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閱讀理解考點梳理

作者:由 淺笑說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1

如何理解人恆過然後能改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閱讀理解考點梳理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從困境造就人才和安樂毀滅國家兩方面證明論點。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2、第一段列舉的六個人有什麼共同特點是:

都經過艱苦的磨鍊,最後都成就了偉業;

說明的道理:

困境造就人才:

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點。

3、一個人要成才,在客觀方面要經受艱苦環境的磨鍊:

(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主觀上要經受精神意志上的磨鍊;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4、末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總結全文,深化主題,強調中心論點。

5、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理解,並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一觀點。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說,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如:吳越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經過十年的磨鍊,越國戰勝了吳國。而吳王夫差驕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進取,最終為勾踐所敗,身死而國滅。

6、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中心論點的。(論證思路)

首先連舉六個偉人的事例,說明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接著論述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然後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最後得出結論,提出論點:“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7,“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是否可以刪去?為什麼?

不能刪去。原因:①這句話之前的內容是從正面論證“生於憂患”的觀點,這句話則是從反面論證“死於安樂”的觀點。若刪去,則不能全面、充分地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②這句話之前的內容是從造就人才的角度進行論述的,而這句話是從治理國家的角度論述的。由個人到國家,使得論證更全面、更周密。

8.孟子語言的特點,

大量運用排比,如“舜發於畎畝之中……”,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強調突出了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富有感染力。

9、名言警句:

(1)人恆過,然後能改。

啟示

:一個人犯錯是難免的,犯錯不可怕,只要知錯能改,就能不斷進步,我們要學會包容。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啟示:

人要有所作為,擔當大任,必須經過艱苦環境的磨鍊。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錯誤,只要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經歷磨難,就能有所作為,到達理想的彼岸。

10、結合本文補充道理論據

(1)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納跨少偉男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