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作者:由 娛哥說車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6

佛為什麼戒酒戒色

魯迅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對舊中國人民麻木不仁的性格深惡痛絕,為了喚醒民智而奔走呼喊,寫了許多諷刺舊中國人民弊病的文章,以求改變舊中國人,拯救中國,被稱為民族的脊樑。在魯迅的《小雜感》中,他曾經寫道:人往往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關於魯迅為何會這樣說,魯迅並沒有解釋,向來都是眾說紛紜,但從魯迅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於道教是批評的,但並不徹底否定道教,他是利用道教來批評舊中國時期,人民的愚昧和自私,而魯迅寫這些文章,也都是為了揭露生活在舊中國時期的人們“惡”的一面。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底層百姓中有很多人信奉道教,而和尚尼姑都是外來宗教的代表。關於民間對和尚、道士的看法,有一個諺語可以說明“亂世時,和尚關門避禍,道士下山救人,盛世時,和尚開門納財,道士隱居山林”。 這說明很多人對於和尚的印象並不好,因為他們很多是貪圖錢財又只會坐而論道,不如道士那樣俠義助人。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那就是為什麼說,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呢?其實在魯迅看來,在中國,信奉佛教要戒酒戒色苦行,關鍵時刻還要犧牲自己,度化世人,而道教求的是天人合一,順勢而為,長生不老,修道教要比佛教容易的多,並且佛教是渡人,道教求的是自己飛昇,所以魯迅用中國人憎和尚不憎道士,諷刺當時的中國人既懶惰又自私的情況。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並且,人們磕頭求佛求神,很多都不是為了修行,而是為了神佛保佑自己的功名利祿,保佑自己平安好運,而佛教講的是六根清淨,看破紅塵,這自然和當時人們的需求不符了,所以魯迅也是用“憎和尚”來諷刺貪圖名利的舊時代中國人。

魯迅為何說: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

所以,魯迅才有了“人往往憎和尚、卻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中國大半”的感慨,魯迅最終還是為了揭露當時舊國人的醜陋,呼籲人們改變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