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到底如何打造“商品力”和“產品力”?

作者:由 餐飲O2O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4

如何提升我們的商品力

到底如何打造“商品力”和“產品力”?

有人說:市場變了、需求變了,那一定是有人創新了。

盒馬在“新零供大會”表示,要從2023年起,以“一萬億銷售,服務十億消費者”為目標,10年為期,去堅持價值投入,做對而難的事——

全面建設商品力。

今天以蔡鈺老師的《商業觀察》,以盒馬打造商品力與產品力的案例,學習這兩個重要的商業變數。

01

如何建設商品力?

從盒馬提出“商品力”這個概念起,我們就可以說,盒馬的新零售探索也進入“下半場”了。

在上半場,盒馬探索的是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它摸出了“

零售+外賣+餐飲

”這個模式,並且驗證了它的正確性。

這種模式特點是

數字化、網際網路流量、30分鐘物流

,主要以經營

生鮮、熟食

等產品為入口,並透過

線下試吃和線上配送

等方式,贏得市場,建立了品牌,打造了

商品力

而到了2022年底,盒馬CEO侯毅說:“

今天越來越多人選擇盒馬,不是因為盒馬的配送更快,而是盒馬商品差異化能力越來越強。

它的首席商品官趙家鈺說得更扎心:“

模式不再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了,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夯實基礎,同時向商品要流量。

到底如何打造“商品力”和“產品力”?

也就是說,新零售上半場的核心競爭力是

模式創新

,而下半場過渡到了“

商品差異化的能力

”。

那麼在下半場,模式這個東西是失效了嗎?不是,恰恰是因為太有效,家家仿效都給置辦上了。

你想,數字化、網際網路流量和30分鐘物流,現在已經成為了零售行業的標配,家家都能用。現在又迴歸商業的本質原點,

好產品才是根本,即需要產品力

比如,當所有配送上門的生日蛋糕都能贈送小魔術,顧客的決策標準就會又回到哪個蛋糕真的好吃;

當所有的手機SIM卡都贈送100G的流量,顧客的決策標準就又會回到誰家的訊號覆蓋能力更強。

這是為什麼盒馬要去做“

商品力

”。

侯毅給盒馬所定義的商品力又分成兩種:

一種是創新能力,是用來滿足消費者新鮮感的;另一種是低價能力,是透過重構供應鏈摳出來的。

但是,盒馬要全面建設商品力,並不是要去自建供應鏈,搞中央工廠,而是在大市場裡面去挑選它看得上的供應商,然後提需求,請對方代工。

它在10月底開的這場新零供大會,也就是為了揀選一批值得長期、深度合作的供應商,來給它做包子、種水果、養黃帶鯧魚。

請你注意我用到的一個詞:

代工

。對,

盒馬跟供應商的關係更像是蘋果和富士康的關係。

它自己把這種關係叫作新零供關係,也就是新零售時代裡零售商跟供應商應有的關係模式。

我們來看看新零供關係跟傳統零供關係有什麼區別。

在傳統零售行業裡,零售商代表強勢渠道,商品供應商想要借別人的場子賣貨,得交“買路錢”來補貼賣場,也就是上架費、營銷費、墊資費等等各種,這些買路錢又都會折算進商品的成本價裡。

這之後,零售商再給商品加價15%~30%,在終端門店上架銷售。

這還沒完,如果商品是有保質期的,賣場通常還會把保質期不足1/3的商品退回給供應商。

所以在傳統的零供關係裡,零售商就像一張高速公路網,不但收過路費、還要分紅,而商品從生產到交易的大量風險成本都是甩給商品供應商來承擔的。

這種關係對零售商來說確實旱澇保收,但壞處也有,就是它沒有壓力去真正理解使用者。所謂的D2C,零售商懶得做,供應商做不到。

02

產品力如何打造?

盒馬鮮生提出新零供關係,即與供應商一種共生關係。也就是說盒馬鮮生效仿蘋果一樣,做起了

供應鏈鏈長

那盒馬怎麼幹的呢?盒馬的“新零供關係”分兩層:

第一層,零售商不向供應商收取任何渠道費用,什麼上架費、促銷費、退貨成本,一概取消。

第二層,盒馬來給供應商提商品研發需求,並且承擔前期的試錯成本。盒馬把商品採購走了之後,哪怕發生損耗、逾期賣不完,成本也是盒馬來擔。

那盒馬這是要搶夥伴和體現高風亮節嗎?還不是,是為了做好責任分工。它所提出的商品力,其實還對應另外一個詞:

產品力

到底如何打造“商品力”和“產品力”?

盒馬把這些商品交易環節的成本和責任都接到自己手裡,其實也就收回來了更大的商品主導權。賣貨的責任都在盒馬手裡,那麼下單訂製什麼商品的權力也就回到了盒馬手裡。

這樣一來,供應商和零售商就各司其職,一個負責提升產品力,一個負責提升商品力,關係反而簡單了。

對盒馬來說,它承擔了賣貨的責任,也就得以真正保持對使用者需求的敏感度,還不用向供應商的畏難情緒妥協。

所以在這種新關係裡,盒馬就扔掉了“渠道”這個保底身份,成為了權責自負的商業買手,逼著自己不得不創造顧客價值。

為此,在每3-5家正店旁邊,建立一個處理臨期食品等折扣店即奧萊店。

所以它都提什麼樣的商品需求呢?什麼免淘洗的小罐白米、冷鍋串串的調味汁,這些訂單生產商一開始接單的時候都覺得不可理解,但上架之後還真都賣得挺好。

利用阿里技術溢位,以網際網路思維,切入熟食、生鮮食品等生活用品賽道。經營上,以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支撐,線上線下結合,像山姆、Costce一樣,建立了一種新零售賣場,即盒馬鮮生模式。

比如把盒馬的“零售+外賣+餐飲”模式調一下順序,變成“餐飲+零售+外賣”的話,可能更容易理解:

它跟“零售+外賣”模式競爭時,是用

餐飲消費頻次打超市消費頻次,高頻打低頻。

它跟“餐飲+外賣”模式競爭時,是用

海量打少量,用強信用打弱信用

比如,盒馬有一個做飲料的供應商是武漢的叫“金匯泉”,它在跟盒馬接觸之前,也給網易嚴選做過代工。

金匯泉發現,網易嚴選在訂製產品的時候,只要求在代工廠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做一做品質升級就可以了;

但是盒馬就直接提了一堆根本沒聽過的需求:去色、降低甜度、去掉冷鏈環境、在冬天可加熱飲用等等。一款酸梅湯而已,從提案到上市花了4個月。

盒馬提要求還不算,它對自己的角色定義其實比買手還要再往前推一步,是當作類似蘋果公司那樣的責任和決策中心,它不光揀選供應商,還會參與到供應商的能力搭建環節裡去。

比如說它為了想要一種辣醬,跟老乾媽形成差異,會自己派團隊到盧安達去找辣椒。

盒馬所面對的牛奶供應商、龍蝦供應商,也就相當於立訊精密、歌爾聲學這樣的果鏈代工廠,該造什麼樣的AirPods耳機,立訊精密說了不算,但造出來的耳機怎麼賣、賣不掉怎麼辦,也不需要立訊精密負責。

盒馬有個供應商叫“上海翼倍”,創始人是家樂福出身的。翼倍曾經接到過盒馬提的一個需求,研發一種用微波爐加熱也能像蒸過一樣鬆軟的包子。

翼倍就去試了幾十種麵粉、幾十種配方都不行,以為這事兒就不了了之,結果突然收到了盒馬團隊從內蒙古寄來的一大堆不同品種的麵粉。

翼倍的總經理震驚了,說自己在零售業幹了這麼多年,從沒有聽過哪個甲方會給乙方送麵粉、送原材料的。

所以兩邊一通合作下來,終於做出合格產品,起名叫“叮叮包”,模仿的就是微波爐叮一下的聲音,現在這種叮叮包已經成了盒馬平臺上的網紅產品。

翼倍自己的產品力也因此被提上來了,它也從原來的20平米小車間變成了現在2家工廠、產值1個億的麵點生產商。

03

產品力帶商品力

盒馬建設自己“商品力”的方式,是在新零供關係裡把自己變成蘋果,用鏈主身份來深入供應鏈,以承擔商品的研發和交易成本為代價,來換取商品的創新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

而站在商品力的角度上,你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盒馬需要有自己的奧萊店體系了。AirPods如果賣不完能退給立訊精密嗎?顯然不能,只能蘋果自己想辦法。

換句話說,盒馬奧萊店和新零供關係,就是在給它的“

建設產品力

”這個終極目標託底。

這也是為什麼盒馬規劃奧萊店的原則是每5~6家盒馬鮮生門店正店,就要配置一個奧萊店。

在當前的盒馬體系裡,大部分磕碰過的商品或者當日沒有賣完的日日鮮商品,只要品質沒問題,當晚就會轉運到附近的盒馬奧萊裡,以折扣價銷售。

無論生鮮、水、奶,還是各種熟食等都是這樣的。又稍帶銷售各種日常生活零用品。盒馬不是在選品,而是在研品,並培養了許多“準白牌”企業成為正品。

以獨特經營活動形成的產品力,與各種競爭對手進行競爭。

到底如何打造“商品力”和“產品力”?

產品力是產品對目標消費者的吸引力。

主要體現在品質,價格,品牌,以及創新等方面對目標群體的吸引力。

產品力需要謹慎看待產品與行業生命週期,不斷進化產品形態和類別,突破產品力的生命週期侷限,是產品開發永恆的主題。

商品力是消費者所認知的該品牌商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商品力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不變的法則,也是品牌贏得市場競爭的基礎。是產品變成商品以後的交換能力和交易能力。

賣場生意除了建立供應鏈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打造商品力和生產力的能力。盒馬鮮生顯然做到了。

另外,

快速迭代的商品,也成為天然的引流利器。

資料顯示,盒馬使用者的消費頻次達到4。5次/月,付費會員的同比增長達到50%。“不僅我們有增長,跟盒馬一路走路的合作伙伴也成長了。”

侯毅表示,商品力的建設,離不開零供雙方的努力,拋棄過去商超用低成本“大牌平替“的思路,做可以引領潮流的自有品牌,堅信價值創造,主動創造需求。

“基於消費者洞察和品質升級,將所有商品重做一遍。”侯毅指出,盒馬將依託全新的

“三橫三縱”體系向上、向下、向外走

向上走,以品質升級、差異化為導向;

向下走,透過供應鏈重構,把商品價格打到大賣場的一半;

向外走,海外進口的商品是國內零售企業的差異化競爭機會點,“中國零售的商品競爭力落後發達市場至少10年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藍海市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