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作者:由 楓木橋新媒體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8

大盈若衝 其用不窮出自哪裡

陽明心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其精神內涵包括“心外無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今天我們如何去理解“知行合一”這句話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紀錄片《王陽明》劇照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明代狀元、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明代王陽明曾在南嶽衡山文定書院講學,王陽明也曾贈詩南嶽僧人。但是最讓人感受到神秘的南嶽,與陽明心學的密切聯絡。來自王陽明第一位弟子徐愛的一場夢。

王陽明在《祭徐曰仁文》裡記載了這件事情:多年前,徐愛去爬南嶽衡山,在衡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老人撫摸徐愛的背部,說道:“你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有同樣的德行,你跟他也有同樣的年齡。”這場夢的大意:抓緊時間。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典籍裡的中國》王陽明和徐愛劇照

徐愛(1487年~1518年)明代哲學家、官員,字曰仁,號橫山,浙江省餘姚馬堰人,為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也是王守仁的妹夫。

徐愛率先提出將老師教誨記錄下來,傳播真知灼見。陽明先生從龍場返回京師,在大興隆寺講學,大弟子徐愛從那時開始記錄。

曾參曰,傳不習乎。所以徐愛提議將記錄王陽明思想的語錄體著作取名《傳習錄》,這個提議得到王陽明首肯。王陽明先生在世時,《傳習錄》只有兩卷,陽明先生去世以後,陽明先生另外一位得意弟子錢德洪把老師的遺言合編成了《傳習錄》下卷。歷時幾十年才最後修訂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卷本《傳習錄》。

徐愛是王陽明的文化託命之人,徐愛以學生的身份為老師陽明先生寫了《傳習錄》的引言,開創先河。陽明先生說自己不敢看徐愛的手稿,因為每當取出徐愛的手稿“爾言在吾耳,爾貌在吾目,爾志在吾心”。徐愛先王陽明而去,是王陽明先生一生最大的傷痛,最大的遺憾。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典籍裡的中國》徐愛劇照

雖然徐愛英年早逝,徐愛等學生記下的這些話,卻為後世增添了一部典籍。徐愛等學子為陽明心學思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陽明心學的思想能夠流傳後世,當然也讓英年早逝的徐愛先生,因典籍而不朽。王陽明的思想和徐愛精神一起活在《傳習錄》裡。

徐愛之於先生,猶如顏回之於孔子,雖不能相伴始終,卻最得真傳。徐愛猶如記錄整理校勘《論語》的孔子弟子;猶如記錄六祖法語及出世因緣,並整理成《六祖壇經》的法海禪師。徐愛的歷史使命猶如創作《千里江山圖》的北宋畫家王希孟。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今天許許多多的省外機構開展南嶽文化研究,補充修正祝融的釋意,傳承文化脈絡。南嶽學者也應該融匯其他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完善儒學大成的文化思想傳播體系。天地大道是中國的哲學。

穿越近500年的時光,我彷彿又看見南嶽衡山文定書院的講堂,王陽明先生和南嶽青年學子圍坐在一起。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真知的達成。知是行的主義,行是知的功夫。如何確定自己作的是正確的呢?致良知。

聲聲教誨,豁達坦蕩,擲地有聲。讓人想起陽明先生的那兩句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這一刻我們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在南嶽衡山,在炎黃古道楓木橋貫通起來。

遠山存志(南嶽衡山與陽明心學)

美麗的南嶽楓木橋

致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為央視《典籍裡的中國》之《傳習錄》提供的學術支援。

小石撰文整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師,四川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楓木橋鄉村藝術館首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