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週末燒香”成為潮流,年輕人拜的是佛,還是焦慮的自己?

作者:由 心泉心理諮詢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5

雙讚的意思是什麼

當“佛系青年”不再是特立獨行的標籤,而成為他們的

真實烙印

時,我們就應該知道,年輕人去寺廟求佛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週日下午的

雍和宮

,人煙不斷的

法喜寺

,一到週末,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在蒲團前虔誠的舉起香火,排好隊,向佛傾訴自己心中的小小的倔強。

“週末燒香”成為潮流,年輕人拜的是佛,還是焦慮的自己?

圖源網路

有人說,“

週末拜佛

”的興盛源於生活的不確定性。但當曾經被橫掃的牛鬼蛇神,重新變成一種

潮流

,我們不禁會問:

這屆年輕人是不是真的開始信佛了?他們去寺廟拜的到底是菩薩,還是焦慮的自己?

我們聽聽諮詢師怎麼說~~

潘東老師

“佛為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沒覺醒的未來佛”,這樣看來佛和眾生本體無二,區別的不過是意識的層級。

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

在這個資訊爆炸,迅猛發展的環境裡,站立的很辛苦,想站穩就需要內裡有個定海神針,那就是

信仰

,可以作為信仰的有很多,可以信仰共產主義,把社會的責任和自己的使命連線起來,也可以信仰佛,去為善,去修習內心。這樣看來苦痛時想去抱個佛腳也能理解了。但

抱佛腳有抱的方法

,如果搞錯了,那結果會是無功而返,氣急敗壞,再入迷茫。

佛法是一套精密的理論體系,有方法,有實證。如果放棄學習,只是想用一點香火錢,一點遊玩的時間就達成所願,那就好像給了諮詢師諮詢費,然後坐在對面說:“你改變我”或“你改變我身邊的人”一樣,忘記了所有的前行都要用自己的腳,

佛也好,諮詢師也罷,都不過是

協助你前行的助力

。切勿本末倒置,入寶山而空手歸。

李蕾老師

在“人定勝天”的年代,提倡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沒有人去拜佛,因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如果得不到是我沒有努力。

現在的時代,人們的需求已經從吃飽穿暖提升到精神層面,滿足這部分需求

單靠個人奮鬥

已經難以實現,或者從出身開始,被父母給予的期望過高,同樣無法實現,當這部分願望讓內心感到無法被支撐時,選擇求助眾佛,

聊以自慰

吧。

胡賢老師

我們二十多歲時就沒有想過燒香拜佛這件事,都在忙著玩。寺廟對我來說就是個景點。但我想,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燒香拜佛,是

樹洞

,也是

許願池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的確非常大,也許他們對佛教文化不是百分百了解,但是他們內心堆積的許多思緒和願望,總是需要一個地方去傾訴和託付。在瘋狂內卷的社會里,大家都累都忙都焦慮,觸及人心的交流變得非常難得。而中國的寺廟除了宗教屬性,一般也會開放為旅遊景點,這就為大家去燒香拜佛形成了極為便利的物質條件。

在佛像前,點上一柱香,氤氳之中默唸心中所想所念,似乎那些情緒便得到了某種表達和安放。

這種具有儀式感的傾訴和許願,也許能讓年輕人暫時從平日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中得到一些撫慰吧。

攸揚老師

寺廟對我父母來說就是一個帶著心理暗示的食堂,我問過他們關於佛教的文化淵源宗旨,一問三不知,只知道磕頭拜佛吃飯。

不過這樣也挺單純,只

關注當下

活在當下

,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心願。

法源寺就在我們家對門,但我只想拿個坐墊過去曬著太陽練一會兒正念。而

我們家老頭老太太每個初一、十五都進廟,拿著居士證可以免費掛單吃齋,祈福健康長生不老。樂此不疲,看來

不同人群對廟的投射都不一樣

。各取所需吧。

“週末燒香”成為潮流,年輕人拜的是佛,還是焦慮的自己?

佛曰:人人皆可成佛。

佛又曰: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而唯有放下

執念

,才能

自渡

我不認為年輕人會像封建社會一樣篤信佛教,因為在中國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

人們會變通

求這個佛久拜無果,或者算命先生的話自己不愛聽,那就是廟宇不靈,算命的都是騙子!是迷信!大家只聽自己想聽的東西。

“週末燒香”成為潮流,年輕人拜的是佛,還是焦慮的自己?

而寺廟,就是年輕人存放焦慮的

精神驛站

。放下焦慮,放下執念,才能一身輕鬆的去追尋希望,在下個週一早上元氣滿滿的迴歸工作。

但相信有一天,寺廟一定會變成我們自己的“五臟廟”,而

那時候的你

就是自己要拜的至尊大佛。

“週末燒香”成為潮流,年輕人拜的是佛,還是焦慮的自己?

今日話題

你去寺廟拜過佛嗎?應驗了嗎?

留下你的精彩評論吧~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