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作者:由 辵矱山人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03

獻文帝是誰

劉宋

宋武帝劉裕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裡(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族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初露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政大權。

劉裕趁南燕內訌之際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並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自己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他又借後秦內亂之際而出師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後來又進爵宋王,最終迫使晉帝禪位,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正式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劉裕自他繼王謐以錄尚書事掌權起直至其去世,一直掌握著東晉以及南朝宋的軍政大權,曾對當時積弊已久的政治、經濟狀況有所整頓。

門閥士族兼併土地的行為令百姓流離失所,無法保護其產業,劉裕則一改東晉以來對這種事寬鬆的規管,重訂規管並展示公眾,大大抑制了門閥豪強的兼併行為。及至會稽虞氏的

虞亮

藏匿一千多名脫離戶籍逃亡的人,劉裕將之處死,連時任會稽內史的司馬休之也遭免官。另劉裕又針對當時門閥豪強私佔山澤,人民去砍柴釣魚都受限制的問題,禁止豪強這種行為。刁氏一族向來富有,奴客亦多,在其宗族桓玄敗死後被誅滅時,劉裕亦將刁家的資產都分發給人民,讓人們按己力取用,賑濟當時處於饑荒及戰亂中的人民

。劉裕亦於義熙九年(413年)將臨沂、湖熟原屬皇后所有,用來資助其化妝品開銷的田地分配給窮人。如此削奪了世族以及皇室的私產,用來資濟人民。即位為帝后更派大使巡行四方,舉善旌賢,訪問民間疾苦。

劉裕選才用人不重門第而重其才能,故對於寒門出身的劉穆之一直予以重任,在收復建康後讓他主持政局,大改官場之風,及至在劉裕領兵在外時更讓其主掌中樞重任。劉裕在晉時見州郡推薦的很多秀才、孝廉水平都不合要求,於是上請申明舊制,以策試考核他們。至登位後更曾到延賢堂為各秀才、孝廉作策試。而曾與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的魏順之在盧循之亂時因為不敢救援部將謝寶,反倒退卻;魏順之雖為功臣,亦是魏詠之的弟弟,但劉裕大怒之下仍將其處死,此舉亦震懾其他桓玄之役中的功臣,都聽籨其命令。

劉裕於義熙九年(413年)再度實行土斷,各地人民依界土斷,只有僑居於晉陵的徐、兗、青三州人民不受影響,而當時很多僑郡僑縣都在這次土斷中被裁撤,重新整理了全國戶籍,便利於統計藏匿人口及增加賦稅收入。永初元年(420年),劉裕更下令所有逃避戶籍的人只要在限期內自首就能獲赦,並免去他們兩年的租賦,但凡有黃籍或證明檔案的人都可恢復其原籍,再次減少國內藏匿人口。

劉裕消滅劉毅後,下令嚴禁荊、江二州地方官吏濫徵租稅、徭役,規定租稅、徭役,都以現存戶口為準。凡是州、郡、縣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佔據屯田、園地獲利的,皆一律廢除。

劉裕即位後,下令凡宮府需要的物資都要到市場採購,照價給錢,不得向人民徵調。又下令官員不可徵去人民車牛,亦不能以官威逼迫人民獻出車牛,另亦將繁多的交易稅項作出減省,便利市場商業交易。

劉裕對政治、經濟的整頓,進一步打擊了門閥士族的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平民百姓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而劉裕在建立南朝宋後亦削弱強藩,集權中央,於是限制了荊州州府置將和官吏數額,前者不可多於二千人,後者亦不可多於一萬人;另其他州府置將及官吏數亦不分別不得多於五百人及五千人。為防止權臣擁兵,他特別下詔命不得再別置軍府,宰相領揚州刺史的話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職要需軍隊防衛,或要出兵討伐,一律配以朝廷軍隊,事情完結後軍隊都需交回朝廷。另劉裕為防外戚亂政,下令有幼主的話都委事宰相,不需太后臨朝。

劉裕的性格特徵:

劉裕高七尺六寸,氣質奇特。

劉裕行軍法令嚴明,軍隊軍容齊整,絕不擾民。而他在軍事行動的分析亦常常精準無誤,例如伐南燕時料定燕軍不會據守大峴山抵抗,而慕容德果然否決公孫五樓守大峴的計劃。命令朱齡石征伐西蜀時亦預計敵方會猜測晉軍循內水進攻,必以重兵守涪城,於是指令要從外水進攻,改派疑兵引誘涪城重兵,以圖直取成都。最終亦正如劉裕預計那樣,朱齡石成功繞過涪城重兵,直取成都,獲得勝利。

在生活上劉裕崇節儉,不愛珍寶,不喜豪華,宮中嬪妃也少。寧州地方官曾經奉獻琥珀枕,是無價之寶,他不稀罕。在出徵後秦時,有人說琥珀能夠治療傷口,他就命人將它砸碎,分給將領作為治傷藥。平定關中後,他得到了美女姚氏(後秦天王姚興的侄女),十分寵愛。臣下謝晦勸諫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廢政務,他當晚就將姚氏送出宮去。後來劉裕進封宋公,東西堂將要放置以金塗釘釘制的局腳床,但劉裕以節為由而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床。又一次廣州進貢一匹筒細布,劉裕因其過於精巧瑰麗,製作必定擾民,故此下令彈劾獻布那郡的太守,將布匹送還並下令禁止再製作這種布。劉裕因患有熱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溫,於是有人就獻上石床。劉裕躺上冰冷的石床,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床已經很耗人力,大石頭要磨成床就更甚了,於是下令將石床砸毀。劉裕更加下令將自己昔日的農具收起,留給後人。其子宋文帝一次看見,得知內情後大感慚愧。而其孫宋孝武帝拆毀劉裕生前的臥室而建玉燭殿,發現床頭上有土帳,牆上掛著葛布制的燈籠及麻制蠅拂,袁稱許劉裕有儉素之德,但孝武帝沒有說甚麼,只說:“老農夫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

劉裕不擅文才,故劉毅曾在宴會中特地賦詩:“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特意展示其文學造詣勝過劉裕

。劉裕書法亦差,曾被劉穆之規勸,並在其指示下改寫大字

劉裕不信神祇,登位後更曾下令將民間廟宇拆毀,只有先賢以及以有勳德的人的廟祠才得豁免。劉裕去世前患病,群臣上請劉裕祈求神祇庇佑,但劉裕不接受,只派了謝方明去太廟告知祖先。

劉裕重恩惡仇,對其有恩者必有回報,對其有仇者也會毫不留情; 昔日劉裕曾欠下刁逵

三萬錢,無力償還,被刁逵抓著,王謐則去見刁逵,並替劉裕償還欠款,劉裕才得釋放;而當時劉裕既無名聲亦貧賤,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謐去與他結交。王謐後在桓玄篡位時奉天子玉璽及冊文給桓玄,在桓楚任司徒,更獲封公爵,甚為禮侍

。劉裕義軍攻下建康後,王謐仍任司徒,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但王謐既因在桓楚任高職,甚得寵待,故很不安心,最終出奔。然而劉裕沒有向王謐問罪,並念及昔日恩情,請武陵王司馬遵追還王謐,並讓其官復原職。而昔日為其債主的刁逵,在桓楚任豫州刺史,併為桓玄收捕起義失敗的諸葛長民。他在桓玄敗後出奔,終被部下抓住,可是刁氏一族接著卻遭誅殺,只有刁聘獲赦,然而不久刁聘亦因謀反而被誅,令刁氏族滅。

宋文帝劉義隆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后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劉義隆在消滅徐羨之等權臣後下詔派大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的表現優劣,整頓吏治;又宣佈一些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者可向郡縣求助獲得支援,更廣開言路,歡迎人民進納有益意見和謀策。劉義隆亦多次去延賢堂聽審刑訟。元嘉十七年更下令開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澤地區,又禁止徵老弱當兵的這些傷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從法令行事。另在歷次天災時都會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稅以撫慰人民。

劉義隆亦鼓勵農桑,元嘉八年即下詔命郡縣獎勵勤於耕作養蠶的農戶和教導正確農作方法,並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農戶上報。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減免農民欠下政府的“諸逋債”,後更於元嘉二十一年悉數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諸逋債”,又下令租借種子口糧給一些想參與農耕但物資缺乏的人,更賜布帛獎勵營治千畝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連續下雨而出現水災,影響農業,劉義隆除了下令賑濟外,還在秋季命官員大力勵農民耕作米麥,又令開墾田地以備來年耕作,並於元嘉二十二年重新開墾湖熟的千頃廢田。

劉義隆重視文化建設,元嘉十五年(438年)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今南京市北極閣)開設“儒學館”講學,使儒學與玄學、文學、史學合稱“四學”;又於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詔建國子學,待一眾胄子集合後於次年復立國子學,並於二十三年至國子學策試學生。不過,因北伐原因,劉義隆在在元嘉二十七(450年)年又廢止國子學。因陳壽所著《三國志》過於精簡,劉義隆便詔命裴松之為其作注,並於完成後親自御覽,讚道:“此為不朽矣!”。

劉義隆的性格特徵:

劉義隆身高七尺五寸,博涉經史,亦擅長隸書。他喜好文儒,對文士亦十分禮待,或加以親任,甚至得劉義隆寛免罪過。

劉義隆生於京口,對京口亦留有特別感情,元嘉二十六年曾下詔以原本僑置於京口的州治北遷原地令當地不復當年繁華,從各州人民中招募數千戶人充實京口,並賜予田宅。又因懷念當時生活,命找尋當年在京口生活的官民並一一上報,去世者則酌情賞賜其子孫。

史載劉義隆儉約,不好奢侈,既曾在元嘉八年下詔“直存簡約,以應事實。內外可通共詳思,務令節儉”,他本人亦曾經因老舊的乘輦蓬蓋未壞和紫色輦席貴為由拒絕車庫令更換的建議。但他卻在元嘉二十三年修築北堤建玄武湖,甚至想在湖中建方丈、蓬萊及瀛洲三座仙山,惟因何尚之反對而作罷;同年他又在華林園修築景陽山,何尚之亦諫,認為應該給工人在盛暑休息一下,但義隆不肯,反稱他們常常曝曬,在盛暑烈日下工作不叫辛勞。

會稽長公主劉興弟是義隆嫡姐,義隆亦十分尊敬她,尤其怕她號哭,如就曾經帶著武敬皇后為劉裕造的納衣去哭罵義隆,終讓義隆不殺徐湛之。劉義康被奪相權,外調江州時,會稽長公主亦曾要求義隆不要加害義康,當時義隆亦答應,並將二人對飲中的那壺酒賜給義康。然而劉義隆於瓜步之戰後仍違背諾言賜死劉義康。

劉義隆一生正好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同時,恰巧二人都死於親生兒子之手,幾乎同步,二人棋逢對手,正是英雄相對之時。

南齊

齊高帝蕭道成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南北朝時代,南朝第二個皇朝南齊開國皇帝。

他為政務節儉,實施檢籍政策,清查詐入士族籍貫的寒人。

與南朝宋的劉裕一樣,在位僅四年去世,終年56歲。

除了在政治上的功業,蕭道成也廣覽經學、史學書籍,善寫作文、書法和下棋。

北宋的司馬光評論他:“高帝以功名之盛,不容於昏暴之朝,逆取而順守之,亦一時之良主也。”

齊武帝蕭賾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齊武帝蕭賾(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遠,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劉智容。南齊第二任皇帝,病死時54歲,葬景安陵。年號永明。

武帝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即位後,就下詔說:“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二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不久,再次下詔說,“水雨頻降,潮流薦滿,二岸居民,多所淹漬。遣中書舍人與兩縣官長優量賑恤。”

第二年,他又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大赦囚犯,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要加以賑濟。他提倡並獎勵農桑,災年時,還減免租稅。在位第四年,他下詔說: “揚、南徐二州,今年戶租三分二取見布,一分取錢。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準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制。”

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他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

齊武帝登基後,延續其父蕭道成的檢籍政策。那些被認為有假的戶籍,都須退還本地,稱為“卻籍”。核查出本應服役納賦而戶籍上造假的,便恢復原來的戶籍,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檢籍政策雖然增加了賦稅,卻嚴重傷害了庶族地主的利益。

公元485年富陽唐寓之為此起兵叛亂,雖然這次叛亂被齊武帝迅速平息,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對。最終,在490年,齊武帝被迫妥協,宣佈“卻籍”無效,對因為“卻籍”而被髮配戍邊的人民准許返歸故鄉,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戶籍所注的原狀。

武帝對於其後事,特意下詔說:“我識滅之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純烏犀導,應諸器悉不得用寶物及織成等,唯裝復袷衣各一通。常所服身刀長短二口鐵環者,隨我入梓宮。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禴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未山陵前,朔望設菜食。陵墓萬世所宅,意嘗恨休安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諸主六宮,並不須從山陵。內殿鳳華、壽昌、耀靈三處,是吾所治制。”

齊武帝時,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高帝和武帝的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

大體而言,齊武帝是一個英明剛斷的君主。他基本繼承了齊高帝的作風,對外崇尚節儉,努力實施富國政策。史稱“永明之治”。

(蕭梁是南朝第二長的朝代,但是沒有明君。)

陳朝

陳武帝陳霸先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他在位僅二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屬於南朝方面十分難得的英明君主,其個性節儉樸素,“常膳不過數品,私宴用瓦器、蚌盤,餚核充事而已;後宮無金翠之飾,不設女樂”。在政治上寬政廉平,愛育為本,恆崇寬政,不行株連,懷柔攻心,誠貫天下。疆域有江南,嶺南,交州數個省。在經濟上,穩定保持了江南的發展。

陳文帝陳蒨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陳文帝陳蒨(522年-566年),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在位7年,年號天嘉。

陳蒨是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長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的兒子,深受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更令其總理軍政。在梁末時期,陳霸先襲殺王僧辯,王僧辯舊部起兵反抗,杜龕派兵五千,攻打陳霸先家鄉吳興的陳氏親族,陳霸先派遣陳蒨提早返回吳興長城縣,組織親族建好防禦工事,面對五千敵軍,麾下只有數百人的陳蒨卻神情自若、處之泰然,工事內的人心得以穩定,杜龕的軍隊圍攻數百日,無法攻克。後來陳霸先駕崩,陳昌在北周為人質,皇后章要兒聽從陳蒨心腹大臣侯安都等安排,稱武帝遺詔命陳蒨入纂皇統,遂即帝位。

北周聞訊,為了製造內亂故意放陳昌回國。因道路一度為東梁所阻隔,天嘉元年陳昌才出發,因而寫信要陳蒨讓位。陳蒨很不高興,說:“太子快回來了,我只好找個地方當藩王去養老。”侯安都說:“自古豈有被代天子?”陳昌入陳境後,陳蒨詔令主書舍人沿途迎接,卻在陳昌渡江時由侯安都於無人時將其推入長江淹死,對外宣佈陳昌在江中因船隻故障而溺死。喪柩至京師,陳蒨親出臨哭,追諡號獻,風光大葬,又以子陳伯信為其後嗣。

陳蒨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恢復江南經濟。此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強盛,史稱“天嘉小康”。陳蒨勤民聽政,旰衣宵食,因而是南朝皇帝中難得的明君。陳蒨亦在軍事上徹底改變了南方梁末大亂導致群雄割據的面貌,他平定了盤踞湘郢對陳朝造成巨大隱患的以王琳為首殘梁勢力。並消滅了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等其他地方割據勢力。陳蒨穩定了南方的局勢,使得陳朝最終統一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

566年崩,享年44歲,諡號為文帝,廟號世祖。葬於永寧陵(在今南京棲霞區棲霞街道新合村獅子衝)。

陳文帝生前授予其弟陳頊重權,導致他死後嗣帝陳伯宗權力孱弱,後陳頊篡奪帝位,是為陳宣帝。

陳蒨有一名貌美如婦的寵臣韓子高,《南史》記曰:“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陳蒨在還是臨川王時邂逅了這位美少年,從此讓韓子高隨侍左右,寵愛備至。基於這種曖昧事實,所以後世有些小說、戲曲藉題發揮,露骨地將二人描繪成同性愛關係,例如唐朝李翊的《陳子高傳》(明朝馮夢龍的《情史》有節錄)、明朝王驥德的《男皇后》等皆是著名創作。

陳宣帝陳頊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陳宣帝陳頊(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又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正式諡號為“孝宣皇帝”,後世比照漢朝和西晉皇帝省略“孝”字,稱“陳宣帝”,在位14年,年號太建。

陳頊出生於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七月初六日(8月14日)。陳頊是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侄子,始興昭烈王陳道譚第二子,世祖文皇帝陳蒨的弟弟,封安成王。他本來是皇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

他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世祖文皇帝陳蒨的寵臣韓子高,被陳宣帝以謀反罪名殺害,韓子高死時三十二歲。

573年(太建五年),派大將吳明徹乘北齊大亂之機北伐,攻佔了呂梁(在今江蘇徐州附近)和壽陽,一度佔有淮、泗之地,但最後在577年被北周奪走。

總的來說,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陳頊於陳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初十日(582年2月17日)駕崩,享年53歲。諡號為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葬顯寧陵(在今南京郊區)。

北魏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鮮卑名木末,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423年在位。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長子,登國七年(392年)生於雲中宮,天興六年(403年),封齊王,拜相國,加車騎大將軍。天賜六年十月,生母劉貴人按子貴母死的制度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宮。

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紹所殺,齊王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號“永興”,為北魏明元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進攻劉宋得勝回來,此役稱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北魏獲得勝利,攻佔虎牢關,奪取劉宋領土三百里。十一月己巳(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

拓跋嗣雖英年早逝,但上承其父北魏開國君主太祖道武帝拓拔珪的武功,後有兒子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北方諸國一統北方,媲美五胡十六國初期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功勳。因此拓拔嗣在北魏開國曆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拓跋嗣諡號為明元皇帝,廟號太宗。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名佛bì狸伐。“佛狸”是官號,阿爾泰語系中büri或bri的音譯,意為“狼”,“伐”或b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魏道武帝拓拔珪的長孫,在位28年,諡號太武皇帝。

拓拔燾即位時,只有十六歲,大臣們都拿他當小孩子看。於是拓拔燾決定先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國力進入鼎盛。427年,拓跋燾在連續兩年突擊統萬城之後,佔領胡夏的北部地區(包含首都統萬),並一度攻下關中,胡夏雖遷都至平涼,卻於次年(428年)打敗魏軍並收復關中。北魏在429年北伐柔然大獲全勝之後,趁著柔然近十年都難以恢復的良機,把軍隊主力向南進攻,於430年大敗劉宋與胡夏的聯合攻勢,不但佔領胡夏大部分的關隴領土(包含平涼、關中、隴西郡),更在431年從宋軍手中奪回河南四鎮(洛陽、虎牢等),拓拔燾返回首都平城,祭告太廟並舉行盛大的慶功典禮。

撤退到上邽的夏主赫連定,雖於431年滅西秦而稍微挽救了國勢,並意圖再滅北涼以維持胡夏,但卻在432年,被吐谷渾君主慕容慕璝襲擊而俘虜。同年赫連定被送給北魏,拓拔燾將其處死,胡夏亡。436年拓跋燾派軍東征北燕,燕主馮弘在高句麗大軍的保護之下,將首都人民全部東遷高句麗,而魏軍主帥忌憚高軍,坐看燕人東撤;北燕雖然滅亡,但只得空地空城,因此拓跋燾大怒之下處罰了徵燕主帥娥清、古弼。439年拓拔燾率大軍圍攻北涼首都姑臧,涼主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至此,北魏統一華北,與江東的劉宋王朝對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自前涼張氏以來,河西地方文化學術比較發達,號稱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後,政治上使用漢族高門,汲取不少魏晉典制。431年,藉由同年打敗劉宋的威勢,拓拔燾下詔,徵聘關東地區的數百名士(多為領導地方的世家大族)入朝為官,也就是把山東郡姓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等勢力一網打盡,強迫他們到平城擔任無薪水的官職,讓漢人世族的勢力與北魏政權相結合。當時被徵召的名士高允,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徵士頌〉來追憶、讚揚此盛事。[2]439年北魏吞併河西后,又有大批河西文士進入北魏統治區域,不少人被徵召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學才開始興盛。

之後,拓拔燾又擊潰吐谷渾、柔然,擴地千餘裡。他一共七次率軍進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敗柔然,收民畜凡百餘萬,柔然可汗遠遁,北方邊塞再度得到安靜。

他在450-451年對宋的戰爭中,雖然大勝,但人馬死傷近半,又使軍民疲憊,怨聲不已。末期又刑罰殘酷,使國內政治混亂。譬如崔浩修國史詳實記載魏先世事蹟,可能涉及某些鮮卑習俗和隱私,有傷體面,拓跋燾不惜發動國史之獄,將三朝功臣司徒崔浩處死,連清河崔氏與浩同宗者以及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遭族滅。事後拓跋燾說 “崔司徒可惜”,有後悔之意;再如監國執政的太子,也在父子權力衝突下,被宦官宗愛的讒言害死。正平二年二月甲寅(452年3月11日)拓跋燾被宗愛殺死,享年四十五歲,諡號太武帝,廟號世祖。

拓跋燾統治時期,氐、羌、屠各,以及所謂“雜虜”、“雜人”的各族暴亂非常頻繁。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盧水胡蓋吳在關中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發動的起義,聲勢最為浩大。蓋吳建號秦地王,有眾十餘萬,得到安定盧水胡劉超、河東蜀薛永宗的響應,拓跋燾調動強大的兵力才鎮壓下去。

拓跋燾受崔浩、寇謙之影響,奉道排佛。鎮壓蓋吳過程中,在長安佛寺中發現大量兵器,認為佛寺與蓋吳通謀,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為北魏太武帝滅佛,三武滅佛之一(另外兩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拓跋燾天生將才,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戰陣親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將出師,違其節度者多敗,因此將士畏服,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愛之人亦不寬假。他放棄父親拓跋嗣築邊城防禦柔然的政策,主動攻擊柔然並獲得成功。他自奉儉樸,而賞賜功臣絕無吝嗇,幾乎把資源都用在主動出擊的軍功賞賜之上。認為元老功臣勤勞日久,應讓他們以爵歸第,隨時朝見餉宴,百官職務則可另簡賢能。這樣就保證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發展。他倚重漢人,李順、崔浩、李孝伯等先後掌握朝權,但個性果於殺戮,處死大臣後常懊悔自己太快動刀。

拓跋燾和宋文帝劉義隆是一生的對頭,二人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不相上下的對手。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6月20日),鮮卑名烏雷,擁有直懃頭銜,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四代皇帝。是魏太武帝的嫡孫,景穆太子拓跋晃長子。452年-465年在位,在位十三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認為魏文成帝的鮮卑名烏雷的語源不詳,但蒙古文《黃金史》中記載明朝初期的蒙古諸汗有兀雷帖木爾(ljei Temür),ljei翻譯為兀雷省略了中間的子音j-,是因為在黃金史中ljei寫成了lui,一般認為是訛寫所至。《蒙古源流》提到的同一人,在清朝乾隆時期的漢文翻譯為“額勒錐特穆爾”,反映了正確的蒙古語讀音。但是阿勒泰語言中j-與y-之間的轉化是眾所周知的,正因為這樣,ljei(Olga)在一些突厥方言中讀作olya、olyo。德福(Gerhard Doerfer)在《新波斯語中的突厥語與蒙古語因素》的第1冊《新波斯語中的蒙古語因素》中列舉了olga(意為“戰利品”)的多種書寫形式和用例,並指出這一名號是從動詞詞根ol-(意為“找到、獲得、發現”)派生而來,羅新認為魏文成帝的直勤號烏雷也許與此有關。

正平元年(451年),太武帝北征,任太子拓跋晃為監國,但宦官中常侍宗愛對太子多加干預,又與太子部屬給事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城互有閒隙,宗愛怕日後太子登基對己不利,於是與東宮勢力展開權力鬥爭,仗著拓跋燾的信任誣陷太子及其手下人意圖造反,不曾想皇帝拓跋燾竟然相信了。繼而下令整肅太子府,且誅殺了許多太子近臣。太子拓跋晃因此積憂成疾,一病而死,時年才24歲。

後來魏太武帝拓跋燾知道太子是清白的,非常懊悔。但宗愛一見到此,怕被皇帝誅殺,先下手為強於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弒太武帝。太武帝死後,朝廷欲立太武帝最年長的在世兒子第三子東平王拓跋翰為帝,但宗愛與拓跋翰關係不好,因此假立太武皇后之命,將拓跋翰殺掉,又假借皇后之命,將擁立東平王的大臣尚書僕射蘭延、侍中吳興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薛提殺死,然後立太武帝幼子南安王拓跋餘為帝,宗愛自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總督中外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大權在握。拓跋餘想奪回皇權,又於十月一日遭宗愛所弒。短短數月,宗愛連殺兩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動。

羽林郎中劉尼、太子少傅遊雅、殿中尚書源賀、尚書陸麗、尚書長孫渴侯五人密謀,十月三日(10月31日),由太子少傅遊雅、源賀、長孫渴侯率禁軍守衛宮廷,陸麗與劉尼一起迎皇孫拓跋濬入宮即位。拓跋濬改元興安。

拓跋濬即位後,便誅殺了宗愛、賈周等人,都動用五刑,滅三族。興安元年(452年)十一月初九,文成帝追諡父親拓跋晃為景穆皇帝,母親閭氏為恭皇后,尊乳母常氏為保太后。

太武帝崇通道教,一度太武滅佛。興安元年,拓跋濬下令復興佛教。興安二年,令建造雲岡石窟。

拓跋濬不再繼續太武帝四處用兵的政策,停止南侵南朝宋,休養生息。但也有徵伐。太安四年(458年),拓跋濬親率10萬騎兵、15萬輛戰車,進攻柔然。柔然處羅可汗吐賀真遠遠逃走。柔然別部統帥烏朱駕頹等人率領幾千個帳幕所聚的部落投降。

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465年6月21日),拓跋濬去世,時年僅25歲。六月初二,定諡號為文成皇帝,廟號高宗。八月,安葬雲中的金陵。

北魏孝文帝元宏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原姓拓跋,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8年,年號太和。其所推行的孝文帝改革,以漢化運動為主體,俗稱孝文漢化,其改革措施有利於緩解民族隔閡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元宏生於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紫宮,生母李夫人。

皇興五年八月二十日(471年9月20日),父親獻文帝禪讓於太華前殿,大赦,改元延興元年。

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獻文帝死後,由祖母馮太后攝政。馮太后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去世後親政,秉承馮太后的政策,繼續進行了漢化改革,而且做得比馮太后更大刀闊斧。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太和十七年(493年),他以“南伐”為名,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

太和二十三年三月丙戌(499年4月6日),魏孝文帝在南征途中生病。三月庚子(499年4月20日),魏孝文帝病重。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魏孝文帝於谷塘原行宮中,在左衛將軍元遙懷中去世。孝文帝去世後,廟號高祖,諡號孝文皇帝。 五月丙申 (499年6月15日),埋葬長陵。

陵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官莊村村東南800米處的兩個大型土丘,兩冢相距約100米,大冢是魏孝文帝陵墓“長陵”,小冢是第三位皇后文昭皇后(即宣武帝生母)的“終寧陵”。

在孝文帝去世以後25年,北魏邊鎮鮮卑鎮民就出現暴動,後形成六鎮之亂。二十世紀中期的傳統觀點認為這場動亂或許與漢化運動有關。然而,最新的歷史研究發現,邊鎮鎮民的暴動是邊鎮內部的階級矛盾,主要參與者是反對上層將官的下層鎮民。北魏末期氣候變冷加劇了下層鎮民缺糧少食的困境,促使他們最終揭竿而起反對貪汙暴虐的上層邊鎮將官。這場暴動因此與反對孝文帝改革無關。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之後更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2月12日),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孝文帝元宏次子,生母貴人高照容,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八代皇帝。499年-515年在位,在位十六年,是北魏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

太和七年(483年),異母兄元恂之生母林氏按北魏子貴母死之慣例而被賜死,元恂由嫡曾祖母馮太后養育。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長兄元恂被立為皇太子。孝文帝遠征南齊,十歲的元恂留守新都洛陽。元恂嫌河南酷暑,穿胡服。

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三歲的元恂逃至平城,得到反對漢化和南遷的貴族的支援。其父孝文帝返回後平息了變亂,廢黜元恂為庶人,囚禁在河陽,衣食僅夠維生。不久,又派人將元恂賜死。元恪的長兄元恂死時年僅15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孝文帝改立十六歲的元恪為皇太子。

翌年,孝文帝崩。十七歲的元恪即位。

宣武帝的統治初期(499年至508年),他的叔父北魏宗室咸陽王元禧(獻文帝拓跋弘次子,孝文帝元宏之異母弟)輔政、尚書令王肅輔佐。

北魏對南朝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北擊柔然,北魏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國勢盛極一時。因篤信佛教,宣武帝取消子貴母死制度,讓宣武靈皇后活著。

他在位的後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一片黑暗,北魏逐漸衰弱。延昌四年正月,宣武帝崩於式乾殿。

北齊

北齊孝昭帝高演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齊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在位560年—561年),字延安,北齊第三任皇帝。他是東魏權臣高歡第六子,文宣帝同母弟,在位一年。

高演長於政術,善於理解事情的細節;天保朝起開始干預朝政,政治經驗逐漸成熟豐富,眼見次兄齊文宣帝沉湎酒色,大臣趨炎附勢,惟高演滿臉憂愁,不時直諫。文宣帝覺察到,對高演說:“有你在處理國事,我為什麼不放縱行樂?”高演哭拜在地,沉默不語。文宣帝見狀也十分悲傷,把酒杯推到地下說:“你這樣嫌棄我,自今以後再有敢進酒的人,我就斬了他!”於是取來所用的酒杯全都砸壞丟棄。但是高洋之後依舊無法戒掉酒色,常常和大臣們不分貴賤的比武遊玩,每當高演一到,大家都只好安靜本分了下來。

其兄文宣帝臨終時,表示必要時皇位可以相讓,唯不可傷害高殷。廢帝即位,獨攬朝政。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廢高殷為濟南王。高演登上皇帝寶座,改元皇建,時年二十六歲。

高演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兼盛,‘帝留心於政事,積極尋求及任用賢能為朝廷效力,政治清明;帝關心民生,輕徭薄賦,並下詔分遣大使巡省四方,觀察風俗,問人疾苦,考求得失。並親征親戎北討庫莫奚,出長城,虜奔遁,分兵致討,大獲牛馬。’

自高歡以來,東魏和後來的北齊的糧價激增,甚至連御貢的糧食也轉運困難。自高演登基後,他實行的在黃河南北大面積的屯田的政策使得北齊每年從中獲得十萬多糧食,河北的糧食短缺的現象得到了解決。為了解決糧食轉運困難的現象,他還河北設立許多屯糧的糧倉,北齊境內持久的糧食危機得到了實質性的解決。

高演從諫如流,常常自我反省在政事上的不足。為了及時得到民意的反饋,高演命令一些大臣比如陽休之、崔劼等人可以直接到達自己的臥室。高演和他們通宵達旦地商談歷代的政策的得失,分析各個政策的得當之處和不合理之處,哪些古代有利政策但已經失傳了,哪些不合理的政策一直流傳至今。

高演嚴於律法,整頓朝綱,嚴懲徇私舞弊的行為。高演亦採取休兵養民的政策,與四方几乎沒有什麼大型的戰事。總體來說,在北齊28年曆史和六帝之中,只有孝昭帝稱得上是明君,可惜他在位時間不長,即位翌年,高演便因墮馬事故重傷而死,在位僅兩年,終年僅27歲。

高殷被廢的時候,婁昭君命兒子高演發誓決不傷害孫子高殷性命,但最終高演還是慮有後患,於次年將高殷秘密殺害。殺害高殷後,高演十分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高洋,以至於自己常常出現幻覺,看到死去的高洋拿著劍找自己復仇,嚇得高演不斷舉行驅鬼儀式。後來高演為了散心外出打獵,高演的坐騎受驚,導致他墮馬重傷。高演這次出了意外,傳說是齊文宣帝的厲鬼復仇。婁昭君對他骨肉相殘深感悲憤,即便他身受重傷也不肯原諒高演。在選定皇位繼承人的事情上,他擔心如果太子登基,長廣王高湛會學習他之前廢殺年幼的高殷一樣,殺掉自己的兒子高百年自立為帝,斟酌再三,他認為改立皇儲才是萬全之策。所以他臨終時候宣佈廢掉年幼的太子,傳位於弟弟長廣王高湛,並哀求他不要重蹈他自己的覆轍。他的諡號為孝昭皇帝,廟號肅宗。

然而高演死後,其弟高湛繼位後,依舊非常殘忍地殺掉了高演的兒子高百年。

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

歷代明君集(南北朝篇):兩個對頭劉義隆和拓跋燾,激盪風雲時代

周武帝宇文邕yōng(543年-578年6月21日),字禰羅突,代郡武川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追尊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期間推動建德毀佛,以求富國強兵,是三武滅佛之一。消滅北齊,為12年後隋滅陳之戰打下基礎。在位18年。

宇文邕在西魏時封輔城郡公,北周封魯國公,其堂兄宇文護專橫跋扈,連殺二帝,又立宇文邕為帝。宇文邕18歲即位,因其兄弟先後被宇文護所殺,武帝即位後,為免自身也遭殺身之禍,對宇文護表示恭敬,讓他主理國家大事,以靜待時機。武帝不甘做傀儡,最終於572年殺死宇文護,得以親政。

在位期間,武帝不像其父欲恢復鮮卑舊俗,反而極力擺脫鮮卑舊俗並接受漢文化,且自己也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據史書記載,他“身布袍,寢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他的漢文化政策為日後楊堅的統一奠定基礎。

另外他還聽從道士衛元嵩和張賓意見大舉滅佛,搗毀全國大量佛塔、佛寺,嚴令僧尼還俗,這是“求武器於塔廟之間、以士兵於僧侶之下”的富國強兵運動,是為建德毀佛。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而且衛元嵩自己沒想到連道教也被禁止,自己和眾多的道士也被迫還俗。

正當北周日益強盛的時候,北齊卻日衰。建德四年(575年)末,宇文邕於是出兵大舉進攻腐朽的北齊,並於一年半後(即建德六年,577年)滅北齊。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年僅36歲,諡號武帝,廟號高祖。他可以說是南北朝兩百多年的亂世中少數稱得上有作為的君主。

在史書中,他是一位嚴父,曾對其繼承人,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贇(後來的北周宣帝)施用體罰,並多次威脅要廢去其太子地位,但最後都沒有實行。這樣的舉措反而收到了反效果,讓宇文贇對他記恨,而更加不聽從他的說教。宣帝繼位後荒淫無度,不到三年內其子就被楊堅篡位,北周滅亡。

竇毅娶宇文泰第五女襄陽公主,第二女竇氏,竇氏出生時頭髮下垂超過了脖子,虛齡三歲時頭髮就和身體一樣長,閱讀《女誡》、《列女傳》等書籍,讀過一次就不忘記。襄陽公主的弟弟周武帝特別喜愛這個外甥女,將她帶到宮中養育,與其他外甥不同。當時周武帝娶突厥女子阿史那氏為皇后,皇后醜陋不受寵愛,竇氏當時年紀還小,私下對周武帝說:“四方沒有寧靜,突厥還很強大,希望舅舅抑制個人感情撫慰皇后,以天下百姓為念,還需要突厥的幫助,那麼江南的南陳、關東的北齊政權就不能成為禍患了。”周武帝讚許並採納了意見。周武帝去世後,竇氏追悼思念好像喪失了親生父母。隋文帝楊堅接受禪讓建立隋朝,竇氏聽說後灑下眼淚,自己跳上胡床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救助舅舅家的危難!”竇毅和襄陽公主急忙捂住竇氏的口說:“你別胡說,我們家族會被族滅的!”

宇文邕發明類似樗蒲、打馬的擲賽遊戲,史稱北周象戲,並編著有《象經》一書。

唐令狐德棻《周書》評價宇文邕沉著、毅力且有智謀,韜光晦跡、除國害。之後勵精圖治、除卻奢靡、凡事從儉,戰爭時與軍士同喜悲。令狐德棻認為,再一兩年,宇文邕就能天一大一統:“帝沉毅有智謀。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人莫測其深淺。及誅護之後,始親萬機。克己勵精,聽覽不怠。用法嚴整,多所罪殺。號令懇惻,唯屬意於政。群下畏服,莫不肅然。性既明察,少於恩惠。凡布懷立行,皆欲逾越古人。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改為土階數尺,不施櫨栱。其雕文刻鏤,錦繡纂組,一皆禁斷。後宮嬪御,不過十餘人。勞謙接下,自強不息。以海內未康,銳情教習。至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平齊之役,見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脫靴以賜之。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至於征伐之處,躬在行陣。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強。破齊之後,遂欲窮兵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唐令狐德棻《周書》評價宇文邕認真治國、同匹夫節儉度日,成為一時明君。雖然因為長年征戰,被稱窮兵黷武,但他的鴻圖遠略,是能凌駕古代王者:“自東西否隔,二國爭強,戎馬生郊,干戈日用,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高祖纘業,未親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正。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勵精,勞役為士卒之先,居處同匹夫之儉。脩富民之政,務強兵之術,乘讎人之有釁,順大道而推亡。五年之間,大勳斯集。攄祖宗之宿憤,拯東夏之阽危,盛矣哉,其有成功者也。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於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於前王者歟。”

特別宣告: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本文系辵矱山人(又號東南野老、南石山人)原創,任意轉載都會收到作者的侵權打擊。作者致力於破除歷史謠言、歷史謊言的事業,集中力量打擊各大營銷號,極盡可能給讀者還原一個真實、公正、不帶任何情感的歷史,本著反對宏大敘事、追求還原歷史上人民所受到的痛苦的正確史觀,反對任何不以當時人民幸福為追求的不正史觀。另外,本作者致力於研究宋元時期的歷史,對兩宋和元朝歷史感興趣的同學、朋友都可以一鍵三連、關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