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作者:由 清風明月且徐行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05

吞炭漆身是成語嗎

我們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那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裡?

追其根源,這句話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一名刺客之口,而他不但是刺客,還是一名失敗的刺客。

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最開始是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幹活,但不被賞識,泯然眾人;後智伯滅範氏、中行氏,又投身於智伯門下,智伯禮遇且賞識他,以國士待之;後趙襄子打敗智伯,將智伯的頭砍下來做成飲酒的容器,本來豫讓都已經逃到山上去了,可以免於一死,但當他聽說這件事後很氣憤,於是決定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並說出了那句震盪千古的名言“士為知己者死!”

是的,士為知己者死!

其意志之堅定,信念之執著,行動之果敢,即使放在他之後的幾千年,也較為罕見。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刺客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一刺趙襄子。

由於趙襄子衛隊眾多,戒備森嚴,於是豫讓更名改姓,化作受過刑罰的人,混進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的隊伍中,打算趁趙襄子如廁之時行刺於他,但是失敗了。

因為趙襄子第六感太強了,感覺不安,預料有大事發生,於是將修整廁所的人都抓起來審問,發現刺客果然是豫讓。

負責審問的人就問豫讓,“你想幹什麼?”

豫讓坦然答道:“我要為智伯報仇!”

於是負責審問的侍衛就準備殺掉豫讓,但是被趙襄子阻止,趙襄子說,“像智伯這樣死去的人都有家臣想著為他報仇,真是義士,放了他,我以後小心謹慎些就是。”

此情此景,如果換成古龍的江湖,大概是這樣的場景。

趙:你來了?

豫:我來了。

趙:你不該來。

豫:我已經來了。

趙:智伯已經死了。

豫:但我還活著。

趙複雜地看著豫讓,發現他的神色坦然,不似作偽,道:“你走吧,我不忍殺你。”

豫:你放過我,我卻不會放過你。

趙:我知道。

豫:你會後悔的。

趙:我做事從不後悔。

於是趙襄子就這麼放走了豫讓,而豫讓也開始謀劃他的下一次刺殺。

二刺趙襄子。

經過上一次的刺殺失敗,豫讓覺得趙襄子的侍衛都見過他,簡單的喬裝打扮就不能矇混過關,於是他將生漆塗抹身上,使面板潰爛;吞下炭火,燒傷自己的喉嚨,改變聲音;拔掉自己的鬍子和眉毛,以虐己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外貌,只為了一次不知道是否成功的刺殺,以至於當他上街喬裝討飯的時候,他的妻子都沒能認出他。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漆身吞炭,扮成沿街乞討的豫讓。

豫讓的朋友認出了他,就很詫異:你不是豫讓嗎?怎麼搞成這個樣子?

豫讓就將前因後果告訴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聽了很難過,“你這是何苦呢?你這麼有才,只要你肯委身侍奉趙襄子,肯定能取得他的信任,到時候要報仇豈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豫讓義正詞嚴地說道,“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還是選擇這樣做,就是要使天下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由此可見其心性之正直,或許他不是憑藉超凡的武藝被智伯所看重,又或許也不是憑藉過人的謀略被智伯所依賴,但這份磊落與秉性一定是他能被智伯所禮遇的原因之一。

於是,在打聽到趙襄子經常出行的時間和路線後,豫讓埋伏在一座橋下,只待趙襄子從橋上過,就一躍而起,將其擊斃。

但天不遂人願,他又失敗了。

在趙襄子準備過橋的時候,馬匹受驚,豫讓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發覺。

趙襄子就責問豫讓:“你曾經不也是範氏、中行氏的臣子嗎?智伯把他們消滅了,你沒有想著為他們報仇,反而委身於智伯。現在我只不過是幹了跟智伯一樣的事情,你為什麼非要殺我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意思就是,我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豫讓二刺趙襄子失敗,面臨被殺的結局。

三刺趙襄子。

趙襄子聽了豫讓的回答,很感動,但是又不能再次放走他,於是下令讓士兵將他殺掉。

這個時候豫讓向趙襄子提出了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請求,他請求趙襄子脫一件衣服下來,讓他象徵性地刺殺,也算是報答了智伯的恩情。

趙襄子答應了豫讓的請求,脫下自己的外套丟給豫讓,於是豫讓拔出寶劍多次刺擊於它,仰天大呼:“吾可以下報智伯也”,然後自刎而死。

據說豫讓死了之後,他的事蹟傳遍趙國大地,趙國的仁人志士無不為之悲泣。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豫讓斬衣三躍以報智伯,後自殺而死。

豫讓,一個失敗的刺客卻被後世銘記

豫讓斬衣三躍以報智伯,後自殺而死。

如果以成敗論英雄,豫讓是失敗的,他不如曹沫、專諸,因為兩次刺殺皆以失敗告終,最後只能用刺衣自刎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報答智伯之心;

如果以武藝論英雄,豫讓也是失敗的,他不及聶政,能於諸多侍衛中取敵之首級,如果豫讓武藝了得,第一次的刺殺應該就能成功;

如果以謀略論英雄,豫讓更是失敗的,因為智伯以國士待他,但他卻不能以謀略計謀助智伯行事,進不能勸於政事,退不能助於兵事,當智伯兵敗晉陽城,他最後也只能用一己之性命,三刺趙襄子,以報答智伯的恩情。

那為什麼一個失敗的刺客,能名列史記,被千古傳唱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純直的秉性,忠義的事蹟。

純於君主,即使智伯身死,樹倒猢猻散,趙襄子勢強兵壯,人皆懼之,但依然秉持著“為知己者死”的信念,漆身吞炭,斬衣三躍;

純於自己,在智伯身死之後,他本可以逃脫,然後活下來,畢竟智伯生前勢大,門客眾多,以趙襄子的胸襟不可能專門去找豫讓的麻煩,只要他自己不找死,他就不會死。但是他沒有,他忠於自己的操守,忠於自己的道義,忠於自己的信念,一刺不成就二刺,二刺不成就三刺,直到身死;

甚至純於敵人,憑藉豫讓的品性,他本可以去其他諸侯國,事二主,甚至可以直接委身到趙襄子的門下,取其信任,這樣報仇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如要離刺慶忌。但是他沒有,他覺得這樣是不對的,有悖君臣大義,心中道義,於是他選擇了最困難的道路做最困難的事,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但正因如此,他才是豫讓,是士之風骨,是俠之道義!

不欺人,不欺己!忠義秉直,壯懷激烈,雖身死,猶不悔也!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