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秋風起兮佳景時 吳江水兮鱸魚肥

作者:由 新華社客戶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9-02

松江之魚成語什麼意思

曹操一日與客歡宴,遺憾說:“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者吳江鱸魚為膾。”膾就是魚生。座間的術士左慈即求一銅盤清水,垂釣鉤於盤中,須臾得鱸數尾,“皆三尺餘,生鮮可愛。”曹操大樂,“自前膾之,周賜座席。”(《搜神記·一》)這雖是神話,但可以看出松江鱸魚之美,漢末已經名播中原。但到了後代,卻將一種杜父魚科的淺海魚認定為松江鱸魚,其實那種樣子像大蝌蚪的醜魚體長不過巴掌大,是根本不能片肉切膾的。菜市場賣的鱸魚,無論其為淡水海水,倒都是曹公所喜的那種,身長肉厚,鮮腴少刺,清蒸紅燒,煮湯幹炸,莫不合適。魯菜烹魚喜歡炸,取大鱸魚一尾,用姜蔥鹽酒醃透,快刀切片,沾玉米粉炸透,即為手撕鱸魚。鱸魚性兇猛,日常以小魚蝦為食——凡肉食性的魚自身都肥美,又如鱖魚、烏鱧。

古人早已知道食魚宜用姜除腥,曹操切膾時便說,“今既得鱸,恨無蜀中生薑耳。”他雖久住河洛,卻很喜歡吃魚,曾作過一篇《四時食制》,專記各種罕見漁產,原文已佚,明人從《太平御覽》中輯出了十幾條,收入《魏武帝集》,其記鯨:“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里,謂之鯨鯢,次有如屋者。時死岸上,膏流九頃。”鯨死,體內腐爛充氣,的確鼓脹如屋宇,直至迸裂。這種記載,很可能得於親見,不失科學價值,非徒文字清峻洗練。

鱸魚秋深最肥,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辭官南歸。(《世說新語·識鑑》)這是很有名的故事,但傳至唐貞觀中,內容也發生了變化,修《晉書》的史官硬在其中加入了倒也是吳越特產的“蓴菜羹”,才有了以“蓴鱸之思”代指思鄉情愫的成語,其實蓴菜春季採摘,未必會因秋風而念及。早於《晉書》的歐陽詢行書名跡《思鱸帖》也明白寫著“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都沒有蓴羹什麼事。菰菜,今指茭白,但古時是指一種菌類,狀如地皮菜。有關吾國名物的變易,是可以寫一部專書的。(張韌)

秋風起兮佳景時 吳江水兮鱸魚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