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作者:由 職場大實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17

陳可君現在在幹什麼

龍美術館(西岸館)第六展廳正在展出的“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中,藝術家梁紹基特別創作了新作品——“龍渠”,併為該作品撰寫精神訴求:戰國時期,管子於“水池”篇種著有“蠶龍變”一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燭;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長長的古老的水車上瀰漫銀色的蠶絲,絲下隱含著圓珠似的蠶繭,木構架如龍一般從天而降,臥探深潭,勢不可擋。悅耳的蠶啄桑和吐絲之流水般潺潺之聲,在昏昏的展廳迴盪……玻璃櫃於此成為透明的阻斷,連而分,耐人尋思。如雲如瀑的絲箔上沉積著蠶生命過程蛻變之跡——吃剩的桑葉、排洩物、蠶砂……“絲”成為了“詩”。—— 梁紹基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中國色:走向絕對的東方美學”展覽現場,圖為梁紹基作品《龍渠》,龍美術館(西岸館),攝影:洪曉樂如何讓自然物成為藝術品?或者說藝術品如何接納自然物?如果有著新的現成品繪畫,不同於西方過於裝置化與概念化的現成品,讓自然物更為充分顯現自身的潛能,乃是關鍵!甚至這也不同於日本的物派,物派儘管發現了自然物,但沒有呈現出自然物的生長性與豐富性,還是以人為製作的方式看待自然物,但人造物如此製作,自然物卻不假人手。一旦自然物成為藝術品的核心部分,而且讓自然物保持自身生長與變形的勢態,當代藝術中就給出了新的禮物:這是讓自然在人手上重新生成為禮物,既非人為的藝術品,也非純然的自然物,而是作為禮物給予出來。讓自然成為現成品,儘管日本物派由此發明,但還是過於走向了空間場域建構。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龍渠》區域性。梁紹基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中,最為持久思考自然物如何成為藝術的藝術家,他一直在養蠶,透過徹底展開蠶蟲生長的詞法、句法與時態,梁紹基耐心細緻地建構出了一套作為禮物的語言,一套自然虛薄的面紗,一種蠶思的藝術。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梁紹基形成了自己的“六法”:➀ 透過與自然的互動,重建天人合一的感應關係;➁ 用生命感知的冥想,“我是一條蠶”,達到一種莊子所言的齊物狀態;➂ 在蠶蟲的自然性與禪意的偶發性之間建立聯絡,以達到蠶絲——蠶思——禪詩三者的合一;➃ 透過科學的養蠶培植過程,以達到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這也是理性與偶發的結合,用藝術的眼光觀照科學,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藝術;➄ 在藝術觀照自然的同時,也是讓自然返照自身,顯露自然面紗的同時也呵護這層虛薄的面紗;➅ 以蠶蟲的微觀觀照世界的宏觀,以小見大,實入虛出,建構出一個雲意無盡的“虛託邦”。梁紹基以蠶蟲的繁殖啟發一種藝術之思,蠶之思,乃是讓藝術重新返回自然,這也是人類的歸家與返鄉。而最早打動梁紹基做出蠶絲作品的就是:當他把蠶螢釘到裝置上的大幅絲布上去時,他突然感覺到絲布上的幹螢似在薄明虛境之中蠕動,有著“恍兮惚兮,物在其中”的模糊之美。梁紹基一直在捕獲這種模糊之美,這種恍惚飄蕩的虛薄之美,也融入了雲端之意。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上為梁紹基作品《殘山水》,下為作品《雪》,非“中國色”展出作品。以至於藝術家創作出《平面隧道》,這是另一種現成品繪畫:梁紹基以一根根蠶絲,纏繞出一個柔軟如月的圓環平面抽象畫,中間空心,一旦以透明亞克力裝裱起來,圓形與方形又帶來了內在的變動與旋轉。畫面平面上還有著蠶絲起伏的氣息,有的潔白如雪,有的蒼涼如玉,有的如月亮上的斑斑雲影。這是詩意時間的再次編織:似乎蠶絲化為一縷縷月光,絲線宛若月光在編織,這擬似線描的“蠶絲描”如此優美,如此純潔,帶著玉質的透明,似乎是天上的月亮映照在人世的投影,或就是月光織就的羽衣,是這個文化不老肌膚的詩意夢想,這是虛薄藝術的自然化。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梁紹基作品《平面隧道》及區域性細節,非“中國色”展出作品。《平面隧道》作品:其圓形交疊著方形,暗合“天圓地方”,這也是時空倒轉的夢幻之衣。“平面隧道”的四維時空,來自於藝術家從馬王堆出土“素絲禪衣”的啟迪,細絲的鏤空與雲影,以獲得“虛透”的無窮深遠感,穿透歷史與當下,也穿透宇宙時空。杜尚說:我呼吸甚過工作。梁紹基的蠶絲作品則是:自然的呼吸甚過人類個體的呼吸,這是個體呼吸與自然節律的共感,這是讓自然來為,如同梁紹基的蠶絲影像作品,讓吐絲蠕動的蠶蟲顯露出文字的詩意運動形態,似乎那是自然在無意識的自動書寫。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上為梁紹基作品《孤雲》,下為《月庭》,非“中國色”展出作品。梁紹基的蠶絲作品讓自然自然地傾吐出如此迷人的形象:細細遊絲,易斷易散,孤獨懸浮,高冷空寒,綿綿無盡,吸納萬物,雲影如詩。絲,是思,也是詩,蠶如禪如殘如纏如顫,絲則如思如撕如詩如時,這是一曲曲無盡的自然傾吐的歌曲。一旦梁紹基還拍攝出蠶吐絲的過程,那些滴落與滑落下來的蠶絲與蠶影,宛若古代中國的象形文字或者文字的書法,如篆書,如草書,這是自然在影像放慢速度中的書寫,是光影的書寫,是“物化”的書寫,是另一種的現成品書寫影像。面臨極簡主義的挑戰,藝術家實際上以蠶絲重建了平面抽象繪畫與現成品之間的虛薄關係,看似抽象繪畫,但實際上並沒有人為性,只是把蠶絲作為自然物帶入到平面上,只有輕微的賦形。這正是杜尚夢寐以求的次薄,但被中國藝術家做的更為虛薄,更為充滿迷人的呼吸。這是西方抽象繪畫不可夢見的虛薄藝術,這是中國文化恍惚之美的默然顯臨。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上為梁紹基作品《床/自然系列No。10》區域性,下為作品《窗》,非“中國色”展出作品。過去四十年來,梁紹基一直在天台山下面的一個地方養蠶,他幾乎把自己變成了一隻蠶,讓蠶蟲這樣的自然物,透過吐絲,透過蠶蟲自身的生產,讓自然物生成為藝術品,在藝術、自然與科學之間,形成了一個來自於中國具有東方美學神韻的大藝術。與基弗宏大崇高悲劇反思的美學不同,梁紹基的作品也具有三世界的含蓄建構,即“混雜現代性”乃是要重新整合三個要素,三個幾乎對立的“世界”:技術世界——超越世界——自然世界,三者的重新整合,但更為內在虛淡,更為虛薄,但卻絕不缺乏反思性的力量。其一,對當前現實世界歷史的反思,作為中國藝術家的梁紹基既反思工業化的現實,也反思世界歷史的暴力化。在作品《命運》上,以海洋汙染與海灣戰爭為背景,讓蠶絲纏繞船的殘骸或油桶,體現出內在的悲鳴。《雪藏》則是以蠶絲的白色如雪來覆蓋工業的廢墟,既要去包裹(傷口與災變)又要揭示災難的痕跡,蠶絲的透明性與蔓延感,激發了自然的反思性力量,面對自然轉化中的陣痛與裂變。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上為梁紹基作品《命運》,下為《雪藏NO。1》,非“中國色”展出作品。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梁紹基作品《碑》,非“中國色”展出作品。其三,則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化,蠶蟲是自然物,但自然物如何再度成為藝術品,卻又保持著自然性?《殘山水》與《平面隧道》有著古代文人畫的樣式,卻並非人為的繪畫,乃是讓自然來為,讓無來為,讓自然自身生成為一幅看似繪畫的作品,既具有傳統審美虛淡的餘韻,又是現代性廢墟與殘損物的見證,既有古典的虛淡自然性又有當代的虛薄透明感。《寂然而動》同樣也是在蠶絲與宇宙星空之間建立起神秘的連線,《心罄》在人籟與天籟之間,以殘碎片段之物重建感應的節律,乃是對人心陣痛的提升。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

上為梁紹基作品《寂然而動》,下為《心罄》,非“中國色”展出作品。梁紹基自覺地形成了自己的“蠶-殘-禪”三位一體的藝術理念:➀ 以蠶蟲自身的生產為主,讓自然自身的生產成為了藝術,把自然的藝術與藝術的技術完美結合。➁ 以蠶絲的細膩脆弱來反思現代性的危機,無論是戰爭破壞的包裹還是廢墟的遮蓋,都體現出自然化的藝術對於世界的悲憫。➂ 以蠶絲本身的自然特性以及獨特的生產方式,走向一種現代性的廢墟殘碎,又具有禪意的簡約與意在言外。➃ 藝術家還試圖讓蠶蟲的吐絲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生命記憶,無論是平面隧道對於和氏璧玉質感的對應,還是以蠶蟲吐出文字的碑象影象攝影作品,以及與水墨結合,形成一種具有厚重感的碑帖作品。➄ 讓自然成為一種具有反思批判與救贖指向的通感材質,在自然,技術與藝術之間,形成了相互轉化的生命形態,這是靈媒藝術的代表作品。中國藝術的根本原理就是一種自然化的藝術,一種讓自然來為的藝術,面對技術的發展,如何在技術與藝術之間讓自然來為,梁紹基的作品提供了一條道路,而具有一種普遍性的藝術原理。梁紹基“絲光隱碑”的創作實驗始於14年完成的影像“碑”之後,將四維流動間時空中以蠶影語言塑造的蠶蟲文史碑壓縮在二維平面並使之消隱,走向空無而“虛室生白”。藝術家發現,在這場疫劫的體驗中,由熠熠閃光的絲輝和朦朧虛透絲泊構成的“絲白”是一道褶子,生死糾纏之所及啟明重生之始。絲隱無名無狀無聲,道也。此絲白之美,生死相依,厚薄相擊,天地相感,來自於自然的微弱彌賽亞救贖力量得到了含蓄的體現。在梁紹基的白色蠶絲作品上,第一次讓自然成為了總體的藝術,蠶蟲自身的吐絲生成為山水畫的條屏形態,這是“蠶”蟲的自生自成,卻又有著文化歷史山水畫的“殘剩”記憶,還有著“殘餘”概念的生命化,並具有宗教式“禪意”,迴響著漢語元詞內在押韻的智慧,而且與水墨結合,湧動出虛白的無盡生機,在藝術家徹底委身於自然的共感中,自然作為自身給予的藝術品也昇華為美妙的禮物。本文圖片由藝術家及香格納畫廊提供。原標題:《LONG文章 | 夏可君:梁紹基的蠶絲藝術“如詩如禪”》