治下的成員每逢出征之前所必備的諸如甲冑、兵器和戰馬等都得個人置辦,國家對此一概不負責。這也就是為何後金處於經濟水平十分不濟的情況之下還能發動大規模戰爭的一大主要原因了,對他們而言,越是揭不開鍋的時候越要發動戰爭,透過戰爭的掠獲才能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八旗鎧甲

然而,儘管清軍入關之前八旗士兵所參與的戰爭幾乎連續不斷,但大部分人依然過得十分貧窮。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當時八旗組織下的各族人民過的是一種封建農奴式的生活,其身份與被統治的遼東漢人基本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不僅需要對旗主盡各種封建義務,而且還得服兵役,在此之外,他們的家人和奴僕還得從事採集或者農業生產,並負擔十分沉重的封建徭役。譬如:單從公元1633(崇德七)年所記載的徭役種類就高達21項。如果仔細分析這些差役種類的性質的話,可以看出有些是屬於封建差役,是八旗成員向旗主應盡的義務,且基本都需要親身服役,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采用貨幣式的僱傭制。另一方面則是屬於封建納貢,是八旗成員向旗主定期繳納的貢物,也是一種封建的義務,所要交納的基本都是實物,與前者如出一轍同樣沒有采用貨幣代替實物的和買制。這是一種典型的封建徭役制度,為抑制八旗基層成員出現私有財產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服務的“機器”

八旗旗幟

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清朝入關之前的八旗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講便是一臺為統治階級和上層官員所服務的“機器”,這是當時後金社會落後和原始性的體現,也是一個由原始的狩獵採集文明步入農耕文明所經歷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