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義門陳:忠孝為本 耕讀傳家

作者:由 姓氏圖騰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3-14

一門忠孝什麼意思啊

現在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家風教育,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

“義門陳”的優良家訓

“義門陳”

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姓一族,從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陳旺移家於車橋開始,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陳氏奉旨分家,歷經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時期人數多達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

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宋呂端)之盛況。開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不少江南名士皆肆業於其家,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條”被宋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公元1062年,義門陳氏奉旨分家,共分291莊,家眾散處全國各地,其後裔繁衍至今多達三千餘萬人口。

義門陳遺址

義門陳,座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義門陳開基始祖陳旺因官置產、造屋興家於江州德安縣常樂裡,陳旺及其子孫以孝道治家,撰家規,立家範,置田產,辦書院,曾經的義門陳方圓二十多公里的區域裡,建有旌表臺、百柱堂、御書樓、議事廳、德星樓、文昌閣、接官廳、東皋祠、永清寺、九里殿、都蠶院、鞦韆院、壽安堂、義門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偉建築。

後來義門陳遺址毀於明初戰亂,為再現義門陳文化,當地恢復了“議事廳”、“三道門”等文化遺址,修建了“義門陳文化歷史展覽館”,“義門陳分莊紀念廣場”、“義門陳先祖陵園”及配套景觀工程,佔地約150畝。

2008年成功申報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積極開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多次開展義門陳文化專家學者研討活動,2013年,舉辦了“海峽兩岸義門陳文化交流”活動。

義門陳:忠孝為本 耕讀傳家

義門陳氏家規

義門陳氏家規由《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家範十二則》構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側重規範家族成員的行為,是家族事務的具體管理辦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體現了“一公無私”的本質與內涵,被當朝奉為“齊家”的典範;“家訓”、“家範”側重規範家族成員的思想,訓導家族成員孝順重親、團結和睦、明德修身、禁絕非為,形成良好家風傳承後代。整部義門陳家族規範集中體現了忠孝仁義的儒家理念,閃耀著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維繫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內容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義門先祖伯宣公是陳旺的祖父,伯宣公出身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註解史書八十七卷而名聞朝野。公元731年,伯宣公到廬山訪友,見山川秀麗、清幽怡人,不忍離去而定居此地。就正是陳旺舉家落腳之地。

此後,義門陳氏創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出現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之盛況。

唐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旌“義門陳氏”,後又屢朝旌表,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讚,“義門陳”遂名傳天下。

一套家族規範

在義門陳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裡都懸掛著“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的對聯,這是義門陳第一代祖先陳旺以身施教,對後世子孫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條家規。

【家訓十六條: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尚節儉以惜財用……】

1100年前,義門陳第三任族長陳崇創制了《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和《家範十二則》,三位一體,形成了義門陳氏的良好家風。義門子孫恪守祖訓,以孝義治家,定族規、置田產、辦書院,建立了一個同耕日月、共享太平的大家庭,構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古代和諧社會的典範。

義門陳《家法三十三條》,條條說的是公理,行的是公道,其核心依然是“至公無私”;《家範十二則》900多字,規定家族成員要忠於國家、孝敬父母、親和兄弟、敦睦鄰里、忠厚勤懇;《家訓十六條》則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為先,遵紀守法,明德修身,處處體現了家族管理的公明大義。

唐宋時期的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九百餘人口、三百三十餘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據史料記載,義門陳先後被唐、南唐、宋三個朝代九位帝王二十餘次旌表。

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義門陳家長陳竸入朝,太宗問:“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陳竸回答:“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太宗大加讚許,遂賜匾一塊,御書“至公無私”,並招令將陳氏家法頒行王公大臣各一冊,以參照施行推廣。“至公無私”,宋太宗旌表的這塊牌匾,是義門陳氏《家範》的精華所在:陳氏子孫一旦為官,就不能辜負平生所學,應當一展所能,回報朝廷和國家。家國情懷是義門陳的大義所在,歷代陳氏子孫居廟堂之高,則唯忠唯仁;處江湖之遠,則唯孝唯義。

義門陳公有族產,公共勞動,公平分配,充分顯示了一個“公”字。比方說吃飯,大家就共同在一起,設立了不同的餐席,老人是老人的席,成人是成人的席,兒童是兒童的席。什麼時候吃飯,以鼓聲為號,這就是“擊鼓傳餐”的故事,吃是公平的。公共勞動的時候,穿的服裝,大家都穿同樣的服裝,不是誰穿的好,誰穿的破,這就是“堂前架上衣無主”。住,大家住的都一樣,房子都是由每個莊統一建造的,不是說哪個住漂亮的別墅,哪個住破爛的茅房,沒有差別。這個公平,表現的非常明顯,義門陳沒有誰搞特殊。

義門陳:忠孝為本 耕讀傳家

義門家風代代傳

家風來自家規,禮儀源於教化。義門陳以耕讀傳家,正所謂“八百鬥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義門陳氏創辦了東佳書院,並在東佳書院興辦家族教育,將義門陳家規進行弘揚、普及和推廣。起源於唐、延續至清末的“東佳書院”在唐宋時曾鼎盛一時,頗得聲名。清風朗朗、文思悠悠,義門陳的家規家訓也在道德文章中昇華,在傳承效仿中深入人心,在祖祖輩輩的學而時習中根深蒂固。直至今日,陳氏後人依然重視學習教育,子弟刻苦學習、崇文尚藝蔚然成風。

歲月如流,時間不居。北宋嘉佑七年的陽春三月,從義門古鎮的大石板街至古官道上,車轔轔,馬嘯嘯,一路上都是牽老扶幼、肩挑背馱的江州義門陳人。義門陳奉旨分家,大家庭分割為291莊,遷往全國72個州郡144縣。義門陳後世子孫懷揣著象徵家族文明的鍋片,離開了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家園,踏上了走向五湖四海的續夢之路,演繹了家族史上的大遷徙、大分莊。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義門陳氏分佈在世界各地,因而有了“天下陳姓出義門”之說。

“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義門陳家規家訓文化,對陳氏後人的影響意義重大,一代代忠、孝、廉、義的陳氏後人,像陳獨秀、陳潭秋、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等燦若繁星的歷史文化豪俊,讓義門陳的家譜不斷增添驕人的篇章。時至今日,散佈全國的陳氏後人,秉承著陳氏的家風,走上了各行各業,許多人成為各自崗位的精英,盡一已之力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

義門陳館長:

我是義門陳分莊的30代嫡孫,從小是聽著義門陳的故事和傳說長大的,我這個家庭現在是四代同堂,可以這樣說,每一代在他的骨子裡頭,潛移默化著一種精神和意識,那就是一個家族的家規和家風、家範,對一代一代人的影響,太深刻了。你比如說我們愛國家,家庭和諧,都是有這個家族家規、家範,一代一代的影響,一代一代的傳承,所以一代一代做人成功,做事成功。所以說,家範、家規的教育,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應當是這個民族、這個家庭,事業成功、做人成功一種內在的精神財富。

義門陳的家法、家訓、家範的本質是“至公無私”,至公方能無私,無私方可義聚。生活上“室無私藏,廚無異饌”,擊鼓而後傳餐,勞動時“堂前架上衣無主,二歲孩兒不識母”,共同撫養嬰兒。

義門陳的家法、家訓、家範的意義在於:一是根據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道德程式,在“齊家”上作出重大的創新,把治理國家的辦法,細化到家族內部,拿出具體的治家方略,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二是在治理陳氏大家庭的過程中,著重耕讀文化,鼓勵教育,崇尚本業,形成“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的現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三是以公為基,以義為宗旨,以範為榜樣,告訴族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樣為人,怎樣為官,怎樣為事,傳承一種美德家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義門陳:忠孝為本 耕讀傳家

家風純良、家規卓正、家法嚴明的江州義門陳,再現了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般和諧有序的社會圖景。沐浴著祖德榮光,傳承著家國大義,一代代“義門陳人”將“至公無私”的精神追求、廉明操守和倫理示範發揚光大,堅守了奉公守法的道德準則。

在“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途上,義門陳人以其“愛天下、憂天下、和天下”的博大情懷,以其“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精神風範,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弘揚添上了燦爛的華彩!

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延續的是家族的歷史和規範,積澱成為一種價值觀,最終傳承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