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作者:由 王敬民書法藝術空間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3-29

字帖能把字練好嗎

十多年前,臨摹懷素、董其昌和良寬,有些體會,寫了本書,叫《以勢為先》,完稿後覺得內容單薄,作品也不夠好,沒有出版。今年春節前後,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創作了兩個多星期,還是不滿意,但是有些新的想法,再醞釀一段時間,可能會寫得好一些。今天做一個小結,選出作品,加上那本廢棄書稿的後記,發表於此,請大家批評指正。

——沃興華

沃興華《以勢為先》後記

(後附最新作品)

四十多年前,我開始學習書法,臨顏真卿,臨米芾和王鐸,後來又臨漢魏六朝碑版以及各種民間書法,一路學習下來,就是沒有臨摹懷素和董其昌,因為我認為懷素太簡單,董其昌太輕薄,沒有想到,今天卻興味盎然地來論述懷素和董其昌的書法藝術,談我對他們的認識,介紹我的各種臨摹體會。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真有點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東西往往是最值得思議的。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十多年前,我埋頭碑版書法,點畫上追求跌宕舒展的橫勢,結體上追求生動活潑的造形,章法上努力相發掘各種對比關係,讓它們並置在一起,相反相成,表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但是,這樣的創作一般人不理解,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夠自然,一直沉浸在困惑之中。直到有一次,不知什麼原因,鬼使神差地改變習慣寫法,左右迴旋,上下連綿,寫得跌宕起伏,迴腸蕩氣,當時就感覺到心底的暗處突然靈光湛湛,一種內心訴求朗然呈現。於是去看傳統,發現了懷素,再進一步深入下去,又發現了董其昌,甚至還發現了日本和尚良寬。對他們的作品心摹手追,孜孜以求,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創作在原先強調空間造形的基礎上,開始關注時間節奏,然後又兼顧空間造形與時間節奏,寫得有形有勢,自己覺得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臨摹學習從碑版到這三位書法家,最初的轉變就是在那一次頓悟中完成的,速度之快就像剎那間的一念之轉。然而今天沉下心來想想,什麼事情都是有因緣的,都有一個轉化過程,當我將碑版書法的特徵以極端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心中就已經感覺到書寫性的減弱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侷限和毛病,模模糊糊地產生了對時間節奏的認識和企盼。久而久之,隨著對空間造形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時間節奏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企盼也越來越強烈,最後從碑學轉入到帖學,這是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這個轉變過程好比翹翹板一樣,當一頭升騰到最高處的同時,也為另一頭的升騰積聚了最大的力量,傳統文化一直講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動是靜的機,靜是動的機,對立雙方是互為因果的,碑學的極處是帖學,帖學的極處是碑學,碑與帖其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本質上是一元的,我們在取法碑學的同時,其實也在領悟帖學,在取法帖學時,其實也在領悟碑學,只不過一個在顯處,一個在暗處而已。而且,我們對碑學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對帖學的理解程度也就有多深,深則俱深,淺則俱淺,不可能只懂碑學而不懂帖學,也不可能只懂帖學而不懂碑學。

順著這種不可思議的相互關係再進一步思議下去,我有兩點體會。

第一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人類的生理平衡需要互補,眼睛無論看到什麼顏色,都會同時去尋找與之互補的顏色來求得平衡,例如看到紅色會尋找綠色,看到黃色會尋找藍色等等。人類在心理上也是這樣,不滿足現實的處境,會在對相反處境的想象中去尋找平衡。生理和心理都有互補的要求,因此健康的學習心態也應當不滿足於眼前的東西,根據眼前的東西去進一步探究與之相反的東西,在對比中開闊視野,加深認識,建立起可以持續發展的學習過程。具體說書法,歷史上每一種出色風格的旁邊都有一種同樣出色的相反的風格存在,一正一反,相反相成,正確的臨摹方法就應當在正反兩極中游移,一視同仁地對待它們,廣綜博覽,兼收幷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養成正確的創作方法:將一切都納入到構成之中,讓它們在彼此對立的時候,建立起呼應關係,並鮮明地為對方的特徵增輝。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第二要有強烈的內心訴求。人是在物件上面意識到自己的,對物件的意識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物件是人的本質的顯現。這話不知是哪個名人說的,極有道理。但是人要從物件上認識自己,必須先有內心訴求。我對懷素和董其昌的書法其實早就知道,早就看過,一直沒有感覺,就是因為沒有內心訴求,我發現它們,是因為在碑學實踐中碰到了問題,並且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瞭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它們就不是外在的客觀物件,而是一種內在需要了。內心訴求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顯示自我的物件,心裡沒有的東西眼睛裡也不會有,只有想到了,我們才能在物件中看到。物件的顯現總是與對物件的意向密切相關的,否則必然會置若罔聞,熟視無睹。因此學習書法一定要有強烈的內心訴求。王陽明說:“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神鬼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書寫好了,忽然有這樣一些想法,覺得有些意思,就寫下來放在書尾,作為後記,與大家共勉。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

書為形學,以勢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